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酥蟹殼黃:蟹殼黃作為江浙滬一帶的名小吃,廣受喜愛

中國的語言文化

博大精深

,有時候對事物的描寫寥寥幾筆便能刻畫得入木三分,尤其是美食。沒有老婆的老婆餅和狗都不理的包子,居然能火遍全球,除了美味之外,很多人都是被名字所吸引。今天要介紹的這款美食,它也是一個赤裸裸的“

標題黨

”,它就是包郵地區的

經典小吃

——

蟹殼黃

初聽名字,很多人都會

誤認為

是用螃蟹的蓋炸制而成的小吃,其實它只是形狀和顏色都

像極了蟹殼

。蟹殼黃這種小吃在

上海、安徽、江蘇

一帶很是出名,幾乎每個省份都會搶奪蟹殼黃髮源地的頭銜。

徽州文學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曾說過“三個蟹殼黃,兩碗綠豆粥,吃到肚子裡,同享無量福”,寥寥數語,便把當年精緻有腔調的江南生活描述出來。

其實蟹殼黃就是

燒餅的一種

,南方人在衣食住行上都講究一個“

”字,越小越精緻,在北方成為“

大餅

”的玩意,到了南風,搖身一變,成了

小巧玲瓏

,融入各類餡料的蟹殼黃。其實它的本質和燒餅沒啥區別,勝在其口感的絕妙之處,讓人一口下去,回味無窮。

蟹殼黃可的

做法

可分為

甜鹹兩種

,甜味的蟹殼黃主要用白砂糖伴豬油做餡料,當然也有放玫瑰、棗泥和豆沙的,江浙人在吃甜食上,總喜歡搞點新花樣;而鹹味蟹殼黃,則用豬肉做餡料,其做法和甜餡無異。

當然,還有一些土豪暴發戶曾今用蝦仁和蟹粉來做餡料,雖然耳聞,至今卻沒有人見過。蟹殼黃的

餡料千篇一律

,酥脆的口感卻是萬里挑一,曾有文人寫過“

未見餅家先聞香,入口酥皮紛紛下

”,說的就是蟹殼黃獨特的口感。

香酥蟹殼黃:蟹殼黃作為江浙滬一帶的名小吃,廣受喜愛

一、蟹殼黃的歷史

前文說過,

上海、江蘇、安徽

都在努力爭奪蟹殼黃的發源地,相傳,當年把生意做到全世界的徽商,正是憑著一股闖勁,拖家帶口、背井離鄉,風餐露宿地拼搏,漸漸站穩腳跟。而其中“

黃山蟹殼黃

”就是徽商們的必備乾糧。

它的最大特點是

攜帶方便

,切容易儲存,一兩個星期拿出來照樣酥脆無比。徽商的腳步走到哪,蟹殼黃的名聲就傳到哪,而黃山蟹殼黃的烹飪技藝,也成為當時人們競相學習模仿的技術。據說,後來的“

金華燒餅

”、“

上海燒餅

”等都是從蟹殼黃演變而來。

說到蟹殼黃的歷史,那就說個更久遠些的故事吧,相傳在

明朝時期

朱元璋鎩羽而歸

,(怎麼又是明太祖,幾乎所有吃的歷史都有他的份),心情低落地來到徽州,也就是入籍你的安徽黃山,躲進一家

農戶

裡避難。雖然貴為太祖,曾經的光輝歲月早已煙消雲散,如今的他只是個餓極了的loser。主人家看他實在憋屈,邊給了他幾個平日

私藏的燒餅

,明太祖朱元璋吃的滿口生津,像極了《

食神

》裡莫文蔚給星爺的那晚叉燒飯。

次年朱元璋

東山再起

,稱霸天下的同時,卻沒有忘了當年農戶的恩情,美其名曰—救駕有功。於是就將此燒餅封為“

救駕燒餅

”,(為啥皇帝都如此蜜汁自信),而當年的救駕燒餅也就是如今人們口中的黃山蟹殼黃。

香酥蟹殼黃:蟹殼黃作為江浙滬一帶的名小吃,廣受喜愛

二、蟹殼黃的發展

短短几句,就把一個

婀娜曼妙

的女子刻畫得入木三分,伴隨著路人好奇的目光,彷彿成了整條街最靚的仔。

高速發展的中國餐飲,絕不會放過蟹殼黃這個集

趣味性、實用性、和文藝性

一體的小吃。放眼望去,全國經營蟹殼黃的燒餅店不下2萬家,每個品牌都在標榜著自己的正宗。但蟹殼黃的本質沒有變,還是甜鹹兩種口味,只是融入了更多

原材料的製作

上海

一家蟹殼黃,採用

蔥花和蝦米

作為主餡料,並在表皮上加上

芝麻和肉鬆

,看起來其貌不揚,其紮實的口感和絕妙的餡料卻俘獲了不少路人的眼球,成為紅極一時的網紅店。

另外,蟹殼黃作為早期的燒餅,多用在趕路人

充飢用的乾糧

,隨著可的發展,烤箱、烤爐等運用,蟹殼黃成為江南人家裡腔調滿滿的午後點心。一杯玫瑰花茶、幾口蟹殼黃,伴隨著曼妙的爵士樂,成為不少人心中小資情調的經典畫面。

它的

蓬鬆與韌勁

相輔相成,其酥脆的口感和香糯的餡料相得益彰,多層次的口感下是甜而不膩的暢快感,深得江澤一帶人們的喜愛。

如今人們對網紅美食趨之如騖,2018年紀錄片《

風味人間

》講述了蟹殼黃的製作,江蘇一家經營蟹殼黃的小店之後便迎來巨大人流量和曝光度,而正是這類眼球經濟,讓深藏巷子內的傳統經典小吃,口口相傳,讓更多人認識到這種小小的燒餅。

香酥蟹殼黃:蟹殼黃作為江浙滬一帶的名小吃,廣受喜愛

三、結語

麵食作為我國

北方地區

的主食,其多變的做法和豐富的口感成為北方人引以為傲的話題,蟹殼黃這個來自南方地區的傳統小吃,經歷了幾個世紀的變遷,也成為不少南方人的日常美食。

其實,它的發展伴隨著新中國的腳步穩步向前,從充飢用的乾糧到如今休閒解饞的經典小吃,其中有文學作品的功勞,但更多的是我國

快遞、物流、冷鏈

行業的快速發展,才會讓這款小吃成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的美食。

參考文獻:

《風味人間》

《小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