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與逃避:關於拖延的一切

‍‍

這是思維有了模型的第39篇模型

很多人都在靠截止日期,

維持著最後的行動力。

據中國社科院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有80%的大學生和86%的職場人都患有拖延症;50%的人不到最後一刻絕不開始工作;13%的人沒有人催不能完成工作。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也曾做過一項後臺資料分析,結果發現,每次都是臨到截止日期時,專案的提交量才會急劇增多。

這些精英人士也是要靠“deadline”的壓力逼迫,才能完成工作。

2005年,比爾·蓋茨與沃倫·巴菲特參與一個問答環節,蓋茨告訴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商學院的學生們,他曾經是一名嚴重的拖延症患者,在哈佛大學讀本科的時候,只有在最後一刻,才會開始認真對待學習。

“我仍在努力”這名億萬富翁說道。

恐懼與逃避:關於拖延的一切

即使是價值萬億美元的科技帝國的創造者,也會拖延。

由此可見,拖延症確實是大家最困擾的問題之一,這篇文章希望帶你認識拖延的本質,從而幫你減輕拖延症。

拖延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對付拖延的小技巧:

比如拆解任務、延遲滿足、重要緊急四象限、冥想、待辦清單、番茄鍾、立馬去做、注重過程、強制鎖機、小組監督……

但一圈嘗試下來,還是會拖延。

為什麼這些東西的效果並不大呢?因為沒有抓到拖延的本質!拖延的本質是什麼?網上的說法五花八門,比較靠譜的兩種說法是:

1、拖延的本質在於太過追求完美

在完美主義的壓力下,人會下意識地逃避。所以完美主義理論的擁護者們認為,拖延的核心在於如何解決這種完美主義,比如要注重過程而不要注重結果。

但我認為完美主義並不是拖延的本質,它只是拖延的原因之一,而且只是表層原因。

2、拖延的本質是意志力與多巴胺的戰爭

這個理論比起完美主義要更底層一些,《自控力》的作者認為一直有兩種力在控制著我們,一種是我想要,由多巴胺控制;一種專門剋制我想要,由意志力控制。

所以這個理論認為,解決拖延的關鍵就在於如何用意志力去做那些我們不想做的事,比如看書、工作;並剋制那些被多巴胺操控的事,比如打遊戲、刷抖音。

這個理論看起來是非常自洽的。

不過我仍然認為它不夠本質,或者說它還不夠完備,因為除了多巴胺,還有另一東西在控制著我們,這個東西甚至比多巴胺還強大,它就是由杏仁核控制的

恐懼

中樞!

恐懼與逃避:關於拖延的一切

眾所周知,人有很多種情緒,其中最基本的情緒可以歸為六種:高興、悲傷、驚訝、憤怒、厭惡、恐懼。

而在這六種最基本的情緒中,恐懼的力量可能最為強大。

因為恐懼是最跟

死亡

密切相關的情緒,無法感知到快樂可能會導致生活缺少很多色彩,而無法感知到恐懼的後果則往往直接就是死亡。

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人過馬路不害怕疾馳而來的車輛;站在幾十層高樓的天台邊上不恐高;無視一切蛇、蜈蚣、猛獸……他的後果會是什麼?死亡!

這就是恐懼的重要性,他能讓我們遠離危險,保證了我們的基本生存能力。

那麼恐懼具體由大腦的哪個區域控制呢?

就是邊緣系統中的杏仁核!

恐懼與逃避:關於拖延的一切

▲邊緣系統

2010年,一名45歲的白人女性因為一氧化碳中毒,生了一種極其罕見的名叫類脂蛋白沉積症(Urbach-Wie the disease) 的疾病。患有這種疾病的人, 大腦的杏仁核會硬化並且失去功能。

研究發現,在大腦兩半的杏仁核都失去作用後,這位白人女性在看很恐怖的恐怖片時沒有任何恐懼的感覺;研究人員帶她去世界上最恐怖的鬼屋,她也毫不畏懼,甚至用手去碰扮演怪物的鬼屋工作人員,結果反而把工作人員嚇一跳。

後來大家都戲稱她為Fearless woman,無所畏懼的女人。

這個案例出來後,整個腦神經科學界都沸騰了,很多科學家開始重點研究杏仁核,由此杏仁核的功能開始浮出水面。

那麼杏仁核的功能具體有哪些呢?

我把它們大致分為兩類:一部分是關於

記憶

的;一部分是關於

情緒

的。

我們這次就主要講情緒。

杏仁核參與調控的情緒就是恐懼。概括來說就是

「人在面對恐懼的時候,通常會呈現兩種模式:在有退路的情況下體現為逃避,拖延;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體現為憤怒,硬剛」

請牢記這條基本定理,它將是解決拖延症的唯一鑰匙。

恐懼與逃避:關於拖延的一切

一、拖延的本質是逃避,逃避的本質是恐懼

前面說到,人在面臨恐懼的時候,通常會呈現兩種反應:逃避或者硬剛。

其實這不全對,準確來說,我們的第一反應是逃避,這是系統一;其次,當我們理性分析以後,發現沒有退路了,才會選擇硬剛。

有點像電視劇裡面,主角被壞人追,因為有退路,所以會一直逃;結果逃到了一個死衚衕,那沒有辦法,只能硬著頭皮硬剛了。

古人說「狗急了也會跳牆」,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永遠要給人留條退路,否則恐懼立馬會轉化為憤怒和硬剛。

什麼「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其實就是對手很傻叉,沒給人留退路,人家化恐懼為憤怒,明知道幹不過你,但也不想讓你好過。

聊遠了,我們還是回到拖延症。

大家一定要認識到一個極其重要的東西,就是恐懼。

當一個人面對恐懼的時候,首先第一反應是逃避,只要有退路,我們就會一直選擇逃避;其次才是憤怒,在實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我們才會選擇硬剛。

體現在拖延這件事上就是:

如果時間不緊急,或者後果不嚴重,我們就會能拖則拖;等到最後deadline快到了,實在是拖不過去了,我們才會選擇正面硬剛。

遺憾的是,我們平常所拖延的大部分事情,都是有退路的,所以我們總是能拖則拖。想想你是不是這樣?

記住,恐懼和逃避是一對孿生兄弟,只要恐懼產生,我們就會有想要逃避的念頭。

這就是拖延症的本質。

由此,我想大膽的對拖延症做出一個全新的定義:

所謂拖延症,其實就是人們在面對一件恐懼的事情時,產生的一種逃避心理。它不是一種病,而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一種條件反射

恐懼與逃避:關於拖延的一切

二、哪些事會讓我們感到恐懼

那麼,哪些事會讓我們感到恐懼,進而產生拖延行為呢?

我為你總結了一下,主要是這些事:會令人感到枯燥的、挫敗的、繁重的、耗時間的、耗精力的、艱鉅的、痛苦的、沒有掌控感的、容易失敗的。

如果做一下分類就是兩大類:

1、從完成欲來說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完成欲》,在那個裡面我對人類的行為偏好做了一個深度的分析。

概括來說就是,我們喜歡那些容易完成的、時間很短的、獎勵豐厚的、獎勵明確的;討厭那些任務艱鉅的、需要耗費很長時間的、沒啥獎勵的、獎勵不明確的事。

其實我們所討厭的事,跟我們所恐懼的事有很多交叉的地方。

從進度條來說:難易的程度+時間的長短。

那些艱鉅的、繁重的、難以完成的、很費精力的事,總是會讓我們感到莫名的恐懼和排斥;另外,時間的長短也是一個重要指標,如果一件事需要做很久,就會讓我們感到恐懼,比如寫文章就是一項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事,很多人一提筆開寫,就會感到一陣暈厥。

我們沒能行動起來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覺得需要做的事情過於繁重。——《無限可能》

從獎勵品來說:討厭的,沒啥好處的,有害的。

體現在拖延上,就是那些沒啥好處但又不得不做,以及那些枯燥乏味的事情,總是讓我們想要逃避。比如吃減脂餐,或者健身,雖然有獎勵,但減脂餐實在太難吃,健身實在太痛苦,這也會讓我們感到恐懼,從而產生逃避心理。

每次想到不怎麼喜歡的事都會啟用大腦中的痛覺中樞,所以你就會逃到那些令你更開心的事情中去,獲得暫時性的感覺良好。——《學習之道》

恐懼與逃避:關於拖延的一切

2、從掌控感來說

除此之外,沒有掌控感的事情也會讓我們產生極大的恐懼。

比如一些突發的事情,喜歡上一個遠比自己優秀的人,從來沒有踏足過的領域,從來沒有去過的高階場所……

一切我們感到無法掌控的事情,都會讓我們感到恐懼。

短影片興起的時候,有一部分圖文類大V已經完全意識到了轉型的必要性,但總是一直在拖,遲遲沒有入局。

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背後的原因,就是因為當我們在踏足一個陌生領域的時候,如果沒有掌控感,就會感到莫名的恐懼。

另外,完美主義也是其中一種,因為老是想憋個大招,所以就削弱了自己的掌控感,從而導致了拖延。

比如寫文章這件事,如果你完美主義情節沒那麼重,那麼你會比較容易接受“一開始寫作,都是一坨屎”這件事;但如果你完美主義情節很重,老是想憋個大招,就很難接受“一開始寫作,都是一坨屎”這件事,這會導致自己的掌控極差,越想越恐懼,最後就會一直拖著。

所以有些人說,要注重過程,不要注重結果,就是這個道理。

恐懼與逃避:關於拖延的一切

拖延症的出路在哪裡?

前面說到,拖延的本質是「由於對當下所做事情感到恐懼,導致人產生了一種逃避心理」。

所以,拖延症的出路就在於如何削減這種恐懼以及如何克服這種逃避上。

一、克服內心的逃避

人類在面對恐懼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逃避。

比如,我本來應該寫課程的,但因為恐懼,我選擇了先看書;結果看書也恐懼,那就清理一下之前收藏的文章吧;如果清理文章也不想幹,那就只能刷會B站影片了……

想想看你是不是這樣,每次不想做某某事時,就會想要逃避跑去做其他事。

這就是拖延症的元兇。要想解決拖延症,首先第一個關鍵就是絕對不能逃避,絕對不能扔下這件事跑去做其他事。

絕對不能去做別的事!

絕對不能去做別的事!

絕對不能去做別的事!

只有不逃避了,我們才有可能解決拖延症。

恐懼與逃避:關於拖延的一切

那麼如何克服這種逃避心理呢?首先我們要意識到具體有哪些逃避心理。

1、具體有哪些逃避心理

人在面對恐懼出現拖延時,具體有哪些逃避心理呢?總結了一下,一般有三種:

①喜歡做準備工作

逃避的人總是會有一種萬事俱備才行動的傾向,他們會經常把一些口頭禪掛在嘴邊,比如“現在還不是時候”、“我還沒準備好”等各種藉口。

他們總是喜歡做一些準備工作,以此來推遲面對真正的恐懼。大家經常開玩笑說「找資料一年,寫論文3天」,其實就是典型表現。

②喜歡找替補方案

逃避本身,會讓我們的內心無比自責、內疚,為了減輕這種內疚,我們就會去找一些替補方案來做。

比如,我本來應該寫文章,但寫文章實在太痛苦,我就會選擇看會書,畢竟看書也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對不對?如果看書也很難受,我就會選擇看會科學紀錄片,畢竟看科學紀錄片也能學到點東西對不對?如果科學紀錄片也不想看,那就去他喵的,刷會抖音吧。

我們都是這樣,透過一些替補方案,來暫時緩解內心的恐懼和焦慮。

但壞處是,它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它只是把問題後置了。等我們打完遊戲或者刷完短影片,心裡會是更大的空虛和內疚。

所以,一旦替補方案的念頭起來,你必須立馬把它否定掉。

③喜歡把任務後置

如果把前面兩種情況發揮到極致,就會體現為任務後置。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會給自己找各種藉口來安慰自己,當下不適合做這件事,需要等過段時間狀態好了才能做。

比如我們總是說“明天再做”、“現在狀態不行”,“時間還早”等等。

正如心理學者約瑟夫·費拉里所說等

「拖延的發生一般有兩個基本原因:1、拖延者覺得自己目前的情緒不適合完成任務;2、拖延者相信拖延一下之後情緒就會變好」

這些逃避心理就是導致我們拖延的最大元兇,只有克服了這些逃避心理,我們才可能真正解決拖延症。

恐懼與逃避:關於拖延的一切

2、硬剛逃避心理

知道有哪些逃避心理後,就可以慢慢來克服各種逃避心理了。

具體如何克服呢?這就需要用到《自控力》的作者所提到的多巴胺和意志力的相關知識了。

總體來說,逃避的影響因素有兩個:

一個是因為恐懼而產生的一種抗拒力,我們可以簡稱為推力;一個是因為誘惑而產生的一種吸引力,我們可以簡稱為拉力。

這兩股力不斷地把我們,從真正應該做的事,推向那些不太重要甚至根本沒必要做的事。

解決辦法就是看看如何削減這兩股力量,或者能不能直接阻止中斷這兩股力量。

能。答案就在我之前寫的《多巴胺》那篇文章裡。一個是從多巴胺入手,一個是從意志力入手,我們先說意志力。

1、意志力

面對同樣一件艱鉅的任務,有的人很拖延,有的人就沒有那麼拖延。

造成這種截然不同情況的,就在於各自的意志力不同。有的人即使很不願意做某事,但是靠著強大的意志力也能把它給做好;而有的人就不太行了,他們會能拖則拖。

所以如果我們能想辦法加強我們的意志力,面對恐懼的時候就能應對自如一些。

但不幸的是,意志力不是無限的,它是個消耗品,那怎麼辦呢?

①順應意志力

每天我們從睡夢中醒來,意志力就從滿血狀態開始消耗,到了中午或者下午的時候,意志力會非常薄弱,啥也不想幹,就想下班吃飯。

所以,如果要想克服拖延症,首先我們需要順應意志力的消耗規律,在意志力最強大的時候,處理那些棘手的、艱難的任務。

什麼時候意志力最好呢?一般是在早上。

古人有句話叫「一日之計在於晨」,早上剛起來那段時間意志力是滿的,精力最充沛,適合用來處理一些艱鉅的任務,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把它浪費掉了。

②減少意志力的消耗

除了要順應意志力,還要儘可能的減少意志力的消耗。

這一點能給到我們的啟發就是,不要堆積任務,任務堆積得越多,對意志力的消耗就越大;同時不要讓大腦被各種雜亂的事情或者情緒所佔據,心情很亂是一件非常消耗意志力的事。

如果你此刻就是這種狀態,我建議你看完這篇文章,停下來用思維導圖梳理一下當下的事情和情緒,然後按照事情的重要性和緊急性做成清單。

研究發現,如果我們把事情列成清單,大腦就不會放太多注意力在上面,從而就能減少意志力的消耗。

如果沒在清單裡寫下待辦任務,它們就會潛藏在你工作記憶的各個入口,佔據寶貴的思維空間。——《學習之道》

③重視意志力的恢復

我們的意志力之所以會越來越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意志力被過度消耗了,而沒有得到足夠的恢復時間。

具體如何恢復我們的意志力呢?

答案就是:

好好休息

現在大多數人作息不規律,晚上睡得很晚,早上起來也昏昏沉沉的,再加上白天壓力極大,還被各種APP消耗著所剩不多的意志力,意志力能強才怪。

所以這兒一定要告訴大家一個真相:

玩遊戲≠休息

刷短影片≠休息

好多人做完一個艱鉅的工作,就會立馬說“啊,不行了,我要玩會遊戲/刷會抖音休息一下”,其實那根本沒有在休息,做完那些事內心是更大的空虛和內疚。

什麼才是好的休息?可以跟同事、朋友聊聊天,可以聽聽音樂、彈彈吉他,可以出去散散步,可以去戶外運動運動,甚至就是單純的望著窗外的美景發發呆也是可以的。

這些才是好的休息,休息完你會感覺心情舒暢,精力也更充沛了。

恐懼與逃避:關於拖延的一切

2、多巴胺

光靠意志力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控制一下我們的多巴胺,如此,雙劍合璧,才能發揮奇效。

在多巴胺上,具體應該怎麼做?

①遠離誘惑

惹不起我們還躲不起嗎?

平時學習或者工作的時候,儘量遮蔽掉那些誘惑大的東西,具體哪些東西,下載一個APP時長監督的軟體就知道了,其實你自己也心知肚明。

有些小技巧可以供借鑑:比如關掉資訊推送、手機靜音、番茄todo、去自習室等等。

②從不開始

對於一些大的誘惑,最好是從不開始。

比如我從來不玩網路遊戲,他們經常玩的王者榮耀、吃雞、英雄聯盟,最近很火的摩爾莊園,我都從來不玩,不是不想玩,而是我實在不喜歡被多巴胺操縱的滋味。

我也從來不看連續劇,尤其什麼火影忍者、死神、海賊王、古裝劇、美劇、英劇……我都不看,不是不喜歡,而是因為但凡我只要看了一集,就會很想要把它看完。

當然,我會看一些科學紀錄片,比如量子力學或者生物進化等等,這種影片癮不大,而且能學到知識。

恐懼與逃避:關於拖延的一切

以上,就是克服逃避心理的一些方法。

不過這些方法都是一些技巧層面的東西,克服逃避心理最簡單粗暴的方法還是——他喵的,老子今天就跟你槓上了。

說啥我也不幹其它事,不做準備工作,也不找替補方案,我今天就要做這件事!

實在不行就幹杵著,啥也不幹,過了十幾二十分鐘,實在是太無聊,憋不住了,你就會開始工作。畢竟比起無聊,小小的恐懼算什麼呢?

如果你能做到這點,那麼就解決了一半的拖延問題。

從我的經驗來看,其實克服逃避心理是可能的,只是需要下點狠心,一旦你開始動手做了,恐懼就會消失。

這就是解決拖延的第一步,不要逃避。

恐懼與逃避:關於拖延的一切

二、削減內心的恐懼

做到了不逃避之後,就可以開始工作了。但在開始工作之前,恐懼並沒有被消除,你還是會被一種巨大的抗拒感籠罩全身,這會讓我們遲遲不肯動手。

那怎麼辦呢?解決辦法就是「想辦法削減你對這件事的恐懼」。

這才是解決拖延症最有效的方法,其他技巧都是治標不治本。如果恐懼得不到削減,拖延就永遠得不到根除。

那怎麼削減對事物的恐懼呢?

1、不要積壓任務

首先第一件事,不要積壓任務。古人說得好「今日事今日畢」、「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為什麼不能擠壓任務?因為任務越多,完成起來就越艱鉅,所耗費的時間就越久,所以你的恐懼會越來越大,最終導致更沒有完成欲了。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張圖,覺得很形象,它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恐懼與逃避:關於拖延的一切

2、NLP:語言的力量

這也是一種方法,它的本質跟我接下來要講的第3點很像,都是透過轉換任務目標來達到削減恐懼的目的。

不過因為NLP實在太強大,所以有必要給它一個名分。

什麼是NLP?它的全稱叫做神經語言程式學。簡單來說就是,

透過語言就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模式。

具體我們不展開講,改天我單獨寫一份文章,這裡我們主要講如何透過NLP來克服拖延症。

其實很簡單,就是把類似

“這件事好難啊!”

的話換成

“做成這件事需要哪幾步?”

。就這麼一個小小的語言上的改變,就可以立馬把你從抱怨模式轉變為解決問題模式。

恐懼與逃避:關於拖延的一切

3、目標轉換

這才是重頭戲!也是解決拖延症的關鍵。

自從感悟了拖延的本質是恐懼之後,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有效的削減內心的恐懼。

經過大量的“演繹推理+實操反饋”之後,我發現了一個特別簡單而且特別好用的萬能方法,那就是

目標轉換

當我們面對一件艱難、需要耗時很久的事時,感到恐懼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在這種反應下,不論是意志力還是其他什麼亂七八糟的技巧都是徒勞。

問題的根源在這個任務的本身上。

只有從任務本身入手,才有可能徹底解決恐懼,從而緩解拖延症。具體怎麼操作呢?就是想個辦法把

“艱鉅的任務”

轉化為

“容易的任務”

恐懼與逃避:關於拖延的一切

這個時候很多人會說“我知道了,就是拆解任務,把一個艱難的大任務拆解為很多容易的小任務”。

這個技巧……不能說完全沒用吧,就是有點雞肋,反正我試過很多次,拖延症並沒有得到改善。

因為,雖然表面上我們是拆解了任務,但其實我們內心裡想的還是“怎麼把這個艱鉅的大任務完成掉”,恐懼並沒有得到顯著的改善。

由此,我想到一種簡單而強大的方法——10分鐘法則。

10分鐘法則

把任務目標從“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轉換成“工作10分鐘”。

這裡的重點是,你要明白

“工作10分鐘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而且是100%可以做到的事情”。

因為時間總在流逝,它不會因任何人而停止,所以不管你這10分鐘是什麼狀態,你都能100%完成這件事。

也就是說,你對“工作10分鐘”這件事的掌控感達到了100%。

還記得我們前面所說的嗎?恐懼來自於掌控感的缺失,當你發現自己能100%做成某事,而且只需要10分鐘,你的恐懼立馬就會被攔腰截斷,甚至會興奮得躍躍欲試。

恐懼與逃避:關於拖延的一切

但這兒有個東西要注意,就是不要追求完成的質量,我們目標就是10這個數字。

讓自己的心被“10分鐘”錨定,而不是被“任務”錨定

,只有這樣才能發揮“10分鐘法則”的效果。

這兒可能有人會說了,把任務目標錨定為10分鐘會不會有點短?會不會剛好進入狀態就被打斷了?

悄悄告訴你:

其實我們感到痛苦的,不是做這件事本身,而是在做這件事之前預感到這件事很艱鉅,從而產生了痛覺,但當我們真正去做的時候,痛覺卻消失了。

這也是為什麼,明明我們只要做10分鐘就好,但是一旦我們開始動手做,就會不知不覺做了20分鐘、30分鐘,1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

這是因為一旦我們開始去做,痛覺就消失了。

這正是10分鐘法則的神奇之處,它幫我們克服的是開始前的恐懼,而當我們真正開始做的時候,就不用再死守10分鐘法則了,因為這個時候恐懼已經消失了。

就像3個小時前,我告訴自己“我的任務就是工作10分鐘”,然而此刻我已經工作3個小時了,而且恐懼感早已消失,現在越寫越興奮。

正如《學習之道》的作者所說的

「令人痛苦的就是預感本身。當拖延症患者真正開始做這件事的時候,痛感就消失了」

我把這種神奇的現象叫做

“臭豆腐效應”

。臭豆腐是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拖延這件事也是一樣,令人痛苦的是預感本身,當你真正開始做這件事的時候,痛感卻消失了。

這正是10分鐘法則的神奇之處,也是解決拖延症的秘訣所在。

恐懼與逃避:關於拖延的一切

但值得注意,它跟番茄鐘有所不同,番茄鍾是到點了就會提醒你,而10分鐘法則不需要用到番茄鍾,你只需要心理上告訴自己“我的任務是10分鐘”,但不需要一直看錶。

簡單來說就是,高興你就多工作一會,不高興你就少工作一會;狀態好你就多工作一會,狀態不好你就少工作一會;工作累了就停下來休息,休息完了就繼續使用10分鐘法則。

如此,你會發現你的一天特別的充實,成就感拉滿,整個人也會變得越來越有掌控感。

三、切斷所有退路

除了上面的兩種方法,最後還有一種方法可供參考,不過核心還是“不逃避+削減恐懼”。

簡單講一下。

前面講到,人在面臨恐懼的時候有兩種模式:

在有退路的情況下,呈現為逃避;在無退路的情況下,呈現為硬剛。

所以,解決拖延症其實還有一種簡單而粗暴的方法,就是直接切斷自己所有的退路。

比如,不是寫課程很拖延嗎?那麼就立馬把推文發出去,幾月幾號開營儀式,幾月幾號正式上課。這就是切斷自己所有的退路,因為推文已經發出去,學員也付費報名了,如果課程不能按時打磨出來,那你就死翹翹了。

再比如,一直想去某個地方旅行,但總是拖拖拖,那就狠下心先把機票給訂了,酒店給訂了,切斷自己所有的退路,如果不去,那錢就白花了,一想到這麼多錢要白花了就很心疼,那就只能去了。

這種做法其實很常見,最佳化一下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

「deadline就是第一生產力」

如果你跟一個人對接工作,害怕他拖延,那就定個deadline(截止日期)。如果覺得還是不放心,還可以把截止日期提前。

正如《黑鏡》的編劇查理·布洛克所說的

「不要談什麼天分、運氣,你需要的是一個截止日期,以及一個不按時交稿就能打爆你狗頭的人,然後你就會被自己的才華嚇到」

雖然這個方法治標不治本,因為它並沒有消除我們的恐懼感,所以很難保證完成的質量。

但它終歸能保證事情可以順利地推進,不是嗎?

當然,我還是建議你用“不逃避+削減恐懼”的方法來克服拖延症,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實在是沒轍了,再加上第三招“切斷所有退路”,做為最後的底牌。

恐懼與逃避:關於拖延的一切

以上,就是關於拖延的一切,希望對你有用。我是蘭陵王,下個思維模型見。

你或許還想

|往期文章推薦|

【張桓投資筆記】不再錯過有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