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跟風”行為是適應社會的必然選擇

我們常說的“跟風”一詞,通常帶有貶義,指的是盲目跟從他人,沒有主見。

很多時候,人們盲目跟風都是基於“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心理,這是一種危機意識,有的人跟風是為了避免更大的危機,而有的人卻是想以此牟利,滿足其個人私慾,

那麼有沒有思考過,跟風行為的背後,是否有著更為普遍的心理機制?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跟風”行為是適應社會的必然選擇

社會心理學中,這種現象其實被稱為“從眾(conformity)”,下面將以這類心理現象為切入點,為大家介紹這類行為對生活的影響。

從眾對生活的影響

從眾指的是個體的思想與行為由於群體直接或者隱含的壓力,被引導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

在社會心理學中,我們主要研究的是個體在受到社會影響後的變化,因此在從眾現象中,我們的切入點在於個體。

從眾不僅包含行為的跟從,也包括思想的跟從,比如,當你看到某家店鋪門口排起長隊,而另一家門可羅雀,你便會更加傾向於前者,這是行為方面的從眾。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跟風”行為是適應社會的必然選擇

此外,如果你身邊的所有朋友都贊同金錢至上,你的思想也不得不向他們妥協,這是思想的從眾。

當然,思想和行為的從眾通常無法完全區分開來,但我們必須明白社會對於我們的影響是巨大的,就連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或許都不是完全受自己控制。

不妨回憶一下我們自己的從眾行為,當你走在街上,你發現很多人突然盯著某個方向看,你是不是也會不由自主地轉移視線?

在從眾行為中,我們作為個體,跟從的物件只能是群體,即多數人,這是為何?你可以認為“多數人”具有更加強大的說服力,也可以將其視為生物的群居本能。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生存於社會中,總會尋找一定的參照物為自己的行為定向,比起某一個體的行為,群體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明顯要大得多。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跟風”行為是適應社會的必然選擇

這些都是群體施加給個體的

隱含的壓力,那麼直接壓力又是哪些?

當你正在參與公司會議,老闆要求所有員工針對某項提議舉手表決,你如何選擇?這就是一種直接壓力,當所有人把目光投向你的時候,我想你沒辦法做到平心靜氣,於是你還是選擇了隨大流。

在從眾行為中,壓力可以是隱含的,也可能是直接的。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即使沒有確切的說明,我們也能感知到情境的變化和情況,從而作出跟隨群體的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往往認為只有當自己在空間上身處於某一群體中,才會產生從眾行為,但研究發現,即使此時此刻你是一個人,也會受到他人的影響。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跟風”行為是適應社會的必然選擇

例如,深夜時分,你仍感到精力充沛,想要放首嗨歌宣洩一番,但你知道你不能將音響開到最大聲,因為其他居民已經睡覺,你不能允許自己吵到他們。

亦或是你與身邊其他任何人都沒有交集,你專注做自己的事情。例如在地鐵上,但你知道你不能做出格的事情,因為別人隨時都有可能注意到你。

可見,

群體對於個體的影響無處不在,哪怕你一個人,哪怕你沒有身處特定群體,你依然會受到他人影響。

中國有句古話:槍打出頭鳥。我們從小到大也都被教育要低調做人,這樣的社會文化使得中國人更加容易從眾。

細化研究表明,美利堅普遍崇尚個人主義,美國人民的從眾行為明顯少於中國人,這再次印證了社會文化對於從眾心理的作用。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跟風”行為是適應社會的必然選擇

在中國這樣一個集體主義的社會,想要堅持自己的觀點,遵從自己選擇的道路,勢必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做支撐,那麼大部分普通人都會選擇跟從群體,以此減少自己的焦慮感。

心理學上認為,從眾就是一種適應社會環境的心理機制,這種現象普遍存在。

人們當然可以一意孤行,但有時候迫於壓力,例如為了給別人留下好印象,或是讓自己顯得不那麼“出眾”,就不可避免地放棄自己原本的想法。

關於從眾這一社會行為,相信不少人都抱著一種排斥心理,如同“跟風”一般,在許多人眼裡,從眾就是沒主見,只知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但實際上,從眾也有好處。

我們既然生長於特定的社會文化裡,就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其深刻的影響,

沒有誰能夠從小到大刻意避免生活環境對自己的影響。這種影響使得我們與他人契合,也使得我們的價值觀符合主流文化,這對於我們的人際關係有著莫大的意義。

試想,你身邊的所有人都認為助人為樂是一種值得推崇的價值觀,可你卻堅持功利主義思想,如果沒有可見的報酬,你便拒絕任何對他人的幫助。

這樣的性格顯然難以得到他人的承認,如果你拒絕在所有方面從眾,你將在社會上寸步難行,這便是從眾能夠適應社會的積極意義。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跟風”行為是適應社會的必然選擇

網路上的從眾現象

對於那些常年混跡於各大社群論壇的資深網民來說,網上的從眾現象可謂是五花八門。最經典的一類常出現於觀點類帖子下面,一旦某類觀點佔據了主導地位,其他持相反觀點的網友便不敢多言。

無論是正方還是反方,他們的行為都屬於從眾,都是一種跟隨群體的行為。試想,如果熱門評論區全都是贊同、支援類的言論,你還敢去唱反調嗎?如果你這樣做了,等待你的勢必是一場單方面的攻擊。

在這樣的評論區背景下,逐漸衍生出一種“帶節奏”的行為,只要某些人想要達成某種輿論目的,便會僱傭大量“水軍”釋出符合其目的的言論,有可能是為了淨化評論區,也可能是為了群體的競爭。總之,這一切都讓廣大網友在評論前變得謹慎起來。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跟風”行為是適應社會的必然選擇

在各大購物網站或是外賣平臺上,“刷單”、“刷好評”的現象屢見不鮮,商家們為了營造出自家生意火爆、產品質量好的氛圍,不惜花費重金僱傭刷單人群。

站在買家的角度思考,想要買到好貨,那麼第一選擇當然是那些銷量高、好評多的店鋪,這種思想正好讓自己落入商家的陷阱。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的這種選擇其也是一種從眾心理,而商家的行為與生活中那些花錢找人排隊從而吸引更多顧客是一樣的。

當然,對於那些資深買家來說,好評和銷量並不能作為衡量產品價效比的唯二標準,他們還會關注店鋪的三大評分、差評數以及買家們的回答,總之,這些人有更多的經驗,比較能夠抵抗商家的從眾圈套。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跟風”行為是適應社會的必然選擇

從眾無處不在,我們不可避免會受到他人影響,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便是學會思考並分辨從眾的陷阱。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牟取錢財,在適當的時機堅持自己的觀點是每個人都要學會的技能。

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從眾現象

大家每天上下班途中應該能夠看到這樣一幕場景,斑馬線前紅燈亮起,所有人都停下腳步,但只要有人帶頭闖紅燈,那麼其他人大機率也會跟從。

有時候,這是因為馬路和斑馬線的訊號燈存在時間差,人們為了節省一點時間便開始動身。但有時候,一些人故意闖紅燈,其他低頭看手機的人以為綠燈已亮便開始動身,此時便很容易引發交通事故。

這樣的從眾基於人們以往的經驗,即只要有人開始動身,那麼就一定是綠燈亮了,殊不知這種從眾行為有時候會讓你丟了小命。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跟風”行為是適應社會的必然選擇

這給人們提了一個醒,過馬路的時候一定要振作精神,用自己的雙眼分辨訊號燈,紅綠燈前沉迷手機是非常不可取的行為。

在從眾的概念中,我們提到過一個詞,即“壓力”,

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從眾行為確實與壓力密切相關。

比如,當老闆在群裡傳送一則通知,如果沒有人回覆“收到”,那麼其他人也大機率不會回覆,但只要有人帶頭,其他人便很可能跟從,並且跟從的人越多,剩下的人壓力越大,這與社會作用力理論的觀點是一致的。

總之,很多從眾行為都是迫於無奈,但不管如何,

從眾始終都是一種適應社會的行為,但它也可能會帶來危險,人們必須保持警惕。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跟風”行為是適應社會的必然選擇

看完本篇文章,相信大家對“跟風”都有了不一樣的見解。

在社會心理學中,從眾屬於“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這一研究領域,除去了從眾,依從(compliance)和服從(obey)也是非常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它們三者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