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上捏脊還是下捏脊?關鍵看你想要調理督脈還是膀胱經

許多人困惑,為什麼捏脊效果不明顯?捏脊到底是上捏脊還是下捏脊?

其實,關鍵是看你調理的目的到底是哪條經絡,是督脈還是膀胱經?

到底是上捏脊還是下捏脊?關鍵看你想要調理督脈還是膀胱經

一般來說,我們捏脊的重點是捏督脈,捎帶按摩的膀胱經。

後背是人體一身陽氣匯聚的地方。脊柱正中線上的督脈,主一身之陽氣。督脈上穴位,會陽,陽關,大椎,命門……聽聽這些名字,就知道它們都是具有提升陽氣的效果。

督脈的旁邊,旁開0。5寸是華佗夾脊穴的位置。旁開1。5寸、3寸,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巡行部位。

足太陽膀胱經是一條極為獨特的經脈,全身經脈屬他最長,穴位最多,陽氣最旺。並且,聯絡腎臟,貫通心腦,全身的經脈之氣均可以注入足太陽膀胱經。他這種特殊的聯絡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使他成為全身經絡的交通聯絡核心。

換句通俗的話,足太陽膀胱經可以調理人體五臟六腑的一切問題。

到底是上捏脊還是下捏脊?關鍵看你想要調理督脈還是膀胱經

馮氏捏積拇指在前

好了,位置明確了,我們來談談捏脊的方向。

首先,捏脊捏的是督脈,膀胱經是捎帶的,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

捏脊最有名的北京馮氏捏脊,你看他的手法,重點是捏提督脈的面板。

按照經絡補瀉的原則,“順經為補,逆經為瀉”,那麼,如果要想提振陽氣,就要從下向上按摩督脈,這是補法。

上捏脊能調動一身陽氣,在碰到孩子積食,感冒,咳嗽、腹瀉、抵抗力差、發育遲緩等情況,都可以採取上捏脊的方式。對於經常生病的孩子,陽氣得到提升,抵抗力自然會增強,食慾也會變好。並且,透過有針對性的刺激五臟六腑的背腧穴,如肺腧、厥陰腧、心腧、肝腧、膽腧、脾腧、胃腧、三焦腧、大腸腧、小腸腧、膀胱腧等等,可以有效調理身體各方面的疾患。

到底是上捏脊還是下捏脊?關鍵看你想要調理督脈還是膀胱經

問題來了,膀胱經的執行方向是從頭至足,與督脈的方向正好相反,這怎麼解釋?

魔鬼就在細節中。

我們在捏脊的時候,最後的手法是捏到大椎結束,然後用雙手順著膀胱經的循行方向,從肩部一直捋到臀部。也就是雙手在上捏脊的時候,從長強捏到大椎,然後順勢自動分開,從肩部沿著膀胱經往下捋,一直到臀部。這種按摩的方式可以讓陽氣在督脈當中順行而上,然後透過膀胱經一直補充到腎經,這才是捏脊的最佳手法。

向上捏脊,如果把手法放的寬鬆一些,可以把督脈、華佗夾脊穴和膀胱經,一同都照顧到。這三條脈絡,有一些經絡穴位,都是交叉的,也都是重複的。所以你在捏脊的時候不必過分顧慮,只要向上捏脊提拉面板就可以達到提升陽氣的目的。

到底是上捏脊還是下捏脊?關鍵看你想要調理督脈還是膀胱經

那麼,什麼情況可以向下捏脊?

大河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傳統的兒童保健,只有上捏脊,下捏脊是成人用,嚴格的說,是捏膀胱經。

主流的捏脊手法,都是從下往上捏。追根溯源,晉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到項乃止”。你看,傳統的捏脊都是是從下向上捏。有名的馮氏捏脊,也是從下往上捏。

到了清末、民國時期,開始出現從上向下捏脊的說法,主要的理論依據是,既然上捏脊是溫補,那麼下捏脊自然就是瀉下嘍。一般用於治療高熱、大便秘結和嘔吐,多用於實熱證。

到底是上捏脊還是下捏脊?關鍵看你想要調理督脈還是膀胱經

圖中其實是在捏膀胱經

嗯,理論上是這樣的,實際中,誰見過?

捏脊又稱“捏積”,在馮氏捏脊一書中,書名就叫做捏積療法。主要的作用就是治療疳積,治療積滯。我們知道,小兒的體質是脾胃常不足,稍有飲食過量,就容易積滯,從而誘發嘔吐、腹瀉、發燒、便秘等疾病。久治不愈就是癆病。積滯時間一久,中焦氣血不運,傷及脾胃。形成實證,就會引發幼兒營養不良,發育遲緩。透過上捏脊,把積滯化掉,把陽氣的主導督脈打通,就可以把疾患消滅在手法的轉復之間。

至於說下捏脊能治療發熱、大便秘結、嘔吐,其實,這些症狀透過其他辦法一樣能夠化解,比如,發熱直接在大椎吮痧就行了;幼兒便秘,揉腹和清大腸效果就非常好;至於嘔吐,直接採用催吐和清胃手法就行,再說你想,嘔吐的孩子,你能進行捏脊嗎?

總結一下,沒有必要改變傳統從下向上捏脊的規定。孩子的幼兒保健,就是上捏脊,沒事別聽那些想當然的“下捏脊”。

成人補腎,可以透過下捏膀胱經的方法,表面看起來是下捏脊,其實是補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