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亮丨軟體定義汽車,汽車的大未來

01

近年來,造車新勢力很猛,汽車本來快成為夕陽產業,在新技術加持下煥發了第二春。只不過,當下最熱的是以特斯拉為首的新貴,而不是BBA(寶馬賓士奧迪)們。

新貴們走的是新能源汽車的路線,目前主要以電動汽車為主流。新能源汽車摒棄了傳統汽車的核心架構,電池取代了石油,電機取代了燃油發動機,控制方面也做了升級,更多的控制依靠電子的方式而不是機械的方式。

劉興亮丨軟體定義汽車,汽車的大未來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產品的核心架構的升級,雖然稱不上革命,但變化不可謂不大。然而,這些都是從廠商的視角出發的。對於使用者而言,如果單純只是架構的升級,談不上很高的價值。

和對於其他產品一樣,使用者最關心的,一個是體驗,另一個是價格。無論是電池,還是電機,還有電控,都只是物理的基礎設施,使用者需要的是能夠感知到的東西,也就是體驗。

拋開體驗單純談技術,純粹是耍流氓。

當然了,也不可否認,體驗是建立在技術之上的,如果沒有這些技術,電動汽車的起步加速超越傳統燃油車也無從談起。至於其他靈活的操控感,科技感,也離不開新貴所採用的新技術比如輔助駕駛,智慧座艙。

02

關於新能源汽車說的更多的還是自動駕駛。自動駕駛幾乎成為造車新勢力的標配,各家廠商要麼自研,要麼尋找合作伙伴共同開發。整個看下來就是,單純只是賣車是不行的,自動駕駛在未來必須是車廠標配。

對於這一點,我也十分的認同。我一直是自動駕駛的堅定支持者,之前也寫過多篇自動駕駛的文章,也多次在影片中討論自動駕駛。我一度以為,自動駕駛是汽車的未來。

不過,最近,我的看法有所改變,這來源我對於技術的思考。

技術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過去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技術的驅動力在於人,技術的發明者、使用者,都是人,所以,技術應該以人為本,以人為核心。

離開人去談技術,本質是背離技術的核心價值的。技術的核心價值,應該圍繞著人,而不是物。技術應該為人服務,而不是人為技術服務。

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再來看汽車。最早,人都是靠步行,後來逐漸有了動物比如馬以及馬車作為新的交通工具,然後就是有了汽車,鐵路,飛機,到飛船。這些交通工具本質上是人的腳的延伸。有了他們,人可以去更遠的地方。即使是相同的距離,也能以更短的時間到達。

現代人對於汽車的依賴,目前並未超越這種需求。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汽車對於人的約束也不言而喻,就是在司機開車的時候,人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人的手、腳、大腦甚至耳朵和眼睛都要保持專注。這無形中加重了人的負擔,特別是遠距離出行或者在一天的疲憊之後的下班路上。

於是,人們想到了自動駕駛。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能夠極大的解放人的雙手,大腦和眼睛,讓人在駕駛的過程中不需要那麼多的束縛,從而獲得一定程度上的自由。

03

看上去,自動駕駛就是汽車的未來,不是嗎?

不是,準確的說,不全是。自動駕駛只是對人的手、腳、大腦和眼耳的解放,然後呢?然後就睡覺?這顯然不只是作為使用者單純想要的。

有了自動駕駛的汽車只能說體驗Plus。說起這個,就不得不談一下智慧手機。

功能機時代,手機對於使用者而言,就是一個通訊工具,主要用來打電話,發簡訊,本質上還是人的耳與口的延伸。功能機的本質上對人而言,核心的價值在於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能說上話。然而,功能機被革命了。

劉興亮丨軟體定義汽車,汽車的大未來

為什麼?

手機服務於人的潛力被充分的發掘,智慧手機在通訊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的價值。手機不僅能通訊,還能娛樂、閱讀、買貨、學習、工作等等。智慧手機對於人的價值是這些價值疊加,在通訊後面有無數個Plus。這就厲害了。所以,智慧機碾壓功能機成為必然。

手機誕生的時候,並沒有預見到後來發生的事情。短短的幾十年,手機從電話變成了一個平臺,由人與運營商之間的連線,變成了人與運營商以及背後的無數的服務提供商的連線,呈現多點開花的態勢。

手機由電話活生生打造出一個生態。藉助於無數的APP,人和服務提供者之間建立連線,使用者透過一部手機,就能享受到各種服務。

與此同時,從商業上,這個生態體系的各種角色依託於手機賺到了錢,而賺錢效應反過來推動了依託於手機的平臺的繁榮。原來依靠手機通訊費用以及手機制造銷售賺的錢反而被其他的服務提供者所超越。

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有兩個發現:其一,使用者發現手機不僅僅能通訊,還能做很多很多的事;其二,商家發現藉助於手機原來可以提供多種服務來賺錢。

手機代表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的軀殼,它成為一個入口,具有一定的邊緣計算能力,和後臺的服務,被無數個軟體所定義,成為了一個無所不能的超級物種。在技術、商業和使用者價值這幾個方面,手機被軟體所定義,超越了手機本身的意義。

04

說完了智慧手機,重新回到汽車。以特斯拉為首的新貴所造的新能源汽車,基本也可以認為有邊緣計算能力的聯網的智慧汽車。

我們看到的是一輛車,其實背後也是一個看不見的後臺。這個後臺裡,目前看到的主要是自動駕駛的後臺,比如接收前臺的感知,在後臺做規劃和控制的計算,前後臺聯動。後臺需要進行高效能計算,實時的處理訊號併發出指令。

自動駕駛也是軟體定義了汽車。但是,單單只是自動駕駛遠遠沒有發揮出汽車作為使用者高頻(幾乎每日)和長時間(以小時計)連線的物種的潛力。

就如同智慧手機不僅僅只用來通訊,汽車也不僅僅只用來出行,應該還有無數個One More Thing。

在未來,汽車應該也是一種入口,一個平臺,圍繞著汽車會有很多APP,這些APP提供不同的服務,不僅僅現有的影音娛樂。

它不僅可以成為出行場景,還可以成為娛樂場景、學習場景、工作場景、購物場景、消費場景……如此種種,它背後是智慧語音互動技術、網路技術、人工智慧技術、大資料技術、雲技術技術、感測器技術等等技術,創造出超越出行之外的一攬子價值,滿足於人的眾多需求,提供多種體驗,充分體現了技術以人為本。

05

汽車在未來被軟體所定義,它極大的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物理的汽車。

它因為有了如此眾多的軟體成為了一個看上去具備多種能力的超級物種,只要往它裡面塞入不同的APP。同時,它也因為智慧化而逐漸具有了靈魂,因為對主人的越來越熟悉而具有溫度。

到那時,買車不是買車而是買服務,和物理的車相比,服務才是重頭戲。

核心價值將會在買車之後得以體現。

面向服務收費超越面向車收費,車成為了場景的載體。

劉興亮丨軟體定義汽車,汽車的大未來

那時,汽車+APP,提供的豐富的場景和體驗,已經遠遠超越汽車作為一種出行工具的含義,超越了汽車誕生之日起作為人腳的延伸的基本內涵,已經是人的四肢和五官還有大腦的全面延伸。

從商業方面看,圍繞著汽車會有一個以軟體和服務為核心的新的生態圈,商家賺錢更多靠的是服務而不是硬體。今天發生在IT行業的很多事情也會在汽車行業發生,或者可以說,以後不會有單純的汽車行業,而是汽車和IT等其他行業的高度融合。

打個比方,今天我們說特斯拉是一家汽車公司,接下來它可能是一家自動駕駛公司,後面可能是一家提供各種服務的X公司。

那時,我們再談汽車的時候,重點已經不再是它百米加速是多少,續航里程是多少這些,而是多重體驗的Much More Others了。

過去,汽車是所購即所得,買到手的時候,便是全部功能。未來,汽車的大部分功能,將在售出後再不斷進行新增。

那時,才真正稱得上汽車革命。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