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尊君不受列國待見,孟子輕君卻成座上賓!為何孔孟遭遇不同

公元前516年,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回答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就是孔子的部分政治思想——尊君。

孔子死後百年孟子出生,他與孔子思想背道而馳,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王無能就該下臺。這就是孟子的政治思想——輕君重民。

那麼,作為儒家兩位聖人,孔孟的政治思想為何背道而馳?孔子尊君為何不受列國待見,孟子輕君卻能成為諸侯座上賓?原因很簡單,就是時代不同了,於是兩人的境遇大不相同。

孔子尊君不受列國待見,孟子輕君卻成座上賓!為何孔孟遭遇不同

回答上述問題之前,先看這一個問題:春秋五霸稱霸的目的是“徵而服之”,成為諸侯的盟主,五霸為何不統一天下呢?

其實,不是五霸不想一統天下,根本原因在於當時不具備統一天下的經濟基礎,周王朝只能實行分封制,允許相對獨立的諸侯國存在。

秦晉殽之戰中,秦國原本是派兵偷襲鄭國,路上被鄭國商人弦高碰巧遇上才免遭劫難,於是秦國就去滅了晉國旁邊的滑國,後來晉國派兵在殽山埋伏了秦軍。當時,秦國都城在雍城(今陝西寶雞),鄭國在新鄭(今河南鄭州一帶),秦國千里遠征固然不智,但大規模用兵卻不擔心軍情被洩的心態,反映了當時人煙稀少。

也就是說,當時到處都是荒地,很多諸侯國內部的土地都用不完,沒有太多擴張領土的需求,更沒有一統天下的慾望,當然也不可能有統治龐大疆域的能力。

孔子尊君不受列國待見,孟子輕君卻成座上賓!為何孔孟遭遇不同

但到了戰國時代,在經濟上出現兩個重大變化,即牛耕與鐵器。對此,史書上只有寥寥數字,但對中國的影響卻是劃時代的,因為這預示著可以開墾更多的土地、種植收穫更多的糧食、養活更多的人、可以解放更多的人手,於是戰國的戰爭規模、大型工程(包括築城、大規模修路)等都遠比春秋時強。也就是說,戰國時生產力的大發展,讓一統天下有了經濟基礎,這就是所謂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筆者多說一句,西方學者筆下的古波斯、馬其頓等帝國,動不動就橫跨歐亞非三大洲,但他們的經濟基礎呢?且與中國不同的是,古波斯、馬其頓人口遠比當時中國的少,對生產力的整體轉化必然比不上中國。

孔子尊君不受列國待見,孟子輕君卻成座上賓!為何孔孟遭遇不同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代,當時君主沒有太大的慾望,主要是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有能力的強國會滅國吞併一些土地,有更大野心的也只是尋求稱霸,成為諸侯之長,總體是一個“尊重君主”的時代。

但這時很多諸侯國都有一些權臣弄政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諸侯們並不需要別人給予的鴻篇大論,而是需要維護君主權益,打擊權臣越軌行為,維護統治秩序,因此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符合包括齊景公在內的當時君主的政治需求。

孟子生活在戰國時代,生產力的變革帶來更多糧食、解放了更多人手,導致強國越來越強,越來越有侵略性,弱國朝不保夕,來自外部的危機不是強調“君君、臣臣”所能解決的了,時代的變化決定了孟子不可能再去強調孔子的這個思想。

與此同時,或許親眼見到戰爭不斷升級、百姓流離失所、君主無道禍國等帶來的無數災難,或許因為作為大哲學家超越時代的眼光,於是孟子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進步思想。

孔子尊君不受列國待見,孟子輕君卻成座上賓!為何孔孟遭遇不同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孔子提出了維護君主利益的政治思想,為何他周遊列國時卻不受待見,只能自嘲說“猶如喪家之犬”?而孟子提出的是民貴君輕的思想,並不符合君主的利益訴求,甚至還經常嘲諷批評君主,比如批評滕文公“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那麼孟子為何反而成為各國君主的座上客呢?

孔子不受待見的原因很簡單,除了上述的時代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他雖然“尊君”,一生經常批評學生,很少批評君主,但他倡導的是“克己復禮”,倡導恢復周禮,更高一層的政治思想是“尊王”,完整版應該是“王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希望諸侯們尊重周天子。

本來,“君君、臣臣”只是周禮的一部分,不是什麼新鮮思想。如果僅是這樣的話,孔子即便不受歡迎,也不會被君主們討厭,但孔子更重要的是呼籲諸侯們“尊王”,要重塑周天子的權威,這就讓君主們無法容忍了,因此孔子不受待見實屬正常。

但到了戰國時代,在兼併戰愈演愈烈之餘,很多亡國君主已經無“貴”可言,甚至淪落到連百姓都不如的地步。而在滅國危機下,剩下來的諸侯擔心被滅,於是對孟子這樣滿嘴治國理念之人,即便語言再出格一些,往往都是敬為上賓,至少不敢輕易殺害,所以當時諸子百家往往都受到諸侯歡迎,猶如今天的大明星一般。

在這種環境之下,孟子才有膽量大肆批評君主,乃至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孔子尊君不受列國待見,孟子輕君卻成座上賓!為何孔孟遭遇不同

如果生在春秋時代,尊君社會氛圍非常濃厚的時代裡,孟子不可能提出民貴君輕這樣的“異端思想”,否則只有死路一條。反之,如果孔子生在戰國時代,卻可能會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