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供華為的“後果”出現了!

在美國的要求下,許多使用美系技術的供應商,科技巨頭都遵從了相應的規則。想要和特定客戶做生意,得先獲得美國的同意。

而且不是每一項申請都能透過審批,最終導致無法向特定客戶提供產品服務,裝置出貨。而英國晶片巨頭ARM也參與了斷供,最先進的V9架構沒有提供給華為。

然而ARM公司的情況卻並不樂觀,壞訊息接二連三,並且正式官宣將在全球裁員近千名員工。ARM還有何出路呢?ARM這樣的遭遇被比爾蓋茨說對了?

斷供華為的“後果”出現了!

英晶片巨頭雪上加霜

在全球晶片供應鏈中,ARM不參與晶片製造,也沒有推出過什麼晶片設計產品,但它的存在是至關重要的。

因為全球大部分的晶片設計廠商都需要ARM架構來設計晶片,如果沒有ARM,大家可能就看不見麒麟、驍龍、A系列、天璣等晶片產品了。

按理說這家壟斷移動終端晶片架構市場的公司,應該風光無限,業務勢頭迅猛,營收利潤雙管齊下,屢創新高。可事實來看,並沒有在ARM身上看見想象中的場景,甚至可以用狼狽,一地雞毛來形容。這是為何?

斷供華為的“後果”出現了!

因為ARM這幾年的命途十分坎坷,先是被軟銀收購沒過上什麼好日子,然後被軟銀公司出售給英偉達,本以為可以迎來轉機,若跟了英偉達這家行業龍頭,一定能水漲船高。可惜軟銀出售失敗了,面臨難以逾越的監管壓力。

若不是ARM在晶片架構市場的地位,僅憑這些事就可能被雪藏,不被引起重視。

然而ARM的壞訊息進一步傳來,該公司正式官宣,表示計劃面向全球裁員1000名員工。

斷供華為的“後果”出現了!

這可以說是雪上加霜了,沒有收購失敗之前ARM被各種追捧,英偉達鐵了心要將ARM收入囊中,臨放棄收購之前ARM的交易價值已經達到了660億美元。

收購失敗之後,軟銀推動ARM上市面臨地點選擇的壓力,恐怕IPO之路也沒那麼簡單,然後就是裁員了。回顧過去和現在,ARM的遭遇沒有一帆風順,只有跌宕起伏。或許“斷供”華為的後果出現了。

和其它順從規則的供應商一樣,ARM也參與了斷供。最新的V9架構並未向華為開放,其它晶片設計公司都透過V9架構設計出更先進的晶片,而華為海思還停留在V8架構。雖然ARM嘴上說著V9架構不受美國管制,可在V9架構的授權名單中並沒有出現華為。

斷供華為的“後果”出現了!

不過好在ARM架構並不是唯一的選擇,除了ARM之外,華為已經在部署RISC-V架構平臺了,再加上華為面向NPU自研了達芬奇架構,短期來看影響是不大的。

ARM還有何出路?

ARM走到這一步,其實並不意外,因為ARM從始至終都是處在被動的局面。被軟銀公司收購的ARM,需要按照軟銀公司的佈局決策去調整改變戰略方向。

斷供華為的“後果”出現了!

而在全球客戶市場,來自美國的技術也應用到了ARM身上,就算沒有美系技術的支援,可以實現自主化,也難以擺脫對方施加的壓力。好在英偉達沒有收購ARM成功,要不然一旦ARM成為了美國公司,情況更加難以預料。

可儘管如此,ARM的被動局面並沒有化解。現在已經用裁員緩解壓力了,說明ARM已經在收緊業務部署,準備進行長期的刻苦攻關。那麼ARM還有何出路呢?

目前來看,就只有一條上市之路了。英偉達已經驗證了收購方案不可行,未來也未必會有第二家公司站出來收購ARM,而且軟銀公司也不會再次浪費大量時間去做沒有意義的事。

斷供華為的“後果”出現了!

所以軟銀公司將ARM推到上市這一條路,而且對ARM的期望還不小。據悉,軟銀公司為ARM的上市尋求600億美元的估值,如果ARM以這樣的估值成功上市,或許有可能實現翻盤。

英特爾,高通等公司都表達出對ARM的興趣,若IPO順利,這些晶片巨頭有可能參與注資,收購ARM的股份,成為ARM公司的一份子,以此來確保使用ARM架構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斷供華為的“後果”出現了!

當然,有出路是一回事,能不能走下去又是另外一回事。以ARM的體量,再怎麼說也是世界級的巨頭,推動上市所選擇的地方就存在爭議。

更何況ARM自身風波不斷,存在各種不穩定的因素。假設ARM已經上市,而突然傳來裁員的訊息,市值股價必然會受到波動。

軟銀公司當然明白這些問題,尋求600億美元估值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回報。可ARM還值不值這個價,明眼人都能明白。

斷供華為的“後果”出現了!

寫在最後

從ARM的遭遇來看,真被比爾蓋茨說對了,斷供只會讓他們失去高薪工作,還讓中國自給自足。現在中國許多晶片設計公司開始重視RISC-V架構的研發,如果將來情況再次發生變化,也已經準備好了應對之策。

對此,你們怎麼看呢?歡迎留言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