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怕!吃外賣=吃塑膠?人體血液中竟檢測出微塑膠

你,能想象自己每天都在吃塑膠嗎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這怎麼可能呢?

我喝飲料,又不會把飲料瓶啃了;我吃外賣,又不會把外賣盒吞了。我什麼時候吃塑膠了?

太可怕!吃外賣=吃塑膠?人體血液中竟檢測出微塑膠

01悄無聲息,進入人體

一直以來,塑膠都被認為是一種惰性物質,不會進入人體。然而,在今年3月,荷蘭的研究團隊發表論文稱,

他們首次在人體血液中檢測出微塑膠。

(注:微塑膠指的是直徑

參與這項研究的健康志願者有22名,其中17人(77%)的血液被檢測到了微塑膠,平均每毫升血液中的微塑膠為1。6微克。

要知道,血液在人體中是迴圈流動的,意味著微塑膠可能已經透過血液進入到全身各個器官中。

該研究的負責人迪克·維塔克表示:“這是第一次真正檢測到並量化人體血液中的微塑膠。這證明我們身體裡有塑膠,而人體內本來不應該有塑膠。”

02貪其便利,受其反噬

自從塑膠被髮明以來,我們就進入了一個“塑膠時代”。

在享受塑膠帶來便利的同時,我們似乎不得不接受塑膠帶來的“反噬”

塑膠經過人們大量使用與丟棄後,透過各種途徑進入到自然環境中,又經過了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先是破碎成各種塑膠碎片,隨後又變成了顆粒更小卻依舊難以降解的微塑膠。

微塑膠體積小,密度低,在環境中容易擴散,可以說已經實現了“全球化”。

北極的雪、南極的冰,微塑膠無處不在;

空氣中、土壤中、海洋中,微塑膠無孔不入。而我們人類的身體,也難逃一劫。

太可怕!吃外賣=吃塑膠?人體血液中竟檢測出微塑膠

(圖源論文截圖)

微塑膠進入人體的方式主要有2種,透過呼吸道和消化道:

1、吸進人體

空氣中的微塑膠,部分來自微纖維,一些以化纖為原料的衣服、地毯等製品會釋放出微纖維,進而形成微塑膠。

像PM2。5一樣,微塑膠也會隨著呼吸進入我們的體內。

2、吃進人體

我們的水源,已經是被微塑膠汙染的重災區,無論是瓶裝水、自來水、地表和地下水中都含有微塑膠。

而在食物中,魚類、貝類、甲殼類海鮮、鹽、酒類、新增糖、蜂蜜等,都被檢測出含有微塑膠顆粒。

此外,塑膠製品被大量應用於食品包裝上,比如:

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一般用於礦泉水瓶、飲料瓶的製作;

PS(聚苯乙烯):一般用於食物包裝材料;

PE(聚乙烯):一般用於包裝薄膜和塑膠袋;

PP(聚丙烯):一般用於外賣盒、飯盒的製作。

塑膠製品在使用過程中釋放出來的微塑膠顆粒,自然而然就被吃進了人體。

03研究空白,風險未知

相信所有人最關心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微塑膠到底會不會危害人體的健康?

目前,一些體外人類細胞培養和體內齧齒動物研究表明,

微塑膠可能導致人體細胞造成炎症反應、氧化應激以及DNA損傷等負面影響

如果這些情況持續,可能會引起組織損傷、纖維化和癌變。

國內有研究團隊透過調查來自中國11個省市參與者的糞便樣本後發現,炎症性腸病(IBD)患者體內的微塑膠含量顯著高於健康志願者的,這意味著微塑膠可能會加劇腸道炎症。

太可怕!吃外賣=吃塑膠?人體血液中竟檢測出微塑膠

而且,經常喝瓶裝水、吃外賣的參與者,其糞便中的微塑膠更多。

遺憾的是,現階段微塑膠的人體毒性研究仍存在一些問題和空缺。

關於微塑膠在人體的體內暴露及毒性資料也非常有限,對人體的具體危害還有待進一步觀測和研究。

04

如何環保,才能不落“塑”套

想要完全杜絕使用塑膠製品,似乎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命題。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可以儘自己所能,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比如:

日常出行,自行攜帶紙盒或環保袋;

儘量使用玻璃杯、玻璃容器和玻璃飯盒,替換塑膠杯、塑膠飯盒和一次性保鮮袋;

儘量使用木刷、絲瓜藤和棉布,替換塑膠清潔用品;

妥善處理塑膠垃圾,做好垃圾分類,不隨意丟棄,促進塑膠廢棄物的再生回收;

儘量選擇棉質衣物以及購物袋;

避免使用一些含有微珠的日常洗護用品,比如磨砂膏、磨砂洗面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