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的主動基金真的那麼香嗎?

當前不少投資者熱衷於挖掘“小而美”的主動基金,認為規模太大的主動基金超額收益不夠,因為規模“天然是業績的敵人”,尤其今年很多明星“頂流”基金經理業績不佳,似乎更印證了這一觀點。

對這一觀點我不太認同。

因為規模未必是業績的敵人,規模大的基金業績未必平庸,規模小的基金反而大多業績平平。

規模太小的“灰馬”基金,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和框架未經市場充分驗證,相較於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將管理的較大規模的基金,確定性是不夠的。選擇投資這些小規模的“灰馬”,萬一跑出來的不是“黑馬”而是蹩腳的劣馬就可能得不償失了。

我們先從從實證角度來看。

謝治宇今年沒少被吐槽,但業績不佳並不是因為他管理的基金規模太大,興全合宜2018年初成立時的初始規模就超過300億元成為爆款,但我們都看到了,興全合宜2019-2020年業績很棒;

張坤、劉彥春、葛蘭等一眾帶有消費或醫藥主題標籤的基金經理,他們今年業績落後也不是因為規模太大;即使他們管理的基金規模只有10億元或者更小,今年業績同樣不會好,原因很簡單,他們多年的能力圈或主要研究方向就在白酒或醫藥,即使規模再小他們的主要持倉還是白酒或醫藥,而白酒和醫藥今年落後的主因是前兩年漲了太多透支了業績;

再看袁芳,今年二季度相較一季度管理的基金規模增加了20%左右(工銀文體產業從148億元左右增加到178億元左右),二季度業績照樣很好,可是到了7、8月份,尤其進入8月份後業績又開始拉胯了,難道是因為規模大幅增加導致的?

一大堆明星基金經理今年以來,或者說當前業績“不行”了(因為有的前半段還“行”),不是因為規模太大,更多是因為投資策略和風格與當前市場不契合;而大部分是出於“避險”考慮,早早賣出了估值偏高的熱門資產,切換進較低估值資產造成的;而今年的市場很極致,景氣賽道與暫時非景氣賽道有天淵之別,買對了瘋牛、買錯了瘋熊,低估值資產暫時不受待見、漲幅落後很正常。

對主動基金規模,我是這樣看的:

1)基金規模是投資者用真金白銀“投票”投出來的。雖然也有營銷因素,但如果長期業績不好,投資者一定用腳投票,規模大不起來。

2)基金規模是基金經理能力的一種證明。如果一位基金經理多年來業績一直出彩,一定不會被埋沒,投資者不會不追捧,他管理的基金規模肯定會不斷增加。

3)基金規模較大的,一般都經歷了從小到大的過程。基金規模從小到大的過程中,基金經理會反覆試錯、不斷成長,其投資理念和投資框架不斷調整、進化和成熟,更值得信賴。

4)不可否認,如果規模太大,調倉難度會比較大,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交易帶來的回報,但我認為成熟的投資理念和框架更重要。

出道即巔峰?做基金經理一年半載就取得了輝煌的戰績,我更願意相信是基金經理“祖墳冒青煙”、運氣佔了大頭。我們都聽說過,站在風口上,那什麼都能被吹起來的。

所以我主張主要投資自己認同其投資理念和投資框架的基金經理管理的、有一定規模的主動基金;在有一定規模的基金作基本配置的前提下,覺得很看好的“新晉”基金經理可以適當配置,但不宜給予過重倉位。

這樣做會不會錯過大“黑馬”呢?當然有可能!但那又如何?錯過就錯過了,而且是不是黑馬事後才能知道。投資更多的是要追求更高的確定性,而不是冒險去追求虛妄的“最高收益”。

當然,我所有這一切的立論都是基於穩健投資的考量;如果你是一位風險偏好較高並且具備“慧眼識珠”才能的“伯樂”,“小而美”就可能成為你的千里馬,“一騎絕塵”的滋味肯定很酸爽。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絡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炒股開戶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紅包,100%中獎!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