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河橋、邙山之戰和玉璧之守

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河橋、邙山之戰和玉璧之守

公元538年,東魏大行臺侯景治兵虎牢,謀收復河南失地。

侯景出兵四路,奪還南汾、潁、豫、廣四州。侯景會同高敖曹,圍攻金墉城(今洛陽東),高歡也率兵前往聲援。

西魏文帝元寶炬與宇文泰正準備前往洛陽謁園陵,恰巧洛使告急,遂命尚書左僕射周惠達輔太子欽守長安,令李弼、達奚武為前鋒,自與宇文泰督軍援救金墉。

八月,宇文泰到達谷城(今河南新安東),軍於瀍水(今洛陽南)。

侯景見西魏大軍來援,撤圍引退。宇文泰率輕騎追至河上。侯景回馬佈陣,北據河橋,南倚邙山,與宇文泰對仗。兩軍交鋒不久,宇文泰坐騎被侯景射中,狂奔不已。

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河橋、邙山之戰和玉璧之守

都督李穆緊緊跟護在宇文泰身旁。宇文泰被掀下馬,左右皆散,東魏兵馬追來。李穆用馬鞭抽打宇文泰,罵道:“你這個不中用的東西,你的主子跑到哪裡去了,你還在此逗留!”

東魏兵聽得此言,不懷疑是貴人,遂舍之而過。李穆以馬授與宇文泰,與宇文泰逃回營中。

侯景初勝,以為西魏軍遠去,不會再來。

不料西魏大軍如潮水般湧至,侯景來不及佈陣,就被西魏軍打敗,士卒潰散,侯景自己也撥馬遁逃。只有高敖曹自恃勇敢,與宇文泰鏖戰,好不容易殺出重圍,單騎投河陽南城。

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河橋、邙山之戰和玉璧之守

河陽南城守將高永樂與高敖曹有隙,閉城不納。高敖曹躲在橋下,被西魏追兵殺死。

高敖曹是東魏軍司、大都督,統七十六都督,在東魏武裝力量集團中的地位僅次於高歡,是著名的猛將。他是漢人,當時鮮卑人對漢人的態度非常傲慢,但在高敖曹面前卻不敢放肆。

高歡對部隊講話,總是用鮮卑語;如高敖曹在列,就改用漢語。

河橋之戰,東魏士卒死傷數以萬計,被俘者一萬五千餘人。

高階將領被殺的除高敖曹以外,還有西兗州刺史宋顯。

高歡得知高敖曹被殺的訊息,如喪肝膽,親督大軍,前往爭洛,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大戰。

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河橋、邙山之戰和玉璧之守

那天大霧瀰漫,陣線很長,首尾遠隔,從早上打到下午,戰至數十合,雙方犬牙交錯,已經分辨不清對方了。

西魏左右翼獨孤信、趙貴戰鬥不利,又不知主帥所在,茫無頭緒,以為打了敗仗,棄軍逃跑,後軍李虎、念賢等也跟著逃跑。

西魏陣線已亂,宇文泰只好放火燒了營寨,留下長孫子彥守金墉,自奉寶炬西歸長安。

在國撤的途中,宇文泰又攻下了恆農城。

公元543年,東西魏之間又發生了一次較大的戰爭,史稱邙山之戰。

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河橋、邙山之戰和玉璧之守

東魏打勝了的一次。

戰爭的起因是東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之妻為高歡之子高澄調戲,高仲密懷恨在心,投降西魏。

宇文泰率諸將接應,向河橋南城進圍。

高歡聞高仲密叛變及宇文泰來犯,親率十萬大軍至河北抵禦。

宇文泰軍退居瀍上,令軍士駕舟,在上流縱火,想燒燬河橋,阻止高歡軍渡河。

東魏將領斛律金,派行臺郎中張亮,用小船百餘艘,攔截敵船,用鐵鏈橫河,系以長鎖,釘在兩岸,使敵船不能靠近,保住了河橋的安全。

高歡軍過河,佔據了邙山有利地形,數日不進,以逸待勞。

宇文泰將輜重留在瀍曲,乘夜色,率精銳奔四十里偷襲高歡軍,被高歡軍偵騎探到,高歡整陣迎戰。候至黎明,泰軍果到。高歡將領彭樂,不等泰軍列陣,便率數千精騎,猛衝過去。

泰軍大敗而逃。高歡軍窮迫不捨,追於瀍上,宇文泰棄營再逃。

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河橋、邙山之戰和玉璧之守

西魏侍中大都督臨洮王元束、蜀郡王元榮宗、江夏王元升、鉅鹿王元闡、譙郡王元亮、詹事趙善等俱被俘,士卒死傷近六萬餘人。

彭樂聞言,也覺有理,遂放宇文泰逃生。

因為宇文泰還活著,高歡不敢輕易殺死軍中驍將。

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河橋、邙山之戰和玉璧之守

公元546年,冬十月,高歡圍攻玉璧(今山西稷山西南)。

玉璧城是西魏大統四年(538)所建,專以防禦東魏進攻。

高歡早就想拿下,晝夜不息地組織攻城,一面在城南筑起土山,又挖了十條地道。西魏守將韋孝寬堅守不出,並築起了比土山還高的樓臺,居高臨下,以防爬城。又挖了長塹,連線東魏的地道,在塹外堆積柴火,在地道上放火,使東魏兵不敢從地道進攻。

高歡用攻城豐撞城,韋孝寬就用布做成幔子。攻城車駛向何方,布幔就隨之張開,風鼓布幔,使攻城車失去效用。高歡命士兵手執竹竿,上縛松麻,灌油加火,一面焚布,一面燒樓。

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河橋、邙山之戰和玉璧之守

韋孝寬用長鉤鉤竿,鉤上有刃,割了松麻,竿仍無用。

高歡再挖二十條地道,中施樑柱,縱火燃燒,柱折城崩,韋孝寬積木以待,見有崩陷,立即豎柵,高歡軍仍不得入,苦攻了五十多天,士卒戰死及病亡者約計七萬人,屍首埋成一座小山。

高歡“智力皆困,因而發疾”,只好解圍而去。

回到晉陽不久,高歡就病故了,時年五十二歲。

玉璧一戰,是南北朝歷史上最艱苦的攻城戰役。

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河橋、邙山之戰和玉璧之守

高歡用盡當時所擁有的一切攻城技術,卻始終不能破城。

這一方面是西魏守將韋孝寬在防守上很有謀略,玉璧城中兵民團結一致;另方面是由於高歡選擇冬日攻城,氣候寒冷,士兵又缺衣少食,給攻城戰造成許多客觀的困難。

東西魏之間的戰爭,持續十餘年之久。投入兵力之多,持續時間之長,戰鬥之慘烈,都是歷史上不多見的。

戰爭給社會生產造成極大的破壞,給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的困苦。

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河橋、邙山之戰和玉璧之守

史稱:“東西分裂,連年戰爭,河南諸郡鞠為茂草,公私困竭,民多餓死。”

高歡死後,其子高澄在公元549年,為爭奪長社(今河南長葛),又與西魏發生了六戰,但這已是東西魏戰爭的尾聲了。

這時,南方梁的小康局面早已破壞,梁朝逐漸走向了衰敗,北方對峙中的雙方都開始把目光轉向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