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騰看甘肅」黃河水流過皋蘭百姓家“流出”片片豐收田帶來條條致富路

黃河水流過皋蘭百姓家

“流出”片片豐收田 帶來條條致富路

「大河奔騰看甘肅」黃河水流過皋蘭百姓家“流出”片片豐收田帶來條條致富路

「大河奔騰看甘肅」黃河水流過皋蘭百姓家“流出”片片豐收田帶來條條致富路

黃河奇峽

「大河奔騰看甘肅」黃河水流過皋蘭百姓家“流出”片片豐收田帶來條條致富路

村民馬樂梅辦起合作社

大河奔流,萬物生長。在皋蘭,黃河水不斷變換“身姿”,時而“漫步”,時而“疾走”,以電和灌溉的形式“流”進尋常百姓家,還專心“打造”出一個名聲在外的什川鎮。

金色九月,在黃河流過的“名藩”皋蘭——糧食豐收,瓜果飄香。

1充足灌溉使撂荒地變致富田

23日是豐收節。這幾天,皋蘭喜獲豐收的大片玉米正在緊張收割,大概一週後,絕大多數農田都將進入“農閒”期。這段時間,卻是王錫榮和同事忙碌的階段,他們得時不時前往各鄉鎮,去農田走走看看,檢視泵站和水渠檢修得如何。從10月中旬開始,包括大棚在內的所有農田將進入長達一個多月的冬灌時間。

王錫榮是皋蘭縣西電管理局副局長,兒時的老家澗溝村一直因缺水困擾,如今天天和水打交道,他深知冬灌對於土地的重要性,所以每次巡查都會很仔細,確保沒有漏洞。

皋蘭原本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由來已久。壓沙保墒、地下鑽井取水等方式曾不斷嘗試,但收效甚微,“農水貴如油”現象依舊。為了從根本上改變乾旱缺水的歷史,“砸鍋賣鐵也要引上黃河水”成為呼聲,“西電工程”就此拉開。在長達近20年的建設後,在1989年,60座泵站、2。37萬座建築物拔地而起,3條86公里乾渠和29條186公里支渠聯通四方。此刻起,黃河什川段的水流入了皋蘭縣5個鎮42個行政村,15。63萬畝旱地自此變成每年能灌溉7個多月的良田。

有了充足的灌溉,撂荒地變身致富田才有了可能,以至於皋蘭縣原有的種植結構發生質的變化,單一的糧食作物逐步轉向收入更高的經濟作物,高原夏菜、果品、核桃、大棗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021年度,灌區以高原夏菜、紅砂洋芋、優質果品為主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5。5萬畝。

高世鑫不敢想象,沒有水的話,他們禾盛合作社的1512畝地該怎麼辦。每年每次(共4次)每畝地澆水130立方米後,如不遇惡劣天氣,玉米和小麥便能保證收成。今年,玉米、小麥長勢不錯,212畝小麥豐收後已售罄,玉米則已進入收穫期,收成明顯好於去年。有豐收就有更多盼頭,高世鑫明年還想繼續流轉土地,擴大種植。

“我們的工作內容看起來單一,但要完成好卻很艱鉅。我們在倡導管灌、滴灌、微噴灌等節水型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不斷提高供水服務質量,由週期迴圈供水變為按需求供水,將供水範圍從農業灌溉擴大到生態綠化、工業用水等多領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更多土地和人群享受到母親河的潤澤。”王錫榮說道。

除了灌溉,黃河水還以另一種形式“流”進尋常百姓家。在什川梨園一旁,環繞的黃河水靜謐安詳,波平如鏡,這裡便是主要功能為發電的小峽水電站庫區。

9月19日,小峽水電站副經理許承順帶領記者前往電站的核心部位採訪。下到黃河水面14米後,記者看到,4根直徑1米的軸流轉槳式水輪發電機主軸正在以1秒1轉左右的速度同時運轉,每24立方米的水量就能輸出1度電。在汛期,黃河水量大時每天有400萬度以上的電輸往城關區,冬天水量小時每天也能輸出200萬度電。

2開展重點水系綜合整治

離開桑園峽後,黃河進入皋蘭境內,之後在什川鎮縱橫38公里。在6公里長的什川盆地,初時黃河河谷開闊,寬3。5公里,而當黃河進入大峽峽谷後,猛地曲折變窄,水面平均寬度只有130多米,水面落差達24米。這裡就是名聲在外的黃河奇峽,水流湍急,兩岸高山矗立、層巒疊嶂,奇峰怪石連綿不絕,綠色枝藤爬滿崖壁,花草開遍山腰。

在皋蘭,除了“黃河本河”外,還有其一級支流蔡家河和二級支流水阜河。經過拱壩川、黑石川2條大支溝匯聚,經東灣、西灣、蔡家河、文山、磨峽溝,蔡家河在“漫步”20公里後,從什川河口村注入黃河。而水阜河則全長49公里,在流經砂崗、水阜、燕兒坪、長川、老鸛等村後,於文山村匯入蔡家河。

雖然時間已過去多年,但2018年“7·22”暴洪災害的“迅猛”和給皋蘭造成的損失至今仍讓楊言波心有餘悸,作為皋蘭縣防汛抗旱指揮中心主任,他在汛期始終神經緊繃,做好了時刻“戰鬥”的準備。

各項防汛工程、防汛手段也因此深入推進、不斷升級。為了讓沿線居民在設計標準下免受洪水侵害,近年來,皋蘭縣投資3。95億元治理8條黃河干流主要支溝,治理河道達64。9公里,修建堤防超過42公里,同時持續開展重點水系綜合整治,不斷清淤疏浚河道、消除黑臭水體。整治後,皋蘭縣河洪道暢通,水土流失減少。

在整治的同時,全縣102名河(湖)長日常巡查,123個雨量站等監測裝置和62個預警喇叭24小時不間斷工作,攜手助力黃河及其支流成為皋蘭境內的一條條幸福河。

3讓遊客嚮往的“一站式”旅遊地

9月23日的什川是熱鬧和喜悅的。除了慶祝豐收節,還是“秋分”,也是什川梨園一年中開始摘梨的節氣,很多村民會紛紛登上“天把式”雲梯將第一顆軟兒梨摘入囊中。半個月後的“寒露”開始,大家又將開始採摘冬果梨。

在皋蘭,黃河干流唯獨偏愛什川,在此專心“描摹”、全力“打造”,使得每個村都有能叫響的“黃河生意”和“獨門絕技”,使得“什川”二字聞名遐邇。而由於1500畝白蘭瓜和9423株百年古梨樹,什川既榮獲“蘭州”名號,也喜摘“世界”稱謂,甚至被人稱作“隴上小江南”。

在網路熱傳的各類什川鎮俯瞰圖中,幾乎都有被黃河親暱懷抱的場景。

60年來,馬樂梅的成長一直繞不開黃河。小時候家住黃河東岸的河口村,後又嫁到鄰村的上泥灣村,耳濡目染的“黃河精神”使她有了難得的堅韌和智慧。當廚師、賣冰棒、開農資部後,馬樂梅於2009年成立皋蘭豐苗白蘭瓜專業合作社,開始鑽研“甜蜜產業”。引進推廣基質穴盤育苗技術解決白蘭瓜育苗難題,堅持試驗推廣白蘭瓜新品種,最先引進新型高架大棚改善白蘭瓜種植條件……在馬樂梅的帶動下,合作社的3000個大棚均種植白蘭瓜,收入十分可觀。

“我也不知道哪來的力氣,總覺得有使不完的勁。可能是從小就在黃河邊摸爬滾打練出來的吧。”說著,這位巾幗勞模(2020年曾獲甘肅省勞動模範)摘了梨,又去白蘭瓜大棚裡掐秧了。

除了梨和白蘭瓜,因為有了黃河潤澤,什川還有“鳥瞰太極”“桃梨爭豔”“長堤夕韻”“高峽平湖”“小峽明珠”“神駝踏浪”“中國農民第一橋”“雄獅臥谷”等爭奇鬥豔的自然景觀和接官亭古村落,甘肅九源紅色文化紀念館、魏園、按語紀念碑、什川鼓子、高架鐵芯子、“天把式”技藝和花燈、根雕、雕塑、剪紙工藝製作等文化藝術景觀百花齊放,逐漸成為蘭州市民短途旅遊首選地和域外遊客嚮往的“一站式”旅遊目的地。

採訪中,什川鎮副鎮長陶世偉介紹,依託黃河資源,什川鎮將按照“春賞花、夏納涼、秋採摘、冬嬉雪”的思路,著力打造“梨韻什川·樂享四季”旅遊品牌,重現“金城古八景”之“梨苑華光”,爭取利用5年時間完成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5A級景區的申報,旅遊收入達到10億元以上。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鵬偉 趙麗君 車丹清 文/圖

【來源:每日甘肅】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