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時代變革,奴隸制到封建制度的過渡

前言:

以分裂、對抗、並立而得以畫下濃墨重彩一筆的戰國時期,在華夏文明的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世人皆知秦滅六國,經二世而亡。但從韓趙魏三家分晉到秦滅六國,從小國寡民的秦國到一統天下的大秦,秦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強盛集權之路的?深究其中緣由,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商鞅,以及以他命名,在中華文明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改革舉措——商鞅變法。

商君衛鞅,應時出世

商鞅變法:時代變革,奴隸制到封建制度的過渡

▲商鞅畫像

1、商鞅其人

商鞅實為姬姓公孫氏,常被叫做公孫鞅,衛鞅,因立功河西之戰獲封商於十五邑,故而世人多稱商君,流傳而來成為廣為人知的商鞅。公孫鞅作為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深受法家思想影響,推崇依法治為核心的治世思想。

深知商鞅才能的魏國國相公叔痤曾在臨死前勸諫魏惠王商鞅其才,可用以治國;如若不用,必殺之。不殺,則成患。可見公孫鞅在治國理政上的才能。可惜魏惠王誤以為公叔痤死前胡言,不曾採納,最終導致人才外流,秦國日益強大最終滅了魏國。

於魏,是一次千古人才的錯失,致使在時代節點上的落後以致滅亡;於秦,則是一次捉住時代脈搏的機會,適時發力最終造就商鞅變法這樣的千古絕唱。

商鞅的主要政治觀點可以用他的一句話來簡單概括,“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當如此具有現代人人平等思想的言論從一個尚未徹底擺脫奴隸社會的戰國時期政治家口中說出,我們就得以窺見,商鞅其人跨越時代的政治觀點和遠見卓識!

商鞅變法:時代變革,奴隸制到封建制度的過渡

▲戰國形勢圖

2、時勢推動

割據混亂的戰國中期,分封制崩潰,黨派林立,新興地主階級大量湧現,在土地、人口、政權等方面同舊貴族的矛盾日益激化,社會亟需新的秩序。衝破奴隸社會桎梏;進行政治改革,賦予新興地主階級相應政治權利;發展農業經濟,給予農民土地;建立地主階級的統治秩序成為時代號角。

從土地所有制開始、繼而是賦稅制度、官吏制度,各國有識之士紛紛掀起變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戰國進入變法狂潮。

秦國國力衰微,變法遲遲沒有推進,社會經濟極度落後於其他六國,面臨著國將不國和被他國吞併的險境。秦孝公高瞻遠矚,大力引進人才試圖變法革舊,增強秦國國力和諸侯爭霸的核心競爭力。公孫鞅在魏國未得到重用,轉而另尋明主,急需人才的秦孝公和空有遠大理想抱負卻鬱郁不得志的公孫鞅在這時相遇了。

商鞅變法:時代變革,奴隸制到封建制度的過渡

▲商鞅舌戰貴族

3、除礙立信

秦孝公作為廣納賢士,任命商鞅變法的時任君王,在其他六國紛紛開始變法圖強,國力愈發強盛的時候,怎麼會不懂得順勢而為的道理。可“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八個字成了攔在秦孝公拯救固步自封秦國路上的最大阻礙,幸而後來他有了一柄鋒利的劍——商鞅。

在甘龍、杜摯等被觸動根本利益而步步緊逼的舊貴族的桎梏下,公孫鞅不懼強權,針鋒相對,什麼“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都是虛話,他以“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迴應貴族發“法古”言論,舉出湯武興國,殷夏滅國的例子,以歷史進步的客觀規律為自己變法贏下了這場輿論戰。引出了《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記載中商鞅的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

商鞅變法:時代變革,奴隸制到封建制度的過渡

▲立木為信

除了舊貴族,變法波及最多的還是平民。為了取得平民的信任,商鞅想出了流傳至今的“立木為信”的辦法,在國都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並承諾誰能搬到北門就給他五十金。商鞅以五十金的天文數字,吸引人們關注到這一事件,並在有人成功做到後履行承諾,確立了他在人們心中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的形象,為變法提供了充足的百姓基礎,增強了公信力。

破舊立新,變法圖強

商鞅變法:時代變革,奴隸制到封建制度的過渡

▲墾草令

1、令試行以揭序幕

緩解了舊貴族勢力的桎梏並取得百姓信任,公孫鞅的變法以頒佈墾草令為開端,緩緩拉開序幕。

公孫鞅深知變法不可一蹴而就,墾草令更像是商鞅變法核心的簡化易操作版,首先增加農民戶籍數量,透過禁止農民購買糧食等一系列手段,將農民綁在土地上;並且整頓吏治,統一土地稅,有效減輕農民壓力,讓農業得以受到重視。繼而輔以提高商品交易價格稅負,禁止多種商業貿易行為等手段,將商業置於末位。

並且整頓社會風氣,推崇農業,打壓諂媚,提高貴族子弟免除徭役的門檻,讓貴族參與到農業勞作中來。同時推行愚民政策,透過禁止士大夫講學等手段,減少農民接受知識的途徑,形成農民只有土地、只為土地的局面。力求以微弱的變化,潛移默化中提高人們對變法的接受度。

商鞅變法:時代變革,奴隸制到封建制度的過渡

▲商鞅變法

2、初變法以除惡根

參考並頒佈魏國李悝的《法經》,實行輕罪重刑和連坐法,連坐親族鄰里,可以說的上是電視劇中“誅九族”的初級形態,透過嚴重的刑法和廣泛的牽連,增加了人們對犯罪後果的恐懼,有效降低了犯罪率。

廢除貴族世襲制,透過獎勵軍功來提拔新興地主階級。一舉兩得,在解決舊貴族權勢過大,佔地為王問題的同時,給予了新興地主階級渴求的政治地位,並巧妙地轉移一部分舊貴族的矛盾在新興地主階級身上,破除了舊貴族以血緣管理的積弊,為秦國填充新的血液。

以農為本,以商為末。獎勵耕織,加重商稅,透過強烈的優劣對比,無形中加重人們輕視商人,鄙視商業的心理。從而在根本上達到發展農業經濟的目的。

焚書坑儒。禁止儒家思想,打壓“仁治”理念,本質上還是為了隔絕農民與先進思想,將農民控制在土地範圍內,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為秦國強盛打下最基本最堅實的保障。

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以小團體的形式劃分,明確責任權力義務界限,便於變法推進管理。

商鞅因推崇戰國平民政治代言人法家思想影響,高度重視法制,擅長建立制度化、法制化工具,以增強政治、道德、文化方面的約束維護統治者統治。透過一系列變法舉措,相應增加了國家賦稅收入、擴大徵兵渠道,真正為國富兵強打下了堅實基礎。

商鞅變法:時代變革,奴隸制到封建制度的過渡

▲商鞅和秦孝公

3、再變法以興其國

第一次變法順利推行帶來的秦國國力的顯著提升,推進第二次變法就變得順理成章起來。遷都咸陽,營建新都。受秦孝公示意,以此為開端,第二次變法轟轟烈烈開展起來。

在原有重農基礎上,廢除分封制下的井田制,將奴隸制下的土地國有制轉化為土地私有制,允許買賣大大增強了農民對土地的控制權,提高了農民對土地對國家的歸屬感。這一舉措使得秦國農業經濟得到高速發展,為日後秦對外擴張侵略戰爭提供了充足的糧草軍需,軍隊再沒有後顧之憂。

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徹底廢除分封制,建立縣制,並分設縣令、縣尉等官職,以及鄉、邑等下級單位。一級一級向下管控,一對一負責,明確責任規範管理,便於中央集權統治。

編訂戶口,劃分伍什,按戶徵役。使得國民管理清晰化、規範化,新的徵兵制度,既保障了軍隊兵源,又有效避免了逃兵役情況,為軍隊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移風易俗,革除夷狄舊習,貫徹落實小家庭制度。對戶口稅的徵收提供了便捷,增加國家戶口稅收入,推動秦國在國富兵強的道路上前進。

4、一法變以濟深遠

商鞅變法在根本上讓秦國死地而後生,煥發新的生命力,併為日後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商鞅變法不僅僅是對秦國意義深遠,更是揭開了封建制度的序幕,讓中國真正從奴隸制轉向封建制,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

商鞅變法:時代變革,奴隸制到封建制度的過渡

▲商鞅塑像

總結:

司馬遷曾在《史記》中這樣評價商鞅“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天資刻薄說明其通法理卻少通人情,給人民帶來負擔;但無論如何,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場變法,當得上《論衡·書解篇》所述“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

商鞅變法,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在分封禮法融入骨血的春秋戰國,能夠有如此的氣魄和遠見卓識,敢於突破,推陳出新,讓秦國一步步走上國富民強的道路,是秦國之幸;推動中國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邁進,並最終實現社會變革,是華夏之幸!

參考文獻:

《史記》

《法經》

《商君書·更法篇》

《史記·商君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