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發展到明清,已然是燦爛輝煌了

中國茶文化發展到明清,已然是燦爛輝煌了

中國茶文化發展到明清,有了重大的發揮。在明朝,朱元璋下詔:“罷造龍團,惟採芽茶以進。”於是,終結了龍鳳團茶的時代。茶葉生產從團餅茶到散茶,有利於滿足小批次茶葉的購買,也就有利於平民老百姓也能嘗試一二各種好茶,更加有利於茶在民間的普及。除了上述改革,還有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把製茶工藝與沿用至今的製茶工藝相差無幾的炒青茶引入了茶葉歷史舞臺,在此之前,製茶方法一直是以蒸青為主的,但是蒸青方法較之於炒青,沒有那麼好地去除青草味和青澀味道。於是又創造性地發明了炒青方法。

中國茶文化發展到明清,已然是燦爛輝煌了

許次纖在《茶疏》裡詳細描述了炒青工藝“生茶初摘,香氣未透,必借火力,以發其香……行用文火焙軟,次加武火催之,手中木指,急急炒轉,以半熟為度。微侯香發,是其候矣。”如此細膩生動的描寫,足以可見當時的製茶工藝的水平之成熟和高妙。上述兩種,都是圍繞著製茶工藝,那麼在茶的種類上,也有了較大的豐富和多樣化趨勢。在此之前的茶,無論是何種形態,都主要屬於綠茶。而隨著炒青工藝的口臻成熟和發展,還帶來了不同的茶類的發明和豐富。一直到清代中後期,已經基本上形成了我國後來也就是一直延續至今的綠、紅、青、黃、黑、白六大茶類的規模和格局。

中國茶文化發展到明清,已然是燦爛輝煌了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出現了薰香花茶。在此之前,在茶里加入名貴的香料來增加茶的香味和品級的做法也有,但是,由於某些香料,比如說龍腦,聽其名字就知道其身價其貴無比了,這一類加了香料的茶一般用來進貢,普通人難以企及,於是就少有人知了。再加上香料的味道極大而濃烈,反而掩蓋了茶本身的清新的味道,所以這種香茶未能得到大規模的普及。而發展到明清時期,人們把一些香花加入進去增加茶香,像北京人喝的茉莉花茶也得傳於此法。明人朱權的《茶譜》對此就有詳細的記載“薰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當花盛開時,以紙糊竹籠兩隔,上層置茶,下層置花,宜密封固,經宿開換舊花。如此數口,其茶自有香味可愛。在飲茶方法上,將之前的點茶法改為撮泡法。

中國茶文化發展到明清,已然是燦爛輝煌了

唐代的煎茶法,宋代的點茶法,都要經過相對撮泡法繁瑣的步驟和程式,而撮泡法就是隨時沖泡就可以飲用的方法,但就是最簡單的撮泡法也是有講究的,方式方法用對了才能泡出口感好的茶水來。明朝也有專人記載了撮泡法需要掌握和拿捏的火候、器具、滌盪、烹點、飲用方法等等。撮泡法大大簡化了茶的品飲程式,使得一杯茶簡便易得,更好地保留了茶本身的自然清香,大受歡迎。撮泡法發展到最大成就的要數流傳至今的功夫茶了,功夫茶在今天的福建和廣東地區較為廣泛,最早是在明朝時期的江浙地區形成的,隨後慢慢擴充套件到了閩粵地區。

中國茶文化發展到明清,已然是燦爛輝煌了

清代著名的文人袁枚在他的《隨園食單》中對功夫茶的描寫簡直生動如畫、栩栩如生了,“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椽,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邃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這裡描寫的泡茶工藝和器具和功夫茶的一模一樣。說道茶具,不得不提到明朝興起的紫砂茶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這基本是後來茶具的模範。“景瓷宜陶”“一壺重不數兩,價值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從明朝人對紫砂茶壺的熱愛,不難看出這是由於愛屋及鳥,其對茶的熱愛也可見一斑了。到了明清,茶館林立,平民百姓除了在家裡喝茶,也能到四處遍及的茶館喝茶了。

中國茶文化發展到明清,已然是燦爛輝煌了

在明清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出現了大量的市民文學,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流傳在民間。而大量的文學作品中,多出現了有關茶的描寫和記載。以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紅樓夢》為例,據統計,《紅樓夢》總共120回,竟然有112回都提到了茶。整個小說下來,對各個品種的名茶、茶具、水的選擇,以及茶禮茶俗都有點到或者詳細介紹。中國茶文化發展到明清,已然是燦爛輝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