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滿記憶的詞語建築:細讀多多《四合院》

《四合院》

多多

滯留於屋簷的雨滴

提醒,晚秋時節,故人故事

撞開過幾代家門的橡實

滿院都是

每一陣風劫掠梳齒一次

牛血漆成的櫃子

可做頭飾的鼠牙,一股老味兒

揮之不去

老屋藏秤不藏鍾,卻藏有

多少神話,唯瓦拾回到

身上,姓比名更重

許多樂器

不在塵世演奏已久,五把鋸

收入抽屜,十隻金碗碰響額頭

不借鐘聲,不能傳送

頂著杏花

互編髮辮,四位姑娘

圍著一棵垂柳,早年見過的

神,已隨魚缸移走

指著石馬

枝上的櫻桃,不用

一一數淨,唯有與母親

於同一時光中的投影

月滿床頭

在做夢就是讀報的年齡

秋梨按舊譜相撞,曾

有人截住它,串為詞

石棺木車古道城基

越過一片平房屋脊,四合院的

邏輯,縱橫的街巷,是

從誰的掌紋上預言了一個廣場

一陣扣錯衣襟的冷

掌心的零錢,散於桌上

按舊城塌垮的石階碼齊

便一邊拾拉著,一邊

又漏掉更多的欣喜

把晚年的父親輕輕抱上膝頭

朝向先人朝晨洗面的方向

衚衕裡磨刀人的吆喝聲傳來

張望,又一次提高了圍牆……

結構:四合院就是四行詩

我首先分析一下這首詩的結構,我覺得這首詩的結構非常特殊。我給大家推薦這首詩的第一動機是因為這首詩有一種非常別緻的造型,剛才很多同學談到這一點,造型非常別緻,就是三行一節,然後加上一行一節的形式,這樣“三一三一三一”的結構一直延續下去。這個三加一的結構,其實是模仿了四合院的結構。我們知道四合院有四面院牆,三加一就是四,所以這個造型直接模仿了四合院的結構。為什麼要讓一行單獨成一節呢?說明這一行跟其他三行不一樣,但又有聯絡。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四合院四面院牆,三面沒有門,有一面是有門的,所以單獨這一行就是有門的那一面。這個造型真的太有創造性了。

根據我剛才的解釋,四合院就是四行詩,其中三行模仿沒有門的院牆,一行模仿有門的院牆,所以有門的院牆要單獨成一行,這就把它們區分開了。整個作品的造型一直延續了四合院的造型,我覺得這是這首詩很有創造性的一點。我沒有發現任何其他詩人寫過這樣一種形式,當然我說這一點主要是跟四合院這種造型聯絡在一起。

除了造型這一點以外,還有一點需要給大家分析,四合院其實是一座相對獨立的院子。在這首詩中,詩人是以寫四合院為主,同時也寫了四合院以外的東西。因為四合院是北京的一個特色,北京四合院比較多,這位詩人是北京人,他是在北京出生的,所以他寫四合院在某種程度上跟鄉土記憶、中國記憶有一定關係。因為剛才有同學說了,這首詩寫於20世紀末期,詩人當時應該在國外,所以這就有鄉愁的意味了。

盛滿記憶的詞語建築:細讀多多《四合院》

多多,1951年出生於北京,1972年開始寫詩,被公認為當代中國最優秀的抒情詩人。

衚衕、廣場和圍牆

我現在來給大家分析這首詩的四合院內和四合院外的情況。四合院外寫得不多,我先分析一下,大家比較容易形成一個印象。四合院外,他寫的比較重要的一個就是廣場,我們現在來看這一部分:“越過一片平房屋脊,四合院的/邏輯,縱橫的街巷,是/從誰的掌紋上預言了一個廣場”。這就把四合院拓展了。其實北京有很多四合院,這些四合院聯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片平房屋脊”。這就是一個大的場景,就是對北京四合院的一個俯瞰。詩人說四合院“預言了一個廣場”,而且是透過掌紋。廣場也是四邊形的,所以廣場可以說是四合院的一個拓展物。我們知道在現代社會里,廣場是非常重要的,廣場是人集會的地方,而四合院是家族的人相處的地方,後者是封閉的,前者是開闊的。一個相對來說比較狹小,一個是極其廣大的。這樣一個區分,我覺得非常重要……這首詩是詩人的北京記憶,他從四合院寫到廣場不是偶然的……而且還說到掌紋,手掌雖然不是四四方方的,但也接近於方,尤其是掌紋的紋路跟街巷有相近的地方。

我們再來看“衚衕”和“圍牆”這兩個詞,說衚衕是四合院之外的東西,這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一個四合院和另一個四合院中間是有一條衚衕的,它們不是連在一起的,所以這個“衚衕”是四合院以外的東西,而圍牆是四合院的圍牆。所以這兩個地方涉及四合院的內外,詩中說磨刀人在四合院外吆喝,下面寫到“張望,又一次提高了圍牆”,這個“張望”給我的感覺是院裡面的人在向外張望,因為衚衕裡的吆喝聲很容易吸引四合院裡的人,特別是小孩子,因為大人已經沒有好奇心了,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吆喝聲,是不會張望的。但是,四合院的院牆一般來說是很高的,而小孩身材很小,是看不到外面的,越想張望越看不到,越看不到越想張望,所以,“張望,又一次提高了圍牆”是很有深意的。

結合這首詩裡的其他詞,可以看出這首詩寫的是詩人的童年記憶,詩裡有很多他童年時代的東西,比如“零錢”是大人給小孩的零錢。所以我覺得最後一句的方向是朝外的,這首詩的第一句寫的是朝內,把四合院的院門開啟,詩中寫道“撞開過幾代家門的橡實/滿院都是”,這句話寫得很有藝術性,就是說橡實把這個院門撞開了,也打開了詩人對四合院的回憶,撞開了回憶之門,這是一個朝內的方向。這是本詩的結構:從開啟四合院到從四合院內向外張望這樣一個變化。我覺得這個變化是比較清晰的,一個在第一節,一個在最後一節,一開一合,這是它結構上的一個特色。

然後我們再來看這首詩到底是不是童年記憶,是不是完全是童年記憶。它肯定是故鄉記憶,這是沒錯的,但是不是童年記憶呢?有很多地方是童年記憶,但有些地方不是。因為有這樣一句話“撞開過幾代家門”,這個“幾代家門”就不止一代人了,四合院是代代相傳的,所以這不是一代人的,是幾代人的。這也說明這首詩有文化縱深感,它不是一個人單純的童年記憶,但也包含了一個人的童年記憶。

第二點是,除了“幾代家門”以外,作品自始至終沒有用“我”這個詞,這非常值得注意。這首詩寫得很像作者的童年記憶、鄉土記憶,但作者沒有用“我”,而是把“我”這個詞故意省略掉了,那麼這個省略有什麼意味呢?它顯示了這個記憶是屬於他自己的記憶,同時也是屬於他這一代人或幾代人的共同記憶,或者說是北京人的共同記憶。所以“我”的故意省略,起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效果。透過這兩點可以看出,它既是童年記憶,也是文化記憶。這是兩重記憶,不是單純的個人回憶,作者把這個回憶向縱深拓展了,就是說他寫的是百年記憶,這跟剛才一個同學說的古舊的味道有直接聯絡,這個特色在作品裡非常突出。

盛滿記憶的詞語建築:細讀多多《四合院》

《多多四十年詩選》,多多著,江蘇文藝出版社 2013年9月

對童年和故鄉的雙重回憶

我們現在來看作者是怎麼寫四合院的,他寫了哪些東西。他寫了這樣幾個東西:一個是物,另一個是人。物給人一種古舊的氣息。我們中國人比較注重文化,這裡稍微談一下,從日常生活來講,中國文化主要有四個方面——衣、食、住、行。四合院屬於住宅文化,這個住宅是私人住宅,我們最多可以說是家族住宅,四合院跟廣場不一樣,廣場是群體性的,而四合院是個體的,一家一戶的。所以這裡體現的是這樣一個以住宅為主的文化,它體現的是一個家族,它跟家族有關係。有時候四合院也可能不是一個家族的,特別是出租之後,住在裡面的人之間是鄰里關係,即使是後來形成的鄰里關係,他們也是很親密的,因為他們共用一些東西,比如廚房、廁所。所以不管是家族四合院還是鄰里四合院,住在四合院裡的人、關係都是很親密的。所以,對四合院來講,首要的是人。

那麼,詩人寫了四合院裡的什麼人呢?根據這首詩裡呈現的一些資訊,比方說“父親”“母親”這兩個比較重要,“父親”“母親”是一代人,“先人”又是一代人,那麼從“先人”到“父親”“母親”一直到“我”,這就是幾代人,詩人把這幾代人都寫了出來。這就是這首詩的文化厚重感。幾代人都住在同樣的地方,能沒有共同的記憶嗎?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血脈的傳承,一個家族的人擁有共同的姓氏,從先人到父親到兒子,姓氏代代相傳,就像四合院一樣代代相傳。所以詩中說“姓比名更重”,家族文化其實屬於姓氏文化。

除了寫到“父親”“母親”“先人”以外,詩中還寫到四位姑娘圍著一棵柳樹。她們是什麼人呢?後面那句“早年見過的/神”很有意思,不妨把它移到前面來,來修飾這“四位姑娘”:早年見過的四個姑娘。她們頂著杏花,互編髮辮,顯然是四合院裡的人,但又好像不是詩人的親人,如果是親人不應該這樣寫。由此,我推測她們可能是親戚或租客。這首詩裡寫的都是詩人的親人,這四位姑娘的出現有什麼意義呢?顯然體現了詩人早年的女性記憶,他早年對女性的好感可能在四合院萌發。因為我們知道美惠三女神,而這裡寫的是四位姑娘,還多出一位,她們應該跟詩人的愛情記憶有關。結合詩中寫到的其他親人,這四位姑娘顯然對詩人很重要,事實上愛情、婚姻也是家族傳承的一部分。

剛剛我們分析了四合院中的人,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四合院中的物。相對來說,四合院的物比較多,而且充滿文化氣息,與傳統血脈相連。“老屋”“牛血漆成的櫃子”“魚缸”等屬於四合院的組成部分,是對四合院的具體描寫。這些內部購置物的呈現讓四合院更加具象,更加豐滿。“鼠牙”屬於頭飾,詩人還寫到“金碗”,珍貴的酒具;“鋸”,伐木的工具;“秤”,日常交易的工具;還有“鍾”之類的老舊樂器,等等。這些都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很多都已經被閒置了,其中只有樂器和民俗、精神有聯絡,其他的都是物質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再來看“橡實”“櫻花”“月”“杏花”等,都是四合院裡的自然物。

值得注意的是,詩中出現了一個新事物,就是報紙。我們現在看一下這句話,“在做夢就是讀報的年齡”。與詩中眾多充滿“老味兒”的東西相比,報紙顯然是新事物,因為它是現代的產物。這句詩將“做夢”與“讀報”並置。剛才有同學講了一句話非常有深意,說這首詩整體上有一種夢幻感,因為它是追憶性的。這裡的“做夢”,我認為就是一個在老舊事物中成長起來的人初次見到報紙的那種新奇感,所以這首詩寫出了新舊文化的並存或跨越。比方說下面寫的“舊譜”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報紙”是現代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更替在這樣一個語境中體現出來了。所以我覺得這也不難理解,而且讀報跟廣場也有聯絡。

我給大家講的物比較散,總結起來主要有這樣幾種物,第一種是日常用具,主要是物質性的;第二種是自然界的物;第三就是樂器、報紙,這些精神方面的東西。我認為關於物的記憶,這首詩寫得非常充分。我們現在透過這樣一個分析,不管詩人回憶的是物還是人,它們都是融為一體的,都是四合院文化的組成部分。可以這樣說,這首詩在整體上是一個回憶性的作品,從時間上來說,是回憶早年的一個作品,從空間上來說,它是回憶故鄉,回憶北京的一個作品。因為北京對作者來說就是故鄉。這是我給大家解讀的雙重回憶,對童年和故鄉的雙重回憶。

盛滿記憶的詞語建築:細讀多多《四合院》

《讀詩課》,程一身著,微言傳媒·文津出版社 2022年7月

撰文/程一身

摘編/張進

編輯/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