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韓國、魏國三國團結,倒黴的只能是楚國

趙國、韓國、魏國三國團結,倒黴的只能是楚國

可能是趙武靈王被秦昭王鼓動,一起進攻燕國。有人想阻止趙王。

某謀士對趙王說:“韓國、趙國、魏國三國聯合則秦國弱勢,三國離散則秦國強勢,這是天下都明知的道理。

秦國有了燕國的幫助就會討伐趙國,有了趙國的幫助就會討伐燕國;有了魏國的幫助就會討伐趙國,有了趙國的幫助就會討伐魏國;有了楚國的幫助就會討伐韓國,有了韓國的幫助就會討伐楚國,這是天下人都清楚看到的。

然而崤山以東六國不能改變他們與秦國聯合的道路來互相聯合,這是兵力虛弱的原因。

兵力虛弱而不能互為一體,何嘗不是秦國睿智、山東六國愚蠢啊!這就是我為山東六國擔憂的。

老虎將要捕食野獸,野獸不知道老虎將要捕食自己,卻在相互爭鬥而疲乏,最終都死於虎口。如果讓野獸知道老虎將要捕食自己,他們絕對不會相互爭鬥。

現在山東六國君王知道秦國將要吞併自己,還在相互爭鬥,雙方疲乏而把自己的國家送給秦國,智慧遠不如野獸啊!希望大王好好考慮。”

謀士首先亮出自己的觀點,“三晉合而秦弱,三晉離而秦強。”只有韓國、趙國、魏國三國聯合,才有戰勝秦國的可能。

秦國擅長拉攏一國、進攻另一國。這說明秦國堅定地執行連橫政策。

謀士講起故事。以老虎比喻秦國,以野獸比喻六國,得出結論,六國君王的智力不如野獸。

“山東之愚”,趙王也算在內的六國都很愚蠢。這話說得比較直。

某謀士對趙王說:“現在有非常緊急的事情,秦國準備討伐韓國、魏國,強烈地往東窺視周王室,只有睡覺時才能忘記。

現在往南進攻楚國,是厭惡韓國、趙國、魏國三國聯合。現在攻打楚國,修兵後又繼續進攻已經五年了,擴張土地達一千多里。

秦昭王現在對楚懷王說:‘如果您能給個面子來見我,一定和楚國結為兄弟國家,秦國一定為楚國進攻韓國、魏國,返還楚國的失地。’

楚王得意秦國的說辭,氣憤韓國、魏國不救援自己,一定投奔秦國。

秦國有謀劃派使者到趙國,用消滅燕國利誘趙國,從而離散韓國、趙國、魏國三國。”

秦國的目標是取代周王室,讓你們諸侯稱臣。您趙王不知道,我明白告訴您。

秦王畏懼韓國、趙國、魏國三國聯合,所以選擇攻打楚國。但是他更希望聯合楚國、拆散三國的團結。

趙國就是他實現這一計謀的關鍵。

趙國、韓國、魏國三國團結,倒黴的只能是楚國

某謀士對趙王說:“現在大王得意秦國的說辭而準備進攻燕國,進攻燕國,一餐未飽的工夫大禍就要降臨了。

楚王進入秦國,秦國、楚國合為一體,往東進攻韓國。韓國南面沒有楚國的援助,北面沒有趙國的援助,韓國等不到秦國、楚國的進攻,就牽著馬往西投奔秦國了。

秦國和韓國結為親密國家,秦國的兵禍於是轉移到魏國。

憑藉秦國的強大,又有楚國、韓國的幫助,魏國等不到它們的進攻,就牽著馬往西投奔秦國了。

秦國和魏國結為親密國家,秦國的兵禍於是轉變到趙國。

憑藉強大秦國,又有韓國、魏國、楚國的幫助,加上燕國的憤怒,趙國割讓土地會很多,趙國有極大危險。

這就是我所以來的原因,所以我說‘現在有著急的事情要辦’。”

楚國如果投向秦國,韓國、魏國也會一一倒戈,最後會輪到趙國,秦國、韓國、魏國、楚國

四國會把趙國土地割乾淨。

謀士用亡國的危險重重地威嚇趙王。

某謀士對趙王說:“趁著楚王還沒有進入秦國,韓國、趙國、魏國三國相互親近、團結,趙國派出精銳兵力來保衛韓國、魏國西邊,楚王聽說後,一定不會投奔秦國,秦國一定發怒而繼續攻打楚國,這是秦國的兵禍不離開楚國,有利於韓國、趙國、魏國三國。

如果楚王投奔秦國,秦國看到韓國、趙國、魏國三國聯合、團結,一定不讓楚王離開秦國,就會要楚國多多割地,這是秦國的兵禍不離開楚國,有利於韓國、趙國、魏國三國,希望大王好好考慮!”

無論楚王是否倒向秦國,謀士正反論證,只要“三晉相親、相堅”,吃虧的永遠是楚國,受益的永遠是韓國、趙國、魏國三國。

趙王因此發兵往南,守護韓國、魏國西邊。秦國看到韓國、趙國、魏國三國團結,果然不讓楚王離開秦國而要求楚國多多割地。

六國從來沒有堅定地執行合縱政策,而秦國始終在執行連橫政策,所以秦國可以蠶食六國,最終滅亡六國。

讓秦國的兵禍遠離趙國而留在楚國。謀士的計策停留在三國的團結,為什麼不使得六國團結呢?是沒有想到,還是覺得沒有可能呢?

戰國時期計程車人有許多是一僕二主。猜一猜,這位謀士為誰而來?

“事有可急為者。”謀士的計謀圍繞的核心利益是趙國的安全,所以謀士很大程度上是為趙王。

“趙王因起兵南戍韓、梁之西邊。”趙王採納謀士的計謀,韓國、魏國也會得益,所以謀士可以是為韓國、魏國而來。

“秦必怒而循攻楚”,“秦禍不離楚”,所以謀士不可能為楚國而來。

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