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洗手、反覆擦寫、愛撿垃圾……這些行為可能是強迫症

洗手,見到水龍頭就去洗,洗到手紅腫,依然繼續;寫好的作業,擦掉,重新寫,再擦掉,不停反覆;往家裡撿垃圾,不停地撿……

這些都是比較典型的強迫行為,發展下去,可能導致強迫症。記者採訪相關專家得知,青少年前期(11歲左右)和成年早期(20歲左右),是強迫症發病的兩大高峰期。家長髮現孩子存在強迫行為,一定要足夠重視。

反覆洗手、反覆擦寫、愛撿垃圾……這些行為可能是強迫症

插圖 宋溪

案例

洗到手腫依然停不下來

小斌,男孩,12歲。看起來,他跟其他同齡孩子沒什麼區別。但是,他的雙手始終是紅腫的狀態。並不是手部有傷病,而是他不能控制自己,總是不停地洗手。只要有機會,看到水龍頭,他就會去洗手,即便手已經紅腫,洗手很疼,他也停不下來。

小斌的家長把他帶到街道的社會心理服務中心,社會心理督導師李媛媛,對小斌進行了幫助。

“在心理沙盤遊戲中,我注意到小斌的沙盤裡,一顆綠色植物也沒有,也沒有一點水。這意味著,他內心美好的東西不多,安全感比較差。”李媛媛透過評估,建議將小斌送到專業的醫院,對小斌的情況做轉介診斷。

在社群心理服務工作中,李媛媛還遇到過一個女大學生小梅。她的情況是需要經常洗澡。不管是排小便還是大便,只要上完廁所,小梅都要洗澡。這已經導致她很難正常生活,每天都需要在洗澡上花費大量的時間。

在李媛媛的建議下,小梅也在尋求專業醫院的幫助。

從重寫作業到撿拾垃圾

小強,男孩,9歲,是一個普通的三年級小學生,從小他就是父母眼裡的乖寶寶。

但是,在二年級下學期的時候,老師開始向家長反映,小強出現不交和晚交作業的情況。家長也發現,小強寫作業的時間越拉越長,越寫越晚。最後嚴重到影響睡眠。晚上不夠睡,白天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降。

仔細觀察後家長髮現,小強寫作業的時候,喜歡反覆寫、反覆擦。寫完一遍,擦掉,重寫,再擦。家長對小強進行了批評教育,這種反覆擦反覆寫的情況緩解了。

但是,沒過多久,家長在打掃衛生的時候,經常發現家裡有來歷不明的塑膠袋、樹葉、廢紙等垃圾。時間一長,他們才知道,是小強不停地往家裡帶垃圾。小強害怕家長知道他撿垃圾,還把撿來的垃圾藏到家裡不易發現的角落。在跟父母一起出行的時候,小強不但自己撿垃圾,還要求父母幫忙撿。如果父母不同意,他還會情緒失控。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小強的父母帶著小強到北京安定醫院兒科就診。孟凡超醫生在詳細瞭解小強的情況後,經過臨床評估,確診他為強迫症,目前正在接受治療。“小強的情況比較典型,他自己知道反覆擦寫作業不好。但是他說,他受不了字沒有對齊。必須對齊,心裡才不難受。他也知道撿垃圾不對,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診斷

影響生活就要及時就醫

常見的強迫行為,還有反覆確認家門是不是關了、反覆地清洗身體或者衣服等等。

還有一些屬於強迫觀念——比如腦子裡經常會回憶別人說的話、經常會閃現看過的電視劇裡的人物形象、總是擔心會生病或者其他不好的事情發生等等。

孟凡超說,強迫症的症狀有時候是強迫行為,有時候是強迫觀念,或者兩者皆有,而且症狀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正常生活和重要的社會功能 。“我們很多普通人都會在離家之後,懷疑自己沒鎖門,有時候會返回去,檢查鎖沒鎖。這種一次兩次的行為,不算強迫症。到確診強迫症的程度,是會反覆確診鎖沒鎖門,十幾次,甚至耗時一兩個小時。”

當強迫行為和強迫觀念嚴重影響到了正常生活,家長就應該及時帶孩子前往專業醫院就醫。

北京安定醫院兒科的門診接診患者中,大約10%至15%是兒童青少年強迫症。

11歲左右,是強迫症發生的兩個小高峰之一。而且成年強迫症患者,回溯起來,有超過三分之一在青少年時期就出現了症狀。

因此,強迫症治療中,早發現、早預防就至關重要。安定醫院接診的病例中,有很多是家長一開始沒留意或者沒重視,錯過了早期干預的機會。青少年的認知能力還沒有完全成熟,有時候分不清楚現實和想象,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去提供幫助。此外,青少年反強迫意識不強,語言表達不準確,所以,經常自己明明已經有強迫症狀,但是沒辦法跟家長描述,或者自己隱藏起來。這也需要家長細心觀察孩子行為變化,及時帶他們到醫院就診。

孟凡超說,現在社會上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經非常重視,也不避諱談論心理問題,這是可喜的變化。青少年的個性特徵,可塑性很強,家長更要在平時生活中留心觀察。

援助

讓孩子感受被關心認可

不管是在社會心理服務中心工作的李媛媛,還是在安定醫院工作的孟凡超,談到青少年強迫症問題時,都反覆強調家長的重要性。

孟凡超說,強迫症產生有很多原因,其中有遺傳原因,表現出較高的家族傾向和遺傳風險,比如小強的父親就曾患有強迫症。同時,也有環境原因,比如在懷孕早期暴露於酒精或者母親妊娠期精神壓力大、體重超標。

而在非遺傳因素中,最重要的,可能就要屬家庭因素了。通常,患有強迫症的青少年,他們的家長都表現出過於嚴厲、期望過高、過於追求完美。甚至,家長也有亞臨床強迫症,或者強迫人格特質。

李媛媛遇到的小斌,就是類似的情況。小斌的父親長期在外工作,很少陪伴孩子,短暫回家的時候,卻對小斌要求極為嚴格;小斌的母親,平時對孩子的管教同樣非常苛刻。父母兩人對小斌的期待都很高,而且力求完美。

“小斌一旦覺得自己有些事做不到,就會很緊張,害怕讓父母失望。”李媛媛說,這種緊張情緒積累下來形成壓力,小斌為了緩解自己的壓力,就不得不啟動自身的防禦機制,表現出來的形式就是不停地洗手。“我問過他,他知道反覆洗、手腫了、會疼,但是他說,洗手能讓他放鬆。”

在社群日常工作中,李媛媛經常發現,家長缺乏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是隻溝通就行,還要注意溝通的方式。現在總有家長說,工作太忙,沒時間陪孩子說話。其實哪怕是送上學路上這十分鐘,抓住機會,去跟孩子聊一聊他的事情,能讓他感受到你在關心他,這就已經很有效了。所以,陪伴不在於時長,而在於效果,孩子是否能夠感受到被關心、被認可。”

孟凡超告訴記者,如果孩子確診強迫症。治療一般分為三種: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在臨床上,家長最能接受的,是心理治療。而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家長要起到關鍵的協同治療作用。

孩子已經知道自己的行為有強迫症狀,但是他害怕、自責、不敢面對家長。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去幫助孩子,幫他減輕自罪感。青少年敏感、害羞,如果家庭環境過於嚴厲、缺乏溫暖,會誘發青少年心理疾病。“心理治療師都希望家長能配合到心理治療中來,改變教育方式、溝通方式。”

孟凡超強調,家長在治療過程中,也不能期望症狀馬上消失。而是幫助孩子建立起良性迴圈,強迫症狀能循序漸進,一點點下降,“讓孩子知道少做或者不做(強迫行為),也沒什麼可怕的。”

李媛媛認為,家庭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基石。人不斷長大,進入學校、進入社會,會有更多因素影響心理健康。而在兒童青少年階段,家庭對其影響最大。如果能給孩子建立一個優秀的家庭支援系統,讓他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孩子有安全感和自信,那他無論出現什麼問題,都有家庭的支援做底線,而不會慌、不會走極端。

流程編輯: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