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雙面人生,一個複雜而矛盾的農民皇帝

該如何評價一個人?很多人會掉入一個“怪圈”,那就是在評價別人時,會抓住別人的缺點不放,無限放大,選擇性忽視別人的優點。這樣一來,評價往往會有失偏頗,自然是無法做到客觀、公正的評價。

其實,帝王也是人,我們在評價他們時,也應該客觀、公正地去看待,而不能抓住某一個觀點不放,無限放大而導致了曲解。

說到朱元璋,後人首先會想到他的殘忍無情,大肆誅殺功臣,“胡藍之獄”、“空印案”、“文字獄”更是人人知曉。所以,說朱元璋是一個“暴君”也是有證據,並不是空穴來風。

可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些案件、政策,就把朱元璋的一生直接判了“暴君”的罪名,他也是個“仁君”。有時候,很多事實的真相會被某些輿論所掩蓋,所誤導,朱元璋就是如此。依我來看,朱元璋並不是暴君,而是有著雙面人生的、複雜而矛盾的農民皇帝。

朱元璋的雙面人生,一個複雜而矛盾的農民皇帝

01一個殘忍的帝王

為什麼說朱元璋是個有著雙面人生的、複雜而矛盾的農民皇帝呢?我們一步步來說。

“朕本淮西布衣”,朱元璋是農民出生,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可謂是看破了紅塵,看透了剝削。在父母、大哥先先後去世,投靠了皇覺寺,當了個小和尚。

可是,人倒黴起來,喝水都會被嗆到。當和尚沒多久的朱元璋,就被“趕出”(寺裡斷糧,無法供給)了寺廟,成為了遊方和尚。

說得好聽叫“遊方和尚”,說不好聽就是乞丐,就是到處乞求別人給飯吃,和乞丐沒有多大的區別。而且,朱元璋這一乞討就是三年,走遍了淮西地區。

朱元璋的雙面人生,一個複雜而矛盾的農民皇帝

這三年,很多史學家認為,這是朱元璋性格塑造的三年,除了接受到新的知識外,社會上的爾虞我詐,一切只有利益,也塑造了朱元璋殘忍無情、堅韌果斷的性格,這影響了朱元璋後邊的人生。

朱元璋的堅韌果斷,讓他在千軍萬馬之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一代帝王;而他的殘忍無情,也讓他背上了“暴君”的罵名。一個殘忍的皇帝,這是朱元璋的一面人生。

02興大獄,常株連

說到朱元璋,那肯定要提下“胡藍之獄”、“空印案”、“郭桓案”,這明初四大案可以說是直接坐實了朱元璋是個“暴君”的罪名。

所謂“胡藍之獄”,就胡惟庸案和藍玉案的合稱,其中細節就不再訴說。大概就是,胡惟庸案中就是有人告發胡惟庸造反,胡惟庸迅速被抓,牽扯出一大批人,告發的御史中丞塗節也被誅殺。而在處決了胡惟庸等為首的官員後,朱元璋又將“胡惟庸案”擴大化,以“通倭”、“通虜(北元)”的罪名抓捕了大量的功臣。

胡惟庸前後,朱元璋

一共誅殺了公侯伯二十餘人,胡黨萬五千餘人

。後來,朱元璋命令“刑部肅清逆黨事播告天下”,胡惟庸案才算落下了帷幕。

在胡惟庸案中,朱元璋誅殺的功臣名單除了胡惟庸、塗節、陳寧外,還有功臣,高達二十餘人,其中包括了韓國公李善長,列侯胡美、唐勝宗、陸仲亨、費聚、顧時、陳德、華雲龍、王志、楊璟、朱亮祖、梅思祖、陸聚、金朝興、黃彬、薛顯,都督毛驤、陳萬亮、耿忠、於琥……

而在藍玉案中,牽扯出了

開國公常升、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會寧侯張溫、普定侯陳桓、懷遠侯曹興、宣寧侯曹良臣、西涼侯濮璵、東平侯韓政、全寧侯孫恪、納哈出的兒子瀋陽侯察罕、東莞伯何榮、徽先伯桑敬,

還有都督黃輅、湯泉、馬俊、王誠、聶緯、王銘、許亮、謝熊、汪信、蕭用、楊春、張政、祝哲、陶文、茆鼎十餘人,這些人大多數都藍玉的部下。

朱元璋的雙面人生,一個複雜而矛盾的農民皇帝

藍玉案,就是藍玉意圖造反被告發(很大的可能是朱元璋為了給朱允炆鋪路找個藉口誅殺藍玉),藍玉很快就被誅殺,這又牽連了不少的人。

明初,朱元璋封公侯伯57人中,經過“胡藍之獄”的清洗,可以功臣盡損,能夠善終的也就是寥寥幾人,《明史》載“於是勇力武健之士芟夷略盡,罕有存者”。而且,其中無辜受到牽連的人數達到數萬人。

由此可見,朱元璋果然殘忍無情。我們要知道的是,朱元璋是個農民出生,前期當個小兵,一步一步地做到了皇帝,其中他的努力和才能固然重要,但是他身邊的兄弟也是很重要的,朱元璋的一半天下是靠他的兄弟打下來的。

可是,當打下了天下,朱元璋卻卸磨殺驢,誅殺了個個兄弟,有功之臣,這在人道主義方面肯定是站不穩的。

後來,朱元璋以猛治國,實行了嚴刑峻法,《大誥三編》更成為了法外之法,讓人生不如死;整治官吏,嚴懲貪官,更是讓百官哀聲不斷;文字獄,凡是有“作則”、“法”(同發,朱元璋削髮為僧)、“光”、生“、”“藻飾太平”、“天下有道”等詞語的文章、賀表,書寫之人多是處死,就算不被誅殺,活罪也難逃。

這樣一來,朱元璋確實殘忍且無情。

03矯枉過正,有些過頭

因此,說朱元璋是個“暴君”,也是有理有據的,並不是空穴來風。但是,朱元璋之所以這樣做,也是有原因的,首先他是個帝王,有他的私心與責任,要維護國家的穩定,維繫他的朱家天下,而且當時所面臨的局面卻不利於他的管理,“以猛治國”明顯是合適的。

明初,在朝廷內外,活躍著三個集團,一是舊臣官吏,二是淮西勳貴,三是浙東士子,朱元璋本意是希望三者以恢復明初社會經濟為己任,共同管理國家的,可是卻成為了一種阻礙。

朱元璋的雙面人生,一個複雜而矛盾的農民皇帝

天不遂人願,由元朝入明朝的官員,根本就不服從管理,而且朱元璋一開始本身的威望還不夠,所以很多舊臣會暗中與他較勁。

舊臣如此,天下的讀書人更是如此,常年受到元朝教育的讀書人,根本不認同朱元璋的地位,一個農民也能當皇帝?還要管理我?所以,當時很多讀書人並不承認明朝,更不願意為明朝服務,私底下寧願斷手斷腳,也不願不入朝為官。

在明初,淮西勳貴的權力可謂是很大的,有著很大的能量,但是朱元璋並沒有想過剷除他們。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開始,朱元璋是讚賞唐太宗的馭人之道,而批評漢高祖的“兔死狗烹”,是希望可以與功臣共享富貴的,只不過後期發生了變數。

淮西勳貴的報團,勢力日益膨脹,影響了朝局,觸碰了皇權,朱元璋與淮西勳貴之間的親密關係被打破,朱元璋不得不以“鐵牌”的形式才制約淮西勳貴。後來,劉基之死,更是沒人可以制約淮西勳貴集團了,這時朱元璋動了誅殺功臣的心。

經過數十年的戰亂,天下早已滿目瘡痍,百廢待興。而且,元朝入主中原百年,其風俗早已融入並改變了中原地區的風俗習慣,多是刁民。

朱元璋的雙面人生,一個複雜而矛盾的農民皇帝

所以,要想重回“漢唐之威”,恢復社會經濟,朱元璋就必須進行改革,必須用法律重塑起新的社會秩序。這一切,都必須依靠嚴刑峻法來實行,依靠寬仁是不可行的,只會事與願違。

而且,朱元璋明確的表示,嚴刑峻法只是“權宜之策”,並不是長久之計。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朱元璋有點矯枉過正,有很多事情做過了頭,落了個“暴君”的罵名也是自找的。

始,太祖懲元縱弛之後,刑用重典,然特取決一時,非以為則。後屢詔釐正,至三十年,始申畫一之制,所以斟酌損益之者,至纖至悉,令子孫守之。《明史·刑法一》

可是,依這一點就直接給朱元璋定為暴君,顯然是片面的,也是不夠公正的,因為這僅僅只是朱元璋的一面人生,他還有另外一面人生。

04一位六旬老人

讀《明史》,讀到洪武后期時,透過字間裡闡述的事蹟,我會有一種感覺,朱元璋就像一個普通的六旬老人,在那拼命的工作,害怕自己倒下去後,工作沒做完,百姓會遭罪,也有人性的一面,希望天下臣民過得好。所以,力不從心時,朱元璋還是會咬緊牙關撐了下去,這隻為了他的天下、他的百姓。

而且,洪武后期,朱元璋一改前期的嚴刑峻法,實行了寬大政策,利於民生。這時,朱元璋似乎有點和藹可親。其實,朱元璋前期是殘忍,但那個帝王不“殘忍”?只不過輕與重罷了,最是無情帝王家。很多時候,真相會被輿論所掩蓋,朱元璋不僅僅只有殘忍的一面,還有愛民的一面。

朱元璋的雙面人生,一個複雜而矛盾的農民皇帝

05勤儉節約

在我們印象中,皇帝作為一國之君,生活應該是極其奢華的。但是,朱元璋卻不是如此,他的生活也是很儉樸的。似乎,所有的開國皇帝都很儉樸,勤儉節約。

有司奏造乘輿服御諸物應用金者,特命以銅為之。有司言費小不足惜,上曰:“朕富有四海,豈吝於此。然所謂儉約者,非身先之,何以率下。且奢侈之原,未有不由小至大者也。”《明史·紀事本末》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八月,有關部門上奏說製造車轎服飾時要用很多金子,朱元璋就下令用銅代替金子來製造。而官員們說,這些都是小部位,用不了多少金子的,而銅的效果不好。

朱元璋對官員們說:“朕富有四海,豈吝於此?然所謂儉約者,非身先之,何以率下?小用不節,大費必至。開奢泰之原,啟華靡之漸,未必不由於小而至大也。”

後來,朝廷就使用了銅來製作。

朱元璋的雙面人生,一個複雜而矛盾的農民皇帝

朱元璋在《明太祖寶訓 節儉》中,寫到:“大抵為人嘗歷艱難,則自然節儉。居上能儉,可以導末有不侈靡者也。……惟儉養德,惟侈蕩心。居上能儉,可以導俗,居上而侈,必至厲民。”

再如,有一次朱元璋拿出一大錠黃金給群臣,群臣感覺到很奇怪,這不是普通的黃金嗎?有什麼稀奇的地方嗎?這時,朱元璋說:“你們知道這錠黃金從哪裡來的嗎?”

群臣一臉茫然,連說“不知道”。

朱元璋說:“這是地方呈上的表箋包袱皮上面的金飾,我讓宮女們取下,洗滌出來就熔成了一錠金子。”又說:“這毯子上面是衣裳廢料製成的,挺好看的。”

種種事蹟之間,朱元璋何曾不是個儉樸的皇帝?而這一切,一是為了教育後代,二則是

體恤百姓

,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在位期間,朱元璋為了讓百姓休養生息,恢復國家的經濟,還多次拒絕開採鐵、銀、銅礦石,並說:“銀場之弊,利於官者少,損於民者多”。

時近臣因進言山東有銀場可興舉者,上曰:“銀場之弊,利於官者少,損於民者多。今凋瘵之餘,豈可以此重勞民力。昔人有拔茶種桑,民獲其利者,汝豈不知!”言者慚而退。

乙酉,蘄州進竹簟,命卻之。諭中書省臣曰:“古者方物之貢,惟服食器用,無玩好之飾。今蘄州進個簟,未有命而來獻,天下聞風爭進奇巧,則勞民傷財,自此始矣。其勿受。仍令四方,非朝廷所需,毋得妄獻。”

朱元璋也愛民也。

06愛民如子

在明初,說到軍事,不得不提朱元璋的百萬雄兵,軍事實力還是槓槓的,可是這百萬雄兵的軍需糧草卻讓人很頭疼。

要知道,作為農業大國,國家的大部分稅收來自於百姓的田產。可是,田地又分為官田、民田,有些官田是不需要交稅的。這樣一來,在某些時期,國家的稅收可以說是全部壓在普通老百姓的身上,這必然會加重老百姓的負擔。

說白了,要是不進行改革,百萬雄兵所需的軍需糧草的支出最終還是會壓在老百姓的身上,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辛苦一年卻還不夠交稅,不利於民生,也不利於大局。

因此,朱元璋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恢復明朝的經濟,實行了很多利民政策。免除賦稅自然不用說的,在讀《明史 紀事本末》的《開國規模》時,幾個段落就會出現“免除賦稅”、“免天下今年賦稅”、“免某地的賦稅”。

除了免除賦稅,朱元璋還組織大規模的移民。當時,中原地區地少人多,很多人無地可耕,而在旁邊的湖廣地區卻地多人少,人煙稀少。

於是,朱元璋就組織了大規模的移民,“江西填湖廣”,讓老百姓到湖廣地區開墾荒地,給予三年免稅的政策,同時朝廷還會提供種子、耕牛等農作工具。

朱元璋的雙面人生,一個複雜而矛盾的農民皇帝

但是,僅僅提供百姓的收入,還是不能夠滿足龐大軍隊的支出,治標不治本。最終,解決問題的途徑還是在軍隊上面。

因此,在國家逐漸進入和平時期時,朱元璋進行了“軍隊裁員”,讓將士“退軍從民”,從事農耕。其次,朱元璋實行了屯田的政策,所謂屯田就是有組織地屯墾荒地。

屯田分為民屯、商屯和軍屯三種。下邊,我們就說說軍屯。

朝廷的支出,僅僅依靠百姓來提供糧食是不夠的,而且還會增加百姓的負擔,打擊百姓耕種的積極性。所以,朱元璋安排了軍隊自己生產,自給自足,

這就是軍屯。

軍屯由軍衛組織安排,“邊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每軍受田五十畝為一分、給耕牛、農具,敬樹植,復租賦,遣官勸輸,誅侵暴之吏”。《明史·食貨志一》。

軍屯是由軍衛組織安排,邊疆的,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的,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每名士兵每年定額生產糧食十八石,留下十二石當口糧,其餘的上交入倉庫。

最終,朱元璋養活數以百萬的軍隊,卻不費百姓的一粒米,大大地減輕了百姓的負擔,這不是愛民之策嗎?

07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

朱元璋的雙面人生,一個複雜而矛盾的農民皇帝

洪武元年,朱元璋“令天下立預備倉,糴谷收貯以備賑濟”,預備倉很快就在明朝各地設立起來。

一開始,一個縣要建設四個糧倉,一般設定在居民比較聚集的地方,朝廷任用當地德高望重、家境殷實的人進行糧倉的管理。而且,每年戶部需要拿出來將近兩百萬貫從老百姓手裡買糧,儲存在這些預備倉裡面。如果碰上災年的話,政府就會開倉放糧賑災。

除了預備倉,明初還建立了濟農倉(接濟農民)、常平倉(穩定物價)、漏澤園(類似於現在的太平間,遇到因為家貧死後無處埋葬的人,會把他葬入漏澤園)、養濟院(收留沒有生活出路的人,按月供給糧食)……

“凡民年八十、九十而鄉黨稱善者,有司以時存問。若貧無產業年八十以上者,月給米五斗、肉五斤、酒三鬥;九十以上者,歲加賜帛一匹、絮一斤。其有田產能瞻者,止給酒、肉、絮、帛。”

朱元璋的雙面人生,一個複雜而矛盾的農民皇帝

最為讓人感嘆的是,明初還有相關的“養老政策”,百姓年滿八十以上的賜給爵祿,對於沒有人奉養的老人,朝廷會全權負責,承擔贍養的義務,為老人提供相應的服務。也難怪,有人感嘆:明朝初年的老百姓,應該挺幸福的。

08加大百姓手中的權力,為民做主

除了給予政策上的優惠,朱元璋還努力提高百姓手中的權力。我們知道,朱元璋是農民出生,所以對於官吏的貪汙行為還是比較瞭解的,而且山高皇帝遠,政策不能及時到達,地方官員明顯成為了“土皇帝”,百姓受盡剝削。

要怎麼改變這一局面?僅僅依靠刑法的約束,官員的自覺,愛民如子,這明顯是不可能的。

為此,不許官吏下鄉,還提高了百姓手中的權力。

“十二布政司及府、州、縣,朕嘗禁止官吏、皂隸,不許下鄉擾民,其禁已有年矣。有等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違旨下鄉,動擾於民。今後敢有如此,許民間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壯拿赴京來。”《大誥三編》

朱元璋的雙面人生,一個複雜而矛盾的農民皇帝

在《大誥三編》中,朱元璋指出,當地要是有官吏同流合汙,欺壓百姓,百姓可以直接把貪官汙吏綁了,直接押送到京城,由皇帝親自審查。

這一政策,無疑是一個大的改變。

09結束語

由此可見,朱元璋不僅僅有“暴君”一面,也有“愛民”的一面,可以說是有著雙面人生的帝王。

但是,為什麼又說朱元璋是個複雜而矛盾的農民皇帝呢?就如美國學者範德所說的:“朱元璋很重視這樣的一個觀點,即國和家在並行的等級原則上是類似的結構。”朱元璋把國家當成自己的家,把社會上的每個家庭都當成自己的家,這就是

“家國天下”

,他對於社會上的每件事情都很上心。

而且,朱元璋既是個農民,又是個皇帝,有時候很多的行為會很矛盾。瞭解民間疾苦的朱元璋,希望可以改變一些現狀,希望百姓都可以安居樂業;可是,他又是一個帝王,自然是希望自己的朱家天下可以千秋萬代。

這樣一來,兩種思想自然會有衝突,有矛盾,這也影響著朱元璋的一些行為和決策。所以,很多時候朱元璋的決策總是有著兩面性,你說他是“暴君”,為鞏固自身的統治地位也對,你說他是“愛民”好像也對,複雜而矛盾。

【小皮】

參考資料:

《明史》

《明史·紀事本末一》

《大誥三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