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姓聚集地:城陽

在尋根問祖的時候,家譜裡面的地址與現實中的地址有著千壤之別,有時候風馬牛不相及。很多村莊的名稱及歸屬地的變化,讓大家無從下手,有時候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時候就需要翻看大量的史志資料來查詢蛛絲馬跡了。

宗譜尋根帶大家一起來了解青島市城陽區域內的孫姓聚集地分佈。

孫姓聚集地:城陽

城陽區,山東省青島市轄區,地處青島市區北部方向,東依嶗山區,南接李滄區,西臨膠州灣與膠州市相鄰,北與即墨區毗連。東面環山,西、北兩面是平原,西南臨海,地勢起伏不平。因處在古代不其城之南,即城之陽而得名。

明王朝建立後,域內城陽社、北曲社、不其社屬即墨縣裡仁鄉,溫良社屬即墨縣仁化鄉。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即墨縣裡仁鄉設軍屯5處,城陽社設軍屯1處置軍戶,這是城陽地區居民和居民姓氏來源之一。明洪武(1368—1402)、永樂(1403—1425)年間,雲南等外地移民遷城陽立村者甚眾。

清襲明制,城陽社、北曲社、不其社、溫良社隸屬關係未變。

1912年,民國建立後,改鄉社製為區鄉制,城陽鄉、不其鄉屬即墨縣裡仁區,溫良鄉屬即墨縣仁化區。1928年,城陽鄉改設城陽鎮。1945年8月,城陽鎮、不其鄉、溫良鄉改屬即墨縣城陽區民主政權。

1949年6月,城陽地區解放,城陽鎮成為即墨縣的建制鎮。1950年10月,即墨縣城陽區撤銷建立即墨縣第七區,1955年10月又改稱即墨縣仲村區。1956年3月,即墨縣城陽鎮和仲村區合併成立即墨縣城陽區,形成了現時的轄區範圍。1961年3月,城陽人民公社由即墨劃歸青島市嶗山郊區,11月改稱嶗山縣城陽人民公社。1994年5月,設立青島市城陽區,城陽鎮整建置劃歸城陽區,將嶗山區的城陽、惜福、夏莊、流亭、棘洪灘、上馬、紅島、河套8個鎮劃歸城陽區。區人民政府駐城陽鎮。

孫姓聚集地:城陽

截至2019年,城陽區轄8個街道(城陽街道、夏莊街道、流亭街道、棘洪灘街道、上馬街道、惜福鎮街道、河套街道、紅島街道)

孫姓聚集地:城陽

下面把城陽轄區內的孫姓聚集地按照區域分佈,彙總在了一起,方便大家在城陽尋根問祖的時候可以搜尋到,盡己之力,幫助尋根問祖的宗親更好的尋根。

孫姓聚集地:城陽

城陽街道孫姓

古廟頭村,位於街道西北部,204國道北側,距街道駐地1公里。由原古廟頭村和連城莊2個自然村組成。東鄰董村,西隔墨水河與即墨市棗杭村相望,南有虹子河,靠近城陽區,北隔墨水河與即墨市孫家溝岔村相接。孫氏於明弘治元年由即墨東窩洛子遷來,姜氏、黃氏、張氏先後於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間遷來。村莊有趙、孫、姜、黃、張等姓。古廟頭社群《孫氏族譜》已被城陽區史志辦徵集進方誌館。

東田社群,位於街道東部,距街道駐地5公里,正陽路與煙青一級公路交會於此。此村在田村東,故名東田村。《孫氏族譜》由東田社群孫氏族譜修譜委員會編寫,2016年1月開始動筆,歷經五個月成書,記錄了東田社群孫氏族人自一世遷至青島後至現在十九世的世系更替。族譜的徵集入館,為研究地方譜系文化提供了詳實的參考資料。

惜福鎮街道孫姓

南寨村,位於街道駐地北0。5公里處。該村由南寨、北寨兩個自然村組成,中間以小河相隔。古時齊兵曾在此地安營紮寨,故取名後寨。明朝中期,馬氏從即墨遷居此地立村,沿用此名,後有傅、孫、周、邵、賈、黃、解、薛諸姓氏分別從不同地區遷此地落戶,又有王、張、修、董諸氏遷河北岸定居,稱北後寨。1935年,因青島市郊區與即墨縣是以該村河為界。故河之南寨劃歸青島市郊,而河之北寨仍屬即墨縣。至1949年6月,北寨劃歸青島市,同時與南寨合併為一個行政村,統稱南寨村。

棉花村,位於街道駐地東約10公里,四面環山,只有一條道路可通王沙公路與空港路。相傳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趙氏從雲南遷至即墨城西瑩上,又遷此地定居。據老年人講,明末黃家善的後代二世孫從即墨遷此看管黃家瑩地逐成小莊園,簡稱小莊。清末又有王氏從紙房村遷此入籍。其餘如仲、孫氏等分別從不同地方遷此定居。因村處於山花綿延的山澗之中故名“綿花”。《即墨縣誌》七鄉村莊圖示:“綿花”,後演化為棉花村。

青峰社群,位於惜福鎮街道之東南隅,離辦事處駐地4公里的王喬崮腳下。村居凹處,三面環山,南是小峰口山,北依佛手山,東靠龍口石峰。村名由來,據《孫氏族譜》記載,其先人於清朝中期由王家曹村遷來立村,因住地靠近群山中的風口子,故命名鳳口子。後藉以村旁長滿鬱鬱蔥蔥古松的佛手山,於1934年改稱青峰村。

傅家埠村(含自然村金垛溝),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惜福鎮街道駐地南2公里處。

上馬街道孫姓

長安村,地處膠州灣北岸,位於上馬街道東部,距街道辦事處駐地2公里,南與朝陽社群接壤,東與向陽村毗鄰,西與大農紡織有限公司為鄰,北與棘洪灘街道古島社群相望。孫氏祖“堂”於清順治年間由山色峪遷此立村,時因地處一片荒灘,且已有“大荒村”(即向陽村),故取名“小荒村”。2004年改村為長安社群。

棘洪灘街道孫姓

韓窪,地處街道東部,距街道駐地4公里。明永樂年間,韓氏祖由雲南遷至即墨縣西南洪江河下游東岸立村,因地勢低窪,故名“韓窪”。後孫氏遷來定居。清乾隆年間,韓氏遷居洪江河西岸南頭另立村“河南頭”,韓窪全村均為孫姓,村莊更名為“孫家韓窪”。1949年解放後,仍稱韓窪。

上崖,地處街道南部,距街道駐地3公里。明萬曆年間,孫氏祖二人由膠州東石河東遷,因即墨縣西南膠州灣北岸地廣沃壤,傍海漁鹽,便在一土崖上立村定居,故名“上崖”。

下崖,地處街道南部,距街道駐地1。5公里。明萬曆年間,孫氏祖由膠州石河遷居上崖定居。後氏族興旺,於清康熙年間分居,在上崖村北另建新村,因地勢低下,故名“下崖”。 下崖社群95%以上為孫氏族人。

夏莊街道孫姓

山色峪社群,

地處嶗山水庫上游,街道駐地東北7公里處,是街道最偏遠的山村。《孫氏族譜》出版,並收藏於城陽區方誌館。

孫姓聚集地:城陽

《孫氏族譜》自1770年首修,至1931年共修六次。此次修譜為第七次,由山色峪社群孫氏族譜監事委員編寫。2015年7月開始動筆,歷經一年多的時間成書,因一世至五世譜牒受災失落,故譜諜記錄了山色峪、傅家埠、石溝等社群孫氏族人自六氏到現在三十七世的世系更替。族譜徵集入城陽區方誌館,為研究地方譜牒文化提供了詳實的參考資料。

相傳孫氏宗族最初由兄弟二人自雲南烏沙衛來膠東半島。一在即墨南邑紙坊村定居,一在即墨南邑山色峪村定居。其具體移民時間不詳。明天啟年間(1621-1628)遭遇水災,宗譜迷失,故紙坊一支下落不明。乾隆三十五年(1770)九月山色峪孫氏始第一次修譜主修人為十一世孫肇璣。

“山色”合體為一字,讀shui,三聲音同水。據傳,明朝永樂年間,山色峪祖先自雲南遷來時,見此地四面環山、溝谷縱橫、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故名山色峪,確有“山色山谷”之意。

孫姓聚集地:城陽

下山色峪,東鄰河崖,西鄰南坡,北依青峪。村南隔河是青翠的山巒,由下山色峪、窩垛、王家蔭3個自然村組成。

下山色峪

,明永樂年間孫姓由雲南烏沙衛遷此立村。因位於山色峪河下游而得名。

窩垛

,孫氏於清道光年間由上山色峪來此立村,地處山坳而得名。

北河崖,位於山色峪河北岸,東鄰蘭山,西鄰下山色峪,明永樂年間孫氏由雲南烏沙衛遷居色峪,後一直分居此村,因村在河北岸而得名。

蘭山,東鄰上山色峪,西鄰北河崖。明永樂年間孫氏由雲南烏沙衛遷居山色峪,天啟年間其一支分居蘭山村。以村後蘭山名村。

上山色峪,東鄰下蜜峰澗,西鄰蘭山,因居山色峪河上游,故名上山色峪。明永樂年間,孫氏由雲南烏沙衛遷此立村。

下蜜峰,南為刁口山,北為蜜蜂澗山,東鄰上蜜蜂澗,西鄰上山色峪,由5個自然村組成。

蜜蜂澗

,清康熙年間,山色峪孫氏一支分居此澗,因此處曾養過蜜蜂,故名蜜蜂澗。

刁口

,清道光年間孫氏一支由山色峪遷來定居,以村南一山石取名。

軲輪坡

,明弘治年間孫氏由山色峪遷此立村,因村前有一山坡形如車輪因而得名。

臘月澗

,由孫氏立村,因山取名。

上蜜蜂,該社群位於山色峪各社群最東端,東南北三面皆山,西鄰下蜜蜂澗,由3個自然村組成。

黑澗

,明萬曆年間,孫氏一支由山色峪遷來,因山高澗深,日照時間短,故名黑澗。

後仲灣

,清康照年間孫氏一支由山色峪遷來定居,因建於仲庵廟後,取名後仲庵,後演化成後仲灣。

西石溝社群,位於街道駐地北偏東3。7公里處。村前有一條發源於超然的小河,常年流淌,風化剝蝕,岩石裸露,人稱石溝,村子因河得名。歷史上有東、西石溝兩個自然村。為區別李村鎮石溝村,1988年定名西石溝。村莊有孫姓。

河套街道孫姓

孫哥莊社群,孫哥莊西村與孫哥莊東村為一個自然村,西村位於河套街道辦事處駐地西南方2。5公里處。東村位於河套街道辦事處西南2。3公里處,南瀕膠州灣。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孫氏祖“孝”由雲南跤趾國嘎嘎縣遷此立村,冠姓取名“孫哥莊”。1961年孫哥莊村分為東、西兩個大隊;1984年各設村民委員會。

紅島街道孫姓

小莊社群,位於紅島街道中心偏東北約1公里,環膠州灣高速公路南側,東南與邵哥莊接壤,西靠岙東路,北與前韓社群為鄰。據《孫氏祖譜》記載,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士奎祖遵父訓與夫人黃氏攜三子,從城陽夏莊黃埠啟船於金口(現城陽鎮京口)港來陰島(現紅島)黃家山地帶,開荒搭屋居住下來。後人口漸漸多了起來,形成一個小村落,由於村小,居民少,故名小莊村。

曉陽社群,位於紅島腹地,街道駐地前,虎守山南一公里。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孫氏由雲南遷此定居,村名為“小洋疃”,後稱“小洋村”。1934年以“三陽開泰”之義,更名為“曉陽村”。

資料來自網際網路,綜合整理資訊,資訊或有不全或有瑕疵,僅供參考。還有部分孫姓分佈區域,沒有完全統計,望孫氏族人看到後留言評論區,予以補充,謝謝!整理不易,不到之處,請諒解。

#孫姓#祖恩勿忘,團結族人。

#孫姓故事匯#發揚尋根問祖的傳統美德。參考資料:百科關

注我,瞭解更多精彩內容,學習家譜文化。我就是我,我是專注於孫姓尋根文化的宗譜尋根。傳播家譜文化,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