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醫療裝置都是洋品牌?國產裝置遇冷,被告知“洋裝置”更放心

看病貴一直是老百姓心裡頭過不去的坎,但為什麼看個病這麼貴,很多人都有強烈的疑問。但也就是在這個看病貴的大壞境中,竟然有相當多的醫院處於虧損或負債的狀態。

高階醫療裝置都是洋品牌?國產裝置遇冷,被告知“洋裝置”更放心

在今年最新發布的《2019年度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家監測分析有關情況的通報》中,被監測的2413所三級公立醫院,其2019整個年度的平均盈餘率僅為3%,其中有17。6%的醫院處於虧損。而在2018年的通報中,國內有1/3的三級公立醫院資產負債率大於50%。

錢都進了誰的口袋?

老百姓花的錢不少,但公立醫院卻賺不到錢,甚至還虧損負債了,那這錢都被誰賺走了?

有人說是藥企,也有人說是醫院的運營所需,但事實的關鍵卻是在高階醫療裝置上。

高階醫療裝置都是洋品牌?國產裝置遇冷,被告知“洋裝置”更放心

北京同仁醫院前院長王寧利曾撰稿“國內醫療機構,200萬元以上的大型醫療裝置幾乎全是進口”“即便是10萬元以上的醫療裝置,中國品牌也屈指可數”。

據瞭解,我國約有90%以上的高階醫療器械都需要進口,每年大約花費3380億元用於採購進口裝置,且部分儀器處於被壟-斷的局面。國內高階醫療裝置70%的份額,都被西門子、飛利浦、通用三家企業把控,醫療裝置國產化比例不足10%。

國產醫療裝置不行嗎?

事實上國產裝置可不是什麼搞不了高階的貨色,2019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就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數字PET。其背後的研發團隊“謝慶國團隊”,於中歐日美等國申請570件專利,授權發明專利達121件,一舉打破了國產“查癌裝置”的空白。

高階醫療裝置都是洋品牌?國產裝置遇冷,被告知“洋裝置”更放心

PET CT一直是檢查腫瘤的主要手段,其裝置專利被GE醫療、飛利浦、西門子壟-斷。而謝慶國團隊的全數字PET,則是比這些企業的裝置更具完整的技術體系,它技術硬到什麼程度呢?

當我國全數字PET研發成功後,三家企業同類的競品價格、檢查費紛紛下降。原本一套PET檢查需要花費1萬多塊,因為數字PET的原因,終端檢查費直接下降到了7~8千左右。

但就是這麼牛的一個國產高階醫療裝置,卻被很多醫院負責採購的人員告知“不考慮國產裝置”“只用進口的”。對此,相關部門也表示無法干預,因為這是純粹的市場行為。

高階醫療裝置都是洋品牌?國產裝置遇冷,被告知“洋裝置”更放心

國產裝置遇冷的情況還存在於各行各業,例如在教學儀器領域中,國產科學儀器的應用佔比也僅為22。3%。人們對國產裝置的印象總是停留在穩定差故障高的層次,認為洋裝置用得更加放心。

裝置用得都不放心,何況吃在嘴裡的。同樣療效的藥物,寧可推薦進口的也不推薦國產的比比皆是。我國是糖尿病大國,糖尿患者多達1。1億,但在胰島素產品市場上,75%都被諾和諾德、賽諾菲、禮來等包攬。而那些在質量上達到國際標準的國產胰島素,在本土遇冷的情況下,只能走上“出口轉內銷”的歧路。

高階醫療裝置都是洋品牌?國產裝置遇冷,被告知“洋裝置”更放心

中國企業產出優質的產品原料出口到國外,這些原料被外企包裝加工後,換了一身衣服然後回到國內叫出天價。這種典型的案例就有WLNAD類物質的身影。隨著這幾年來老齡化的加深,國內中老年健康需求增大,在實驗室中被發現具有穩定端粒、啟用線粒體等老化指標的WLNAD類物質,則是受到了市場的追捧。

但奇怪的是,以萊特維健為主的國產WLNAD,在同等質量的原料下,卻競爭不過出口轉內銷的洋品牌,京東等各大渠道年出貨僅為10萬。人們寧願多花錢買“洋貨”,也不願意選擇親民的國貨。

中國製造走向高階要破局

企業或團隊辛辛苦苦搞了10、20年研發,好不容易在技術上超過同行,卻在刻板的國產歧視中打不開市場。長期以往必然會打擊到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讓企業陷入誰搞創新誰吃虧的“深坑”。

高階醫療裝置都是洋品牌?國產裝置遇冷,被告知“洋裝置”更放心

想要破局,國家可以適當的引導,給足國產品牌生存的空間。而國產的高精尖裝置,則可以著眼出口,利用同等技術或高水平技術攻堅海外市場,不能只坐著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