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成武》真偽辨析

《尚書。武成》的真偽,自宋以來就有爭辯;到清代,經閻若璩等學者力證,其偽書之說幾乎成了定論。

但實際上這個偽書的“定論”,並不可靠。

歷來指責《武成》為偽書,主要有如下幾條理由:

第一、認為它的文字比較平易通俗,似乎不像是西周初期的作品。

最早指出這個問題者,是南宋時期的朱子。朱子在其《語類。卷七十八。尚書一》中說:

“孔壁所出《尚書》,如《禹謨》《五子之歌》《胤徵》《泰誓》《武成》《冏命》《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君牙》等篇皆平易;伏生所傳皆難讀。如何伏生偏記得難底?至於易底全記不得?此不可曉。”

不過,同樣在《語類。卷七十八。尚書一》中,朱子又對這一現象做了解答。他認為《尚書》中的一些篇章,是記載的語錄,這些語錄中夾雜著方言,故後世難讀;而有些篇章為正式的文告,所以反而好懂。他說:

“然有一說可論難易:古人文字,有一般如今人書簡說話,雜以方言,一時記錄者;有一般是做出告戒之命者。疑盤誥之類是一時告語百姓;盤庚勸論百姓遷都之類,是出於記錄。”

當然,還有人認為,伏生傳授的古文尚書,也存在類似問題。伏生當年向晁錯傳授尚書時,因為年事已高,言語不清,而且還帶有齊地濟南的方言,需要女兒羲娥轉譯,才能讓河南禹州人晁錯聽明白,所以其中可能也雜入了方言或誤語。

《尚書.成武》真偽辨析

第二、《漢書.律曆志下》引劉歆《三統曆》之文,其中明確表明出自《武成》的文字有三段,分別是

1、惟一月壬辰,旁死霸,若翌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於徵伐紂。

2、粵若來三月,既死霸,粵五日甲子,鹹劉商王紂。

3、惟四月既旁生霸,粵六日庚戌,武王燎於周廟。翌日辛亥,祀於天位。粵五日乙卯,乃以庶國祀馘於周廟。

這三段引文中,只有第一段與今本《武成》幾近相似,今本文為:“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於徵伐商。”

其餘兩條,不見今本《武成》,但與《逸周書。世俘篇》中的內容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有人認為,今本《武成》為偽作,而《逸周書。世俘篇》才是真《武成》。

閻若璩則斷定,西漢時劉歆見的《武成》才是真《武成》,但它在東漢建武年間逸失了,而三百年後,東晉梅賾所獻的《武成》為偽書。

然而,這一證據,只能證明今本《武成》篇可能為縮減版本,並不能證明整篇都屬於偽作。

有個叫黃懷信學者則認為,《逸周書。世俘篇》與《武成》,“當為同一文獻的不同傳本,而《武成》系古文,《世俘》為今文”但這種說法,尚需要證據支援。

《尚書.成武》真偽辨析

第三、今本《武成》不見伏生所傳的《今文尚書》,而是出現在孔安國所傳的《古文尚書》中。孔安國所傳的《古文尚書》,比伏生所傳的《今文尚書》多十六篇,這其中就包括《武成》篇。而據鄭玄稱,這孔傳的《古文尚書》可能逸亡於建武年間,東晉梅賾所獻的五十八篇目《古文尚書》則來歷不明。

明代學者梅鷟據此認為,古文《武成》等篇本就是孔安國本人偽造,或是他人假託孔安國之名而偽造。

然而在這一點上,限於文獻資料的不足,恰恰既難證實,也難證偽。梅賾所獻《古文尚書》由於來歷不明,想證實它是真作,舉證很難;同樣梅鷟等學者懷疑它是偽作,也多是推測,拿不出確鑿證據。

第四、還有人試圖從文字氣象方面論《武成》為偽作。

譬如有人認為:今本《武成》雖然有一些西周文獻中特有的內容,比如月相術語,但是象“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閭”、“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這類句子,卻不似西周的文字。

但實際這些文字的出現,不僅早於梅賾,而且還遠早於孔安國。早在秦末漢初,張良為了說服劉邦,就曾引用過上述文字。

公元前204年,酈食其勸說劉邦學習周武王,透過分封諸侯的方式爭取團結更多盟友,以聯合對抗西楚霸王項羽。張良知道後,堅決反對,他認為當時的形勢已經不適宜封建諸侯,劉邦面臨的局面不同於當年周武王當年面臨的局面,他舉八條理由闡述自己的觀點,其中有五條直接化用了今本《武成》之中的話。

漢三年(前204):

“食其未行,張良從外來謁。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具以酈生語告,

曰:“於子房何如?”

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

漢王曰:“何哉?

”張良對曰:“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

曰:“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者,度能得紂之頭也。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二也。

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

今陛下能封聖人之墓,表賢者之閭,式智者之門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三也。

發鉅橋之粟,散鹿臺之錢,以賜貧窮

。今陛下能散府庫以賜貧窮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四矣。殷事已畢,

偃革為軒

倒置干戈

,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

,不復用兵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五矣。

休馬

華山之陽,

示以無所為。今陛下能休馬無所用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六矣。

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

輸積

。今陛下能放牛不復輸積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無強,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史記。留侯列傳》》)

張良讀《武成》當在秦朝焚書之前,他讀的大機率是戰國時期的古書。此則史料足以證明,從文字氣象方面論《武成》之偽,難以成立。

《尚書.成武》真偽辨析

第五、許多疑古的考辨者認為,今本《武成》為造假者根據古代文獻中的相關資料拼湊而成。

例如,孟子中與武成相關的內容有兩處。

一處在《孟子。滕文公下。第五章》,內容為:“有攸不惟臣,東征,綏厥士女,匪厥玄黃,紹我周王見休,惟臣附於大邑周。”

第二處在《孟子。盡心下。第三章》,內容為:“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疑古者認為,造假者直接抄襲了孟子中的引文,但為了避免引起懷疑,而故意作了少許改動。

然而他們這樣說,同樣缺乏依據,用姜廣輝先生的話說:“

你雖然找到了《古文尚書》與其他文獻蹈襲雷同的證據,但你卻不能判定兩者究竟是誰抄誰。”

孟子、張良所引用的文字,恰恰證明今本《武成》與先秦《武成》之間的傳承血緣關係;即便兩者之間有所不同,可能也只是文字完整與否的不同,而非內容完全不同。

《尚書.成武》真偽辨析

結論

今本《武成》,即是孟子所讀的《武成》,也是韓國貴公子張良所讀的《武成》,其當為戰國時期流傳下來的真本。

秦始皇焚書及項羽在阿房宮放火之後,《武成》失傳。漢高祖安定天下,流亡他鄉的秦博士伏生回到家鄉濟南,取出藏在牆壁裡的《尚書》,發現損折了大半。伏生憑著記憶補錄,最後也只得到了二十八篇。漢文帝派晁錯去向伏生求《尚書》,晁錯就用當時流行的文字抄寫了回來,此便是後世所稱的《今文尚書》。這《今文尚書》二十八篇中,不包含《武成》。

漢武帝末年,魯共王擴建自家的宅院,損毀了孔子故宅的一段牆壁,得到《尚書》《禮記》《孝經》《論語》等一批古書,皆用先秦時期的文字寫成。後來,這批古書交到了孔子後裔孔安國手中。“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於學官。”(《漢書.藝文志》)

孔安國考校孔壁中所得的《尚書》,發現比伏生傳下的《今文尚書》多出十六篇,而這十六篇中包括《武成》。只可惜因為巫蠱之禍,《古文尚書》未被列於學官。

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秘書,得見《武成》。劉歆著《三統曆譜》,便從《武成》中引用了三段文字。

王莽之亂後,藏在皇家秘閣中的《武成》散失,不知流落到了何方?光武帝時的司空杜林,曾得到一卷漆書《古文尚書》,但只是個殘本,其中沒有《武成》一篇。後來,鄭玄曾給杜林傳授的漆書作注,他也沒見過《武成》。

王國維《觀堂集林》言:“杜林於西州得《漆書古文》一卷,此卷由來,迄無可考。雖後漢之初,秘府古文書,已亡《武成》一篇;然杜林所得,未必即秘府所亡,又西州荒裔,非齊魯比,則此卷不能視為西州所出,疑亦孔壁之寫本。”

到東晉時期,梅賾得到《古文尚書》五十八篇,其中包括《武成》。然而由於簡編殘損散亂,整理起來相當困難,假如有世傳本參考,還好辦些;像《武成》,當時已沒有世傳本參考,整理之時,如“粵若來三月,既死霸,粵五日甲子,鹹劉商王紂”之類的生僻內容,有所缺失,也就是大機率的事情了。

由此可知,今本《武成》雖非孟子所見的全本《武成》,但只是內容有所減失,絕不可視為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