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是發生在家庭中的一場生命進化

進化論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中為數不多的“大道”之一。基因變異創造出一個巨大的

生物性狀集合

自然選擇

選出那些能夠適應環境的性狀基因,而

遺傳

讓性狀得以在個體身上保留。三者配合實現了生命的進化過程,讓整個生物系統可以持續穩定的發展執行。

孩子的成長,是發生在家庭中的一場生命進化

這個過程可以近乎完美地套用在一個家庭生態之中,解釋一個孩子是如何成長並形成他的人格。

家庭中的進化論

孩子一出生便具備一定的能力天賦和心理特徵(心理學上稱為氣質),除此之外,關於一切社會知識,道德規範,人情世故,孩子都是不知道的,都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從環境中獲取的,尤其是家庭環境的影響最早,也最深遠。

所以,起初孩子的很多行為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因為他要不斷

獲得這個世界的資訊。當然這些不確定的行為其實也會有一定的傾向性,會受到先天能力和氣質的影響。比如有的孩子就是愛哭愛動,而有的就是天生安靜平穩。有的孩子更喜歡用語言表達問題,而一些語言能力發育較晚的孩子,在早期會

傾向於

用手,指向物體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孩子具有不確定性的行為集合,就對應進化論中的海量生物性狀集合。而家長對孩子行為有意無意的態度和反饋,則形成了家庭環境中的自然選擇。最後,人是可以形成習慣和品質的,就好像進化論中的遺傳,讓被選出的基因得以固化保留。

孩子的成長,是發生在家庭中的一場生命進化

這三個關鍵要素中,唯一可控的就是家長或者說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反饋。

而所謂培養,就是精心設計這個反饋環節,讓孩子朝著你希望的方向去固化品質和習慣

。這道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

教育發生在所有時間、所有地點、所有事情上

,而不是隻發生在教室裡,或者發生在家長想跟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因為每個反饋都可能影響孩子的結果,當然影響的深刻程度還是有區別的,只是這個深刻程度和影響方向並不完全以教育者的主觀意願為轉移。

培養孩子的秘訣

當我們把進化論的模型套用到家庭教育的過程之後,其實培養孩子的秘訣也就隨之而來了。

用鼓勵和支援強化孩子好的行為和品質,用懲戒和說理消除孩子不好的行為和想法。

說白了,就是更好的把控這個家庭環境下的“自然選擇”過程。

當然這裡也有技巧和要領。比如,正確的使用獎勵和懲戒,以及如何在良好的溝通中完成說理,這些本身都是一門學問,但我就不在這裡去贅述了,網上有很多這樣的文章影片來教給大家。

孩子的成長,是發生在家庭中的一場生命進化

我想強調的是,

父母需要有一雙“顯微鏡”一樣的眼睛,來從孩子的身上尋找閃光點,不要“打包”看待孩子的行為,要從中分離出優秀的部分,進行強化,剝離出不良的部分進行剔除

因為孩子是不具備把事情分開來看的能力的,在兒童和幼兒階段,他們往往只能單一維度的看待問題,只能實現簡單的因果分析。所以需要父母來把好行為好品質挑選出來,讓孩子知道好壞是非,明確後續的行動模板。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4歲的孩子在家裡的牆上畫畫,畫的到處都是。如果家長覺得牆被弄髒了,並因此發怒和打罵孩子,這就會形成一次極其失敗的反饋。對於孩子來說,經歷這樣的過程之後,他會形成什麼樣的認知是不確定的。媽媽不愛我了嗎?不可以在牆上畫畫?不可以畫畫?不可以讓媽媽看到我畫畫?不可以讓媽媽知道是我畫的?

孩子的成長,是發生在家庭中的一場生命進化

正確的做法,問問他,為什麼在牆上畫了一幅畫呢?孩子可能會說,我想給媽媽畫一幅畫讓她看看。或者可能會說,我覺得這面牆太空白了,畫畫讓它更好看。那這裡有沒有亮點呢?當然有。給媽媽畫畫,說明孩子愛媽媽,說明孩子喜歡用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都是很好的。想要裝飾牆面也是極好的。這些點都是閃光點,都值得被從“牆上畫畫”這件看似“錯誤”的事情裡分離出來,給以鼓勵和強化。讓孩子知道,愛媽媽是對的,畫畫來表達自己是對的,想透過裝飾讓事物更美好是對的。

當然,對於牆面受損這件事,我們也會關注到,告訴孩子畫畫應該在紙上或者外邊的沙地上。然後讓孩子一同參與清理牆面,承擔事情裡“錯誤”部分的後果,這本身又是對如何正視錯誤和

勇於

擔當的一種培養。

幸運的是,相比於沉默並殘忍

用優勝劣汰進行選擇的狂野草原,人類有更高效的方式來實現對孩子行為和品質的培養。那就是直接給出正確答案讓孩子照抄,而不用在失敗中摸索。好奇和模仿簡直是造物主對父母最大的饋贈。在生活中向孩子示範正確的行為,來幫助孩子養成習慣,是十分有效且省心的方法。

進化的不只是孩子

如果你接受了這篇文章的理念,並開始嘗試從孩子的行為中分離出亮點,你會發現,改變的其實不僅是孩子,首先改變的是家長自己。因為你可能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很少去如此理性且細緻地看待一件事情,你從行為中提煉思想的抽象能力會大幅提高。這會直接改變你審視世界的方式,讓你感覺煥然一新。

這樣的變化非常合理且符合預期,因為家庭教育從來都不是孩子自己的成長,而是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