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位元組再戰社交,我認為做不大!

編輯導語:社交App是當今網際網路時代人們最離不開的App,但是社交圈已經很久沒有出現讓人眼前一亮的網際網路產品了。本文作者就社交App進行了思考,分析了為何興趣社交屢戰屢敗,並提出瞭解決方法。希望能給你帶來一些幫助。

阿里位元組再戰社交,我認為做不大!

各位村民好,我是村長。

社交圈裡面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讓人興奮的網際網路產品出現了,哪怕是最近出現跟著跟風的元宇宙社交產品,做的都極其一般,甚至連十年前的偷菜遊戲都不如。

粗略來說,社交產品可以分為五種: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興趣社交、娛樂社交、商務社交。

除了興趣社交外,每一個領域裡都有一個寡頭產品,比如微信、陌陌、soul、脈脈、領英等等。

所以,許多網際網路公司也都把目光放到了興趣社交這個領域,做了很多的嘗試,不乏各種巨頭加入。

一、微信嘗試了,失敗了

說到興趣社交,不得不提到騰訊。

其實騰訊做了兩款興趣社交的產品,也可以叫做功能。

其一是藉助QQ開發的興趣部落,其二是利用微信開發的好物圈(微信圈子)。

但無論是興趣部落還是好物圈,都沒有擺脫關停的命運。

2021年執行近7年的興趣部落下線,同年6月執行不足3年的微信圈子(好物圈)關閉。

要說起來,QQ也好、微信也罷,其實是最有流量優勢的,但為什麼就是做不起來興趣社交呢?

二、阿里、位元組接力再戰

雖然前面已經有許多失敗的案例,但依然無法阻擋其他玩家想進來分一杯羹。

今年年初的時候,阿里和頭條便紛紛入場,推出了自己的興趣社交產品。

阿里推出的產品叫友啥,從目前的內容來看,更多偏向於好物分享,和微信好物圈一開始的定位有點類似,電商屬性更濃厚一點。

阿里位元組再戰社交,我認為做不大!

位元組推出的產品叫識區,整體的產品風格,更像是知識社群。

偏向於意見領袖、興趣部落、知識博主這種圈子形式,內容交流的屬性更強。

阿里位元組再戰社交,我認為做不大!

所以單從產品的角度來說,村長看到這兩個產品一點都不興奮。

因為整個產品的理念都比較普通,都能在當下找到類似的產品。

搜狐之前曾推出過狐友,微博有綠洲、騰訊有記、百度有噗。

其實大家去思考一下阿里的友啥,其實脫胎於淘寶裡的逛逛,只是增加了話題、群組的功能而已,但有許多場景其實和小紅書沒差別。

其次是位元組的識區,和今日頭條上的興趣/同城小組是很相似的,而平臺只是隨機增加了一些相似內容推薦。

但若單純從圈子的角度來看,又和目前市面上做社群的紛傳、知識星球差不多。

群主可以自己建立圈子、可以招募會員、收費、分享、打賞、續費等等。

所以,這兩個產品,村長都覺得是曇花一現。

三、興趣社交的市場,真的很大嗎

為什麼村長說,這兩個產品都將會是曇花一現呢?

請大家認真的思考一個問題,興趣社交的市場真的很大嗎?

首先,我們要承認興趣社交有需求,但有需求並不代表市場規模。

1。 只面向年輕人的興趣社交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興趣社交的產品,都打上了一個使用者標籤,就是針對年輕人的社交產品。

他們以為現在的年輕人對於自己的愛好更感興趣,更願意結識興趣同伴,更有時間來做這些事情。

但有沒有認真的去思考過:

其一這一屆的年輕人有多少?相比80、90後,00後的人太少了。

其二興趣社交有多少會變成真正的生產力和消費力,你以為00後的年輕人都衣食無憂,可以有更多時間來聊興趣、玩興趣,而實際上多數年輕人在為工作生活奔波。

事實上,多數興趣社交,無法直接在平臺上變成生產力。

2。 陌生人的興趣圈可持續嗎

哪怕是年輕人,有多少人是自來熟的?

好像除了遊戲外,有多少人看到別人在做類似的事情,就能主動聊上的?

俗話說,話不投機半句多。

當你看到一個圈子的時候,你加入之後,真能得到和你期待的東西嗎?

大多數情況,當我們加入到一個所謂的興趣社群、興趣圈子時,是懵逼的,是無所適從的,是得不到有價值內容的。

其實要說興趣圈子,籠統來說,百度貼吧就是最好的興趣圈子。

從地域、學校、職業、行業等都覆蓋了,大家可以隨時加入進入。

但除了刷屏獲取一些資訊外,多半是不存在社交的。

因為在網際網路上,大家都不熟悉,又沒有人組織,也毫無規律,這樣的圈子最多算是一個標籤分組而已。

四、真正的圈子都在微信裡

所有社交的終點都是微信,這句話一點都不誇張。

大家仔細盤點一下,不管你在豆瓣、知乎、抖音、快手、QQ、紛傳、知識星球上面認識了誰、加了多少社群,最終能聊得來的,都會迴歸到微信。

為什麼呢?

因為真正有價值的興趣社交,一定是越小越好,越精越好。

1。 圈子越大,全是扯蛋

我相信多數人,選擇加入興趣社群的目的是真的為了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同時獲取有價值的資訊。

但多數開放性的社群、小組裡面的資訊是雜亂的,缺乏管理,包括一些所謂的興趣群,都是死群。

所以這樣的圈子,內容質量、社交質量都很一般。

可以肯定的說,但凡是免費的興趣圈子,最後都會爛尾。

只要圈主、圈子成員有利可圖的時候,圈子才有機會做下去。

2。 圈子越小,價值越大

人人都想進大群,人人都活躍在小群。

這句話完美的總結了,為什麼許多開放性的興趣圈子、小組做不下去。

大家想進大群、大圈,是以為可以獲得更多的資訊和資源,但正是因為大圈資訊多,人員雜,無組織導致圈子的內容、資源質量不高,互動率低、生命力極低。

所以最終迫使了很多人,都選擇拉小群來交流,稽核也好,付費也罷。

網上再活躍的興趣貼吧、話題、群組、最終有價值的那一批人,都會私下回歸到微信群。

各位再次思考一下,自己手上加入的各種名義的微信群、社群、星球,最終活躍的、有價值的是哪一兩個?

這就註定了,做這類興趣社交的產品走不遠。

可以下一結論,在新的媒介工具沒有誕生和完善之前,做社交類的APP幾乎都是徒勞。

哪怕有些產品可以賺錢,但相比微信這樣的產品來說,市場份額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就算最後做好了,也還是會被巨頭拋棄或合併。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