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脈脈CEO林凡:謠言與真相交織,如何通向平等?

對話脈脈CEO林凡:謠言與真相交織,如何通向平等?

圖片來源:圖蟲

在當下網際網路人眼中,職場社群脈脈與“維權、裁員、爭議、吃瓜”等關鍵詞聯絡緊密。

官方資料顯示,脈脈上有1。2億人在一年之內進行過86億次資訊消費,大到企業收併購、高層決策,小到居家辦公監控措施、公司衛生間分配。

無數鮮為人知的企業內部資訊以“出口轉內銷”的方式,流入脈脈“職言”板塊,引發公司內部討論,甚至被分發到其他社交平臺,發酵成為社會性話題。

影響力與爭議都來自於匿名交流區——職言。匿名性保護了真相也滋長了謠言。

脈脈上線8年,創始人林凡接到過上百位CEO的刪帖請求,成百上千封律師函控訴負面帖子對企業的中傷。

“很多突然間湧現的,連使用者也判斷不清楚,暫時沒有人來投訴的,我們都會快速去找朋友驗證一下。”林凡告訴《深網》,曾在阿里女員工事件被爆出後,第一時間找到阿里HR求證事情真假,他很快得到回覆:這件事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事情,我們有權利讓更多人知道”,虛假內容則會做刪除處理。

林凡向《深網》聲稱,曾和團隊做過統計,在脈脈上使用者釋出的大多數爭議內容,在半年或一年後基本都被確定是真的——當然,這個結論還缺乏充足的外部論證。

真實性之外,更讓企業頭疼的是企業機密的洩露。

資訊戰、情報戰如今已是商業戰爭的重要手段。林凡認為,因為各家資訊戰策略的不同,脈脈沒有統一的標準定義“何為企業機密”,只能case by case的一步步進行驗證:首先依法處理,如果沒有清晰的法律法規按照脈脈與企業長期形成的規則共識處理,最後如果不屬於規則共識,就依據企業的反饋進行糾正。

林凡說自己從小習武,愛讀金庸,“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成為了他奔向理想主義的開端。

早期的脈脈,被外界質疑暴露了人性之惡,但在林凡眼中,相信平等是世界的基礎,又因為工作幾乎佔據生命一半以上的時間,創辦脈脈希望能解決職場資訊差,能將立場截然不同的企業與員工拉到同一張桌前平等的對話。

“大家老說我們在搞事情,其實我們還是非常努力的去了解事情真相。我們的價值觀,就是平等對話。”

職言曾被林凡用作維持平等對話的工具,但現在他認為“職言本身不是最有效的需求解決方式,而是一種資訊呈現的方法。

”脈脈正在考慮將首頁的「職言」標籤換為「圈子」標籤( 包括同事圈、行業圈、工種圈等),職言降級進入二級選單。

這意味著脈脈將從“廣場交流”為主改為人以類聚的小範圍“圈內交流”。

過去兩年中,脈脈與企業、企業員工間不斷升級的衝突與矛盾,讓林凡經歷過很長時間“不是非常有信心和把握的狀態”,去年下半年開始,他慢慢想明白了,“你永遠要聽事實,要在事實的基礎之上相信自己內心的判斷。”

“每條帖子都會人工稽核”

《深網》:脈脈如何辨別帖子內容真假?

林凡:很多突然間湧現的,連使用者也判斷不清楚,也暫時沒有人來投訴的,我們都會快速去找朋友驗證一下。

我印象很深刻,當時阿里女員工事件出來的時候,我第一時間就問阿里hr說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有沒有一些我們不知道的資訊?當時他們很快feedback(反饋)說這件事是真的。

當然前提條件是說這件事已經變得比較大了,我們就會去做這樣的verify(核實)。

大家老說我們在搞事情,其實我們還是非常努力的去了解事情真相。如果是真的事情,我們就有權利讓更多人知道,這個是我們的價值觀,就是說平等對話。

今天很多企業老說我們是謠言,然後很多網友說我們是“遙遙領先的預言”。老說內部聽不到真實的,往往都是出口轉內銷,確實是這樣的一種情況。

《深網》:有沒有統計過脈脈上真實資訊和虛假資訊的比例?

林凡:這個問題我覺得挺怪的。你覺得微博真實的比例是多少?知乎和小紅書的真實比例是多少?

《深網》:脈脈過濾虛假內容背後的機制是什麼?

林凡:最主要的機制保證還是員工身份的認證。今天很多網際網路大廠都有50%、70%的員工在上面發言,就是一個實證,也就是說這個平臺上值得大家信任的資訊是遠高於不可信任的資訊的。

平臺上總是不乏好事者來測試這個system(系統),經常會跳出來說阿里出了什麼什麼大事,然後怎麼樣怎麼樣,危言聳聽。底下的阿里員工就會來說我怎麼沒聽說過呢?當你有幾個阿里的員工在底下回說我怎麼沒聽說過的時候,謠言就不攻自破了。

你說有沒有個例?我覺得始終是會有一些資訊不真實或不明確。除了說用身份自行校正以外,我們去年也開始引入價值觀的標籤,開始讓更多人去做(真實和虛假的)投票,用社群的力量來影響大家的看法。

我們去年做了很多ID的唯一暱稱化等等一系列事情,這都是機制在解決問題。

《深網》:暱稱和匿名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林凡:唯一暱稱的最大的特點是在於說,如果我今天說了一些好的事,別人願意follow(關注)我的事情,就會有我的個人品牌。

如果是花名帶了一個數字ID,數字ID大家記不住嘛,所以花名說正面的沒用,說壞的剛好可以躲避。這時候你就會發現花名體系的時候更多的人會傾向於發偏負面的內容,他會覺得更安全一點。

唯一暱稱會很微妙地掣肘一部分人持續地發負面。他發一條沒問題,但持續發負面他就會有心理壓力。但是對正面的人來講就是一種鼓勵,如果大家願意關注我,就會形成個人的口碑和品牌。

《深網》:如何定義、處理涉及企業機密的帖子?

林凡:首先是遵守法律法規對於企業機密的界定,這個是step one(第一步)。

step two(第二步)對於一些界定上沒有清晰的法律法規,我們自己會定一些規則。比如公司的主營資料,特別是上市公司的主營資料,在財報close前釋出的,就屬於公司機密。

還有一些是根據企業反饋進行糾正。我們發現一些事情可能是企業own purpose(有目的性地)做的,比如融資訊息disclose(未完成)提前被爆出來,它也是一個公關策略。

(企業機密)沒有統一的標準,只能首先是企業覺得這個事情涉及了他企業的隱私。第二我們去跟法務部門明確有沒有法律法規說這個“是”或者“不是”。如果沒有,我們自己在長期過程中會跟企業形成一些共識,哪些規則是涉及機密的。

《深網》:現在脈脈稽核團隊有多少人?

林凡:我們大概有個百人以上的稽核團隊在運作。

《深網》:每一條都會人工審嗎?

林凡:每一條都會人工審。我覺得中國的社群現在每一條肯定都得人工審,我們會輔助很多機器審的方式,但是最後每條都得人工審。

《深網》:如何處理涉

密信

息的釋出者?

林凡:這要看具體的情況。有的是刪除,有的是刪除並且警告發布者。

“今天已經沒有人跟我談要刪帖”

《深網》:2021年脈脈和超3000家僱主品牌有合作,這一數字同比增長了2倍,招聘商業收入同比增長259%。如果客戶要求刪帖,該怎麼辦?

林凡:我每天都在處理這個,訪談之前我還在跟銷售在對這個事情,確實很難。一線銷售好不容易跟客戶談完一個單子,最後突然間因為平臺上有個帖子刪不掉,客戶就不願意再付這個錢。

我們既能理解銷售,也能理解客戶。但我們就是在這點上面有點不近人情,我們一直說不刪帖,符合(刪帖)規範的時候會刪,但是如果不符合,我們就是不刪帖。

因為有非常多次的溝通和交流,至少大家對於我們的底線和準則是清楚的,所以今天已經沒有人跟我談要刪帖的這個問題,但大家還是會跟我談情感和情緒的問題。說你怎麼不照顧一下客戶的情緒。

《深網》:銷售會直接向你發問嗎?

林凡:昨天晚上凌晨一點鐘,我們銷售負責人還給我貼了很多客戶的留言,就是說“這個你們怎麼不管,這個你們怎麼不說”?所以我早晨還在處理這件事情。

《深網》:個體和公司站的立場不同,怎麼處理二者在平等對話過程中的矛盾?

林凡:個體和公司的平等對話是我們一直堅持的價值觀。但我們也在觀察,在平等對話中會不會有更好的個體發聲方式。

以前有一種情緒對立。脈脈上發聲的很多人是因為他遭到了他認為的某些不公平待遇,或者說他認為的一些巨大的問題,這個發言的過程中其實帶著很明顯的情緒。這時候可能企業想先幹掉你的情緒,不是想說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觀察到像淘寶、點評,他們早期的使用者反饋,其實都是差評。恨不得我就要你那個餐館倒閉,你這個店鋪倒閉,因為我特別不滿,特別不爽。

但是後面這個生態在慢慢的發生變化,他們會鼓勵一些同學去做職業買手或者專業試吃,把一些好的東西發掘展示出來。

我們之前跟企業有聊過,如果企業任由員工自發的在脈脈上發言,那肯定偏負面的會多一些。但如果能夠引導一部分新員工和老員工在脈脈上發言,其實他們會去表達一部分正面的資訊。這是我們之前的理解和思考。

《深網》:等於是讓企業組織一些所謂的水軍嗎?

林凡:不是水軍。而是說大家要聽到全面的聲音。平等對話並不是鼓勵一小撮人在這上面發言,另外有很大的一批人他們是沒有發言的。而且企業很難影響到員工的,我們為什麼說推動企業做這件事情,他也有壓力。就是說,我叫員工去發言,我怎麼知道他發的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呢?

《深網》:脈脈現在的矛盾處理方式是什麼?

林凡:我們最近跟小紅書也有一些交流學習,怎麼能夠讓這個社群的氛圍變得更好。

我覺得要扶持一些哪怕是暴露問題,但非常客觀中立尋求解決方案的(使用者),就是他的態度是complain(抱怨),還是求解?這是兩種很不一樣的發聲方式,會讓社群氛圍和調性發生比較微妙的變化。

我們之前引導企業讓他們員工去做正向的發聲,現在我們也在思考如何讓員工、平臺上的使用者用一種更加能解決問題的方式去發言,這樣他們最後會受益,企業也會覺得更可溝通,我們平臺也會覺得兩邊的矛盾沒有那麼對立。

職言將被“降級”至二級選單

《深網》:脈脈要做一個平等對話的平臺,但似乎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工具能捍衛自己的權利。

林凡:是捍衛員工還是捍衛企業?

《深網》:捍衛脈脈的權利。

林凡:我們確實沒有。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確實稍微有一點點被動。有什麼建議嗎?我們其實也有點愁苦。

我們的初心一定是好的,希望員工和企業平等對話。在這過程中間,我們其實盡了最大的努力去維護這個balance(平衡),因為確實有來自於很多的企業的壓力,也有來自於很多員工的不理解。兩邊都有點不討好。

總地來講,因為脈脈這種平臺的建立,我們看到中國的職場文化慢慢變成了更加公平的氛圍,這個也是支撐我們一直在往前走的一個很重要的動力。

但是說怎麼保護我們(自己)?我們也挺無奈的,因為確實企業隨時可以起訴我們。有很多時候他們起訴也就是為了拿到一個員工的資訊。對我們來講,好像最簡單的方式是在他不起訴的時候就把員工資訊給到他們,但這個肯定不符合我們平臺的價值觀和要求的。

所以最後就是我們寧願扛住一大堆的訴訟,把這個事情留給法院來判。如果法院要求我們,那我們就會去提供這個資訊。

《深網》:不僅是脈脈,職場人也需要保護自己權益的工具。

林凡:對,我覺得很需要。因為客觀來講,中國商業文明在前幾十年是逐利的,紅利是特別多的,所以這個過程中企業是比較強勢的,個體相對來說是比較弱勢的。西方總體來講是有制約的氛圍的,員工有能力去平等對話,有工具。

你剛才說到的工具,我們確實缺。但我們覺得這(平等對話)肯定是正確的趨勢。

《深網》:脈脈打算把職言放進二級選單,調整是出於什麼考慮?

林凡:職言本身不是一個最有效的需求解決方式,它更多的是一種資訊呈現的方法,我們認為它的重要性比使用者需求的層級更往下。

第一個最頂層的我們認為是,推薦資訊流時可以看見的所有資訊。

第二個是圈子,我們有很多同事圈,包括未來會出現的行業圈、工種圈等等。

第三個就是熱榜、熱門這些。

那這三個我們認為說是真正的使用者需求,所以我們就把它放在一級導航選單裡面。使用者如果是單純看內容,那他就應該有一個內容的資訊流,他可以完整地消費內容。他如果是消費一些關係,那就進圈子。他如果消費的是熱點,就去熱榜。

《深網》:把職言放進二級選單是否也有規避風險的考慮?

林凡:這個還真的不是。從我們的角度來講,倒不是因為壓力去做這件事情,我們確實是在想使用者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深網》:以後職言會慢慢被同事圈、行業圈取代嗎?

林凡:也不是。我們認為職言它本身是資訊流裡面的一種方式,所以我們在思考它到底怎麼樣更有效地跟資訊流做一個整合,倒不是說它會被取代。

相當於是正交的兩個維度吧。有一個維度是使用者和使用者之間的關係,比如說圈子它是屬於我們大家都具備了一個共同的公司屬性,或者都具備了共同的行業屬性、工種屬性。另一個(緯度)是我跟其他使用者之間沒有關係,我只是在乎內容本身,這就是職言的這套體系,加上實名的一整套體系,兩邊會混排或混編,類似這樣的一種方式。

《深網》:脈脈上網際網路公司的平均滲透率有40%-50%,那其它行業呢?

林凡:不同行業不太一樣,有的行業比如遊戲、人工智慧、新生活服務等等這些行業大概能到30%。有些行業會低一些,比如像新能源汽車、晶片電子、生物醫藥大概在10%左右的活躍滲透。

《深網》:最終的目標滲透率是多少?

林凡:我希望所有的行業都能到70%、80%

《深網》:脈脈是怎麼打入傳統行業的?

林凡::我相信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習慣養成和建立的過程。以前可能我確實不表達,我不表達是因為已經有人表達了,那我看他們表達就可以了,我就適當的去點個贊,表示認同或感同身受,或者去看看有沒有實證。

當這類人進入到了一個沒有表達的環境,他過去形成的這個習慣就會發揮出來,他就會變成了那個去寫內容的人。

《深網》:脈脈最活躍的三家公司是哪幾家?

林凡:位元組、阿里、騰訊。這個是不斷變化的,幾個網際網路大廠肯定是最TOP的。但有的時候一些家電企業、手機企業突然間會衝到榜首,因為他們公司內部發生了一些特別的事件,會讓使用者更活躍。

“今年預計收入增長50%至100%”

《深網》:脈脈如今三大收入構成招聘、廣告、會員的比例是3:2:1,2020年是1:1:1。未來脈脈會成為一個以招聘為核心的平臺嗎?

林凡:今天招聘變成脈脈的一個核心的商業模式,並不代表說招聘是脈脈唯一的商業模式。

商業的本質是找人。在脈脈上面有社群、有身份,大家都在這個平臺上面比較活躍,所以企業在脈脈平臺上面找人是比較容易的。我們認為找人的方式有幾種,招聘是其中的一種。

我們認為,以找人為核心,會演化出招人啊、銷售找客戶啊、專家顧問的服務啊等等這樣的商業模式,這一整套模式都是比較好的。對社群來講,並不會影響這個社群。因為很多人在這個平臺上面被別人觸達到、對你有需求,大部分人只要(次數)不多,大家還是覺得挺有成就感的。

《深網》:有人認為,招聘業務不論再怎麼包裝,本質都是靠賣簡歷賺錢。

林凡:“賣簡歷”和“建立連線”這裡面最重要的區別就是,使用者的聯絡方式你是不是永久地擁有。

如果你永久地擁有一個使用者的聯絡方式,我覺得就叫賣簡歷。如果你並沒有永久地擁有這個使用者的聯絡方式,你每一次聯絡的發起都需要在平臺上面徵得使用者的同意,然後才能進行連線,我覺得這件事情就不叫賣簡歷。

它的背後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說,你是不是經過使用者的同意。

《深網》:存量時代,是不是要學會忍受賺錢的速度要沒有以前那麼快了?

林凡:其實對脈脈來講還好。雖然說整個網際網路在全使用者體量上是存量經濟,但對於職場來講,讓更多的員工既知道自己的公司,也知道自己的行業,還知道別人的行業,這些需求還是沒有滿足的。所以在沒有滿足的情況下,這對脈脈來講是一個非常大的增量市場。

所以今年我們為什麼說要加快節奏,就是因為看到了這樣一個機會,我們需要更積極地去抓住機會。

《深網》:今年年收入的預期是多少?

林凡:同比50%-100%,大概是這樣的預期。我們現在年收入增長速度很快,對每一年的收入增長確實也有比較高的預期。

《深網》::2021年初的時候你曾說脈脈接下來會保持慢節奏,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又說今年要加快速度。是什麼讓你改變對節奏的判斷?

林凡:為什麼我們要慢節奏?是因為社群它是一個慢慢壘塔的過程,建一個塔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什麼叫快呢?快就是說,今天如果有了資源,有了人,我可以同時建100座塔,每座塔我都建三年。但是我建100座塔還是建20座塔,這件事情是可以變快的。

我們2021年的時候耕耘了20個行業了,那我們今年可以更快一點,不一定是隻在20個行業,我們今年除了新經濟行業也進入到一些傳統經濟行業,保險啊、金融啊、地產啊等等,(區分是)不是以科技為核心的,它是以資源和人力為核心的一些行業。所以我們在收放這個度吧。

以前我就跟王慧文一直在問,美團在跑通了兩三個城市外賣的時候,是怎麼決策接下來要同時搞多少個城市的?是同時搞10個一二線城市,還是同時搞100個,還是500個?

他講的很有玄學,他說美團經過計算,覺得最理想的情況是發展80到120個城市,多了的話搞不過來,少的話速度就慢了。然後我說你咋計算的?他也沒跟我講。

《深網》:如何讓現金流變得更好?

林凡:無非就是開源節流嘛。各大廠都在乾的節流的措施我們也在幹。各大廠可能開源會難一點,因為他們的盤子已經非常大了。對於脈脈來講,我們最主要的事情是尋找到除了我們的主營業務之外的,其它能夠規模化的事情。

銷售會員這套體系我們更多的還在PMF過程。但專家網路的這套體系我們已經過了PMF的過程,現在是在快速地規模上量。所以這個是我們除了招聘,第二個覺得很重要的事情。

“網際網路不會出現大規模降薪”

《深網》:離開網際網路的人都去了哪裡?

林凡:各大行業。

最多的是流向了高科技,或者說叫做新經濟的這個行業。剛才我們提到的新能源汽車、生物製藥、晶片電子也好,這些行業是第一大的流入領域,能佔到40%左右。

還有一部分流到了中小公司,他雖然是大廠不再待下去了,但還是有不少中小公司需要人才,需要升級迭代的。

還有大概30%左右員工會特別的發散。

《深網》:新經濟是比較明顯的未來趨勢,很多網際網路人想進入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林凡:很多人其實知道這個行業很好,但他最大的阻礙就在於不知道去了以後能幹什麼。實際上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這件事情是因為資訊的不通暢導致的。

說實話,今天很多人都認為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是個非常好的領域,但是很多網際網路人就會覺得那個行業很神秘,自己可能去不了。就像以前很多人覺得網際網路是一個很高科技行業,去不了一樣的。

我前兩天還跟一家新能源汽車公司的人做了一次深度訪談。實際上我們把他要的工作當時一個個解構開,到底哪些是真正要高科技的——你不懂演算法就沒法去的,有哪些是所有的行業都有的工種。我們發現大部分工作還是所有行業都有的工種。

《深網》:做內容或社交的產品經理也可以去做自動駕駛?

林凡:對。脈脈一直有一個很經典的故事,就是說一個塔克拉瑪干的油田技術員怎麼進入到網際網路的。其實背後就是說這個同學的底層能力是什麼?他的專業技能肯定跟網際網路完全不搭邊,所以當時他投了100多家公司,一家公司都沒有讓他去面試,很正常,因為看起來就是不匹配。

他最後找到了地推的崗,透過內推的方式進入了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你會發現地推崗跟他的能力肯定是匹配的。慢慢地因為地推的工作,他訓練了溝通能力。然後他就從地推崗轉到了商務合作崗,再從商務合作崗變成了戰略合作崗,當他是百度戰略合作總監的時候,你會覺得這兩個中間有巨大的GAP。

社交產品經理,我一直認為是產品經理的明珠,他是最擅長去洞察使用者的。這種對使用者的洞察能力在新能源汽車,在自動駕駛領域裡面是非常關鍵的一個能力。

《深網》:網際網路行業未來會出現大規模降薪嗎?

林凡:個例可能是有的。是不是大規模,我覺得不會,而且我大面上判斷,未來也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我們要理解商業的本質,就是說我們今天所有人坐在一起去創造一個業務的商業模式,能產生一定的商業收入,利潤會經過分配。比如給公司的CEO、Funder們分配多少,給有能力的人才分配多少。

如果今天同樣的業務模式,透過降薪的方式來得到這個效果,就相當於分配的比例變了。如果它的源頭是商業模式賺錢的能力變弱了,那這時候所有人都會降薪。

我今天看到的問題更多的是,某種程度上大家對於未來經濟的一種擔憂帶來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它是個短暫的現象。利益的分配我覺得不會變,只要這個事情的賺錢能力是一樣的,那麼今天你變了,另外一家公司就會用更多的錢把這個人請過去,他能產生同樣的價值,他就能賺更多的錢。

所以我的大的判斷是規模性的降薪是不會發生的,因為它商業模式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

《深網》:脈脈會對平臺的焦慮情緒和氛圍進行干預嗎?

林凡:首先,我們說確實有焦慮的情緒存在,但是我們有幾個(解決)方向。

第一個大的方向是,去消解掉焦慮情緒。比如說,雙減的時候,我們引導了大量的“教育行業的人員如何進入其他行業”的討論。這種方法幫助大家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

第二個,社群自己會形成的一個氛圍,我們更多地是不斷地強化社群互助的價值觀,讓這個行為變得越來越多。

“平等才是這個世界的規則”

《深網》:每天會刷多久脈脈?

林凡:我刷的不算多,我們同事也老批評我。我大概一天就看小半小時。今天對於脈脈來講,它更多是對於生態規則的構建。

比如說,去年我們最關鍵的規則就是設立了“唯一暱稱”,它能讓整個社群的真實性得到很大的變化和改進。

這個很大的變化和改進,背後是我們一直在揣摩人性。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有一個很大的挑戰。脈脈有同事圈,但同事圈裡有很多離職員工還在裡面發言,企業對這件事情是很不喜歡的。他說你做了一個同事圈我認了,但同事圈裡面有很多離職員工(不行)。

但有很多人他還是寧願掛著老員工的身份混在之前那個體系裡面。我們的設計方式是說離職員工也可見但不能發言。很多人可能會主動把自己的身份切到新公司,因為這樣的話他就可以同時看兩個同事圈。

從企業的角度來講,員工離職以後對同事圈可見但不能發言,這時候離職員工就不能夠再在這個公司裡去影響(別的員工),因為離職員工有時候會帶有情緒。

《深網》:我瞭解到你有寫工作日記的習慣,為什麼會堅持寫日記?

林凡:我正兒八經地寫日記是在去年一月底。我跟一個CEO在聊的時候,他說隨著公司規模越來越大,創始人跟員工之間資訊的不透明度就會越來越大。他們是透過寫自己每天的想法,讓大家知道CEO在想什麼,(員工)就比較容易跟上。

我從2012年創業開始,我每天都有記日常交流中的收穫和感想,這個習慣是創業開始就有的,但真正把它變成一個正式的、大家都能看到的形式,是去年年初才開始的,也就是一年多吧。

《深網》:其中被顛覆最徹底的想法是什麼?

林凡:我每天都在變化,很難說有什麼特別顛覆的想法。最大的變化可能就在2020年的時候,我們當時判斷脈脈最後是“職場社群”而不是“職場社交”,這是非常大的變化。

這隻有一字的差別,但它其實是否定了我從2012年創業到2019年這七年時間裡面,我一直在秉承的一個底層的信仰,這件事情對我來講是極其巨大的一個顛覆。

雖然我內心深處一直覺得說我們最終會走到社交這條路徑上。但是可能在未來三年的時間裡,我們依然還是會以“社群”為核心。這個是我認為特別大的顛覆和自我否定的狀態。

《深網》:為什麼會有這次自我否定?對創業者來說自我否定很難。

林凡:所有的自我否定往往都來自大量的資訊輸入和深度思考。我以前不缺深度思考,但我缺很多大量資訊的輸入。

2019、2020年公司發展確實有些瓶頸,(我)集中在外界去做很多學習和交流。當時阿里整個戰略的方法論是對我啟發很大,裡面特別強調了經濟學原理,就是要了解你業務的本質是什麼。

因為社交的經濟學原理就是全域性網路效應,社群的經濟學原理就是區域性網路效應。不同的經濟學原理,解決它的解法是不一樣的。比如社交你就是靠產品和演算法來解,因為它是全域性網路效應。當你變成區域性網路效應的時候,其實你是要靠運營來去解很多關鍵問題的。

我當時受到的啟發就比較大,就開始去研究說我們到底是什麼樣的經濟學原理。結果從各種資料來看,我們就是一個區域性網路效應的經濟學原理,而不是一個全域性網路效應的經濟學原理,所以你就要正視這個事情。

《深網》:有沒有令你印象最深的一條脈脈?

林凡:有。當時有人說我們是網際網路公司的的大眾點評,我覺得還挺有啟發。除了那條脈脈以外,我在很多場合也有聽到類似的評論和評價,所以我們今年才推出來這個點評的產品形態。有的時候你會發現說使用者對我們的總結比我們自己的總結要更精闢。

《深網》:你會回覆哪些帖子?

林凡:幾類事情會回覆。第一類是我們公司內部的討論,因為脈脈也有自己的同事圈,我也不知道他們發的是誰,是誰在發,我也經常會回他們,這是我回的最多的一類。

第二類是外界對於脈脈有些誤解的時候,我們就會迴應。比如前段時間有人說我們把員工資訊賣給企業了,我就會回:我因為這個(不給企業員工資訊)損失了很多很多的單子,如果我為了這個(賣資訊賺錢)目的,為什麼還要再幹這樣一件事(不提供資訊而損失單子)。當然評論肯定是譭譽參半,有人繼續罵你,有的覺得不錯。

《深網》:你覺得做社群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林凡:社群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氛圍,氛圍是第二步的,第一步是規則,是生態規則的設定。

我需要改進的地方是說,我在生態規則的思考上面還是比較用心和比較投入時間的,但我可能在氛圍的營造上面是比較落後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最近在大量地跟小紅書去學習。

這兩件事情都解決了以後,我覺得脈脈社群對於很多的職場人來講,就會真正地變成一個比較平衡的社群。

我也非常坦誠地承認今天社群氛圍和調性還是有問題的,我們也確實在尋求那個解決方法。

《深網》:世界的不平等是常態,你卻想營造一個平等的社群小世界?

林凡:不是在對抗,我覺得這是真正地遵循這個世界的規則。

我們前兩年在提企業和員工平等對話過程中是有很多阻力,好像跟這個世界在對抗的狀態。但其實去年提到共同富裕之後,我們壓力小很多。因為企業也意識到國家真正大的方向是希望每個人都富起來。40年前我們喊著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今天我們要讓更多人都能富起來。

所以我認為平等已經完全是這個世界的building block(基礎),一定會往這個方向去走的。

我小時候看金庸的武俠,當時有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其實是說你要讓這個國家,讓民眾能夠有更好的發展。

上清華的時候,清華是家國情懷非常重的一個學校。我們有個非常重要的口號叫“為祖國健康的工作50年”。這個是在清華的時候形成了這樣一個比較強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認知。

最近這十年可能又有漫威“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講法,本心是比較認同這件事的。

你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接觸到類似這樣資訊的時候,你會不斷地強化,不斷地固化成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所以我內心深處believe(相信)說平等是一個對的事情。今天確實有很多問題,那我們去解決就好了,雖然很艱難,但我們還是可以解決的。

投資避險工具看這裡,低風險理財、7%+收益、0手續費>>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