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收歸國有,會變成下一個華為?國產晶片沒有捷徑可言

如果臺積電收歸國有會怎麼樣?

最近幾年,國產晶片雖然快速發展,但比起晶片行業的領頭羊臺積電,咱們還是差的太多,那如果我們將臺積電收歸國有,會怎麼樣?

首先我們要明白,臺積電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眾所周知,臺積電是一個代工廠,早年的晶片企業都是自己設計,自己製造、封測,然後再推出自己的品牌,但現在的臺積電只管製造和封測,至於設計、品牌什麼的,跟它沒關係。

但按理說,一般代工廠都會受制於品牌商,人家不給你單子,你就沒有錢賺,但臺積電卻正好反過來,全世界都上趕著給他送單子,生怕它不做。

目前臺積電可牢牢把控著全球晶片代工廠產業的六成,就連一直說趕超它的三星,也才不到兩成,更別說排名更靠後的格芯、聯電、中芯國際了。

那麼臺積電到底憑什麼反客為主呢?

有很多人說臺積電當年是被美國提攜,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但在當時,韓國也在發展晶片,為什麼韓國的三星就追不上臺積電呢?

所以追根究底,還是臺積電有技術優勢。

當年張忠謀從德州儀器辭職時,就帶回來了一大批半導體行業的頂尖人才,他靠著這些人才,研發各種尖端技術,每年的資本投入超400億美元,從1987年建廠,到現在35年,臺積電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人才資源和技術經驗。

阿斯麥爾的光刻機都知道吧,當年臺積電可是和阿斯麥爾聯手,研發的溼法光刻機,可以說,沒有這個開端,阿斯麥爾也不會打敗日本的尼康和佳能,擁有如今的壟斷地位。

所以說,臺積電雖然是代工廠,但他的人才和技術卻是世界頂尖的。

如果真的可以收歸國有,那首先解決的就是我國製造人才問題,要知道,中芯國際當年為了發展,可挖了不少臺積電的人才,比如臺積電技術大佬——蔣尚義、梁孟松等等,都跑去中芯國際工作過,所以,如果臺積電進駐國內,那麼絕對可以為我國培養大批半導體人才。

其次,臺積電還會加快提升國產晶片的尖端工藝,進而帶動國內晶片產業鏈的發展,但也僅僅只是加快速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要知道,晶片並不是有技術有人才就可以做出來的,它需要阿斯麥爾的光刻機,也需要美國、日本壟斷的濺射靶材、封裝材料、晶片粘接材料等等。

按照美國的一貫行事風格,是一定會從各種能限制的地方,限制臺積電。阿斯麥爾最新的光刻機是拿不到了,美日企業壟斷的晶片材料也不好買,這樣一來,臺積電就算投入再多,也生產不出最先進的晶片,遲早會落後於三星、英特爾,成為下一個“華為”。

臺積電就像是大廚,但美日捏著的裝置和材料就是食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所以,我們就算真的拿下臺積電,也還是要避開美國的技術和限制,發展獨立自主的晶片行業供應鏈。只有這樣,才能在晶片領域,真正的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