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中的蓮荷器型和裝飾紋樣

本文轉自:景德鎮日報

蓮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生在淺水中,屬睡蓮科。蓮,又稱荷、草芙蓉、芙蕖、水華等,雅稱玉環,俗稱藕花,未開的花蕾稱菡萏,已開的花蕾稱鞭蕖。蓮花花大、淡紅色或白色,有香味,可供觀賞,被譽為花中君子,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千百年來,蓮以它美麗的花形,芬芳的氣質,不染纖塵的高潔品德深受世人喜愛。

據記載,東漢時,佛教由印度傳入我國,到兩晉南北朝時已遍及大江南北。蓮花作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象徵,是佛教偶像崇拜和佛教藝術中常見的圖案。蓮花紋飾出現在我國瓷器上,首見於六朝青瓷。東晉晚期,瓷器上開始出現了簡單的蓮瓣紋。隋代瓷器的裝飾風格顯得樸素簡潔,北方生產的四系罐以腹部凸起的一道弦紋代替了覆蓮紋。南方生產的六系、八系罐體形瘦長,大口豐肩,為適應器形特點,蓮瓣紋上移到肩部。瓶類的蓮紋也多裝飾在肩部。到唐代,完整的蓮荷圖案、水禽蓮池圖案開始以國畫的形式出現在瓷器上。瓣紋在北宋早期仍佔有一席之地,但後來隨著荷塘風光、蓮池水禽、嬰戲蓮花等富有民間生活氣息圖案的大量出現而漸漸失寵。蓮紋自東晉出現在瓷器上,到宋代已完全脫離了宗教影響,成為純裝飾性的題材。蓮池鴛鴦和蓮池魚藻是元青花中的寫實性主題紋飾。蓮花的花瓣狀如飽滿的麥粒,荷花、荷葉、蓮蓬都不填滿色,鴛鴦、水藻都帶幾筆水紋,彷彿水在流動。這類畫工精湛的作品是元青花中的精品。明代鴛鴦蓮池紋一改元代繁密的佈局,畫面疏朗有致。1988年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出土的宣德鬥彩鴛鴦蓮池紋盤,盤心畫三叢蓮花,一對飛翔的鴛鴦雄上雌下,相互呼應,茨菇、蘆葦、浮萍穿插其間。鴛鴦的雙翅和水波紋用青花繪製,彩料部分先在胎上刻出淺細的輪廓線,施釉燒成後再按釉下輪廓線填繪彩料。清代蓮荷題材中成就最高的當屬康雍時期的寫實蓮荷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康熙五彩加金蓮荷紋鳳尾尊,頸部和腹部滿繪兩幅完整的蓮荷圖。蓮瓣豐腴飽滿,荷葉舒張自如,蓮叢中點綴著蘆葦、茨菇、浮萍,水鳥鳴叫,彩蝶飛舞,畫面充滿了勃勃生機。新中國成立後,作為中華民族一向崇尚的蓮紋又重放異彩。

景德鎮是著名瓷都,生產的陶瓷產品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式樣、畫面、紋飾和蓮荷直接相關聯。如:青花蓮子缸(碗、杯)、荷葉盤、蓮蓬菸灰缸等產品就直接來源於它們的外形。雕塑瓷中也有蓮荷的題材,如蓮臺佛像、蓮座觀音、和合二仙、何仙姑、八寶蓮等。瓷器畫面中有蓮荷圖畫和題詩的,更是俯拾皆是。裝飾紋樣中,則有著名的纏枝蓮紋。纏枝蓮紋,又稱為串枝蓮、穿枝蓮,是一種中國傳統植物紋樣。纏枝蓮以蓮花為主體,以蔓草纏繞成圖案。纏枝蓮紋廣泛應用在青花瓷器上,是吉祥符號象徵生命生生不息,受到人們大力追捧。如果沒有蓮荷的器型和裝飾紋樣,景德鎮生產的陶瓷產品定會遜色不少。

釋出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