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總是無法堅持做一件事,是因為你太依賴意志力

年初的時候,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小A釋出了她的新年自律計劃,大概內容是每天閱讀一小時,聽一本書,然後運動30分鐘,風雨無阻,如果沒做到就罰跑1000米(畢竟她是個跑步菜鳥,最怕跑步)。

一開始的時候她還熱火朝天地開幹,可堅持沒2個月,3月份開始我已經再也看不到她任何相關的資訊了。

我問她,怎麼沒見到你繼續每天的自律計劃呢?

心理學家:總是無法堅持做一件事,是因為你太依賴意志力

她回答:大家不是都說養成一個習慣只要21天?可是我21天過去了,壓根也沒養成習慣啊,而且每天都要堅持做,真的好辛苦,遇上生病、各種事情出現的時候,就很難繼續堅持啊。

心理學上有個破窗效應,講的就是如果在公共場所有一塊玻璃破了,那麼剩下來的其他玻璃都會遭殃,因為會有很多人去搞破壞。但如果一開始就保護好玻璃不要讓它有問題,就不會有人敢開這個頭。

小A其實也是遭遇了“破窗效應”:放棄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再到後面,堅不堅持已經無所謂了。

最後小A得出結論:這已經是自己第N次想堅持做點什麼,但依舊以失敗告終,看來自己這輩子都無法自律,只能做個廢人了。

其實,以上場景很多人都有經歷過,但很多人都會以為,只有自控力非常強的自律達人,才有可能輕鬆地堅持這些看起來並不難的習慣,而普通人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不要以為自己可以變得更好。

這當然是錯誤的認知。

接下來,我就會來談一談,為什麼小A其實是可以堅持完成的,最後卻失敗了,已經她如果重新開始,可以如何做來達成目標。

1、為什麼說堅持本身和意志力無關?

很多人會把“堅持”這件事,和意志力、自控力掛鉤。

也就是說,人群中存在一類人,他的意志力和自控力更強,也因此他們更能過上自律的生活。

這是真的嗎?恐怕並非如此。

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從1982年開始,每天持續跑步,堅持至今,而且每年至少參加一次全程馬拉松。

除此之外,他每天寫作4小時的經歷,也為人所稱道。

他在著作《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說到,大學畢業之後他開了一家餐飲店,這家店白天做餐飲,晚上則化身酒吧,因此從早到晚都忙個不停。

心理學家:總是無法堅持做一件事,是因為你太依賴意志力

而他的寫作,卻是在這樣忙碌的狀態中開始的。每天店鋪打烊、盤點完之後,已經差不多是三點之後了,這個時候村上會坐到廚房的桌子邊,開始他這一天的寫作,一直寫到天邊開始泛白,他的前面幾部小說就是靠這樣的下班後時間寫出來的。

這麼能堅持的人,是不是因為他意志力特別強大呢?

村上說,他最開始寫作,並不是為了賺錢,也不是為了我們這代人流行的“副業變現”這樣的理由,純粹是因為內心有個聲音在說,他覺得自己可以寫一本小說出來了。

所以在別人看來,關店之後就應該去睡覺,何苦還要寫作;對他而言,寫作反而是繁重的服務業工作之後的一種放鬆方式,一種難得的和自己對話的時間。

而關於跑步,他是這樣說的:

“說起堅持跑步,總有人向我表示欽佩:“你真是意志超人啊!”說老實話,我覺得跑步這東西和意志沒多大關聯。能堅持跑步,恐怕還是因為這項運動合乎我的要求:不需要夥伴或對手,也不需要特別的器械和場所。人生本來如此: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的怎麼也長久不了。”

他還曾經採訪過一些馬拉松名將,想知道對方是否也有嫌累不想出門跑步的時候,換來的卻是白眼——那是當然會有的!

也就是說,懶散其實人人都有,哪怕是某個領域的高手級人物,也肯定會有想休息,不想這麼辛苦的時候。

心理學家:總是無法堅持做一件事,是因為你太依賴意志力

但為什麼同樣有惰性,別人成為了高手,而我們卻只是個普通人呢?關鍵就在於“堅持”的方式不同。

普通人堅持靠的是意志力,而意志力大概是天底下最不牢固的事情——當我們情緒不穩定、身體狀況欠佳、或者外界發生了什麼事情時,我們的意志力都會大受影響,它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頑強。

而高手做事靠的是系統——不管晴天雨天、心情好心情壞,都可以有一個啟動按鈕,按下去,立馬就行動起來,無需過度內耗。

2、怎麼才能更好地持續做一件事?

那麼說到系統,高手們是如何依靠系統來更好地持續做一件事呢?

在《掌控習慣》這本書裡,作者詹姆斯·克利爾就給出了他的答案。

1)為自己想要堅持做的事情找到意義

很多人都說自己想早起,想健身,想學一門新技能,但卻可能只有不到10%的人真正去做並且實現了原先的目標,這是為什麼?

因為很多人的“想”,僅僅是一種好奇。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變得更好,如果自己能活得像那些勵志博主一樣精彩,似乎人生就會不一樣。

心理學家:總是無法堅持做一件事,是因為你太依賴意志力

但我們想要的更多隻是那種“變得不一樣”的感覺,而不是真正對變得不一樣的那件事感興趣。

比如早起,很多人之所以堅持不了早起,是因為他們壓根不清楚到底為什麼要早起,早起之後要幹什麼。

如果你是一名虔誠的信徒,需要每日早起去唸誦經文,那麼不需要任何人提醒你,你自己就會到點起床,認認真真完成早課。

但很多人的早起,只是為了向大家證明,我起得很早,你們要來給我點贊。這樣的動力自然是無法持續的。

對於村上來說,寫作是他人生的一種樂趣,也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而跑步則是為他的寫作提供了基本的體能支援,如果沒有跑步,寫作也就無以為繼,如果沒有寫作,生活就只能繼續圍繞著開店進行,那無疑是一種糟糕的結果。

所以,為要做的事情找到意義,且必須是自己真正認可、願意長時間去做的意義。

2)設定你的身份

克利爾還提出,我們其實是在用行為來塑造我們的人設。

怎麼理解呢?比如,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名環保主義者,對這樣的身份有很強的認可,那麼我們不自覺的就會用各種各樣的行為來加深這一個人設。

同樣的,很多人之所以散漫、管不住自己,是因為他們其實內心認為,對自己好點兒更重要——對自己好,不委屈自己,也是一種身份認知。

我曾經反省自己,為什麼想減肥卻總是管不住自己呢?看完作者的分析我就懂了,因為我就沒在心理上認同過我可以是一名瘦子,或者說我更相信自己是個胖子,而胖子就算吃吃喝喝也很正常,非常符合我的形象。

心理學家:總是無法堅持做一件事,是因為你太依賴意志力

所以,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就會“用腳投票”,不斷用行為去鞏固這一認知。

就好像跑馬拉松的人,內心始終會覺得,我是風雨無阻的跑者,可不能被一起練習的人看出自己的懈怠,畢竟誰都不想被他人看低,由此也就硬著頭皮起床、跑步去了。

想要更好的推動改變,首先要去看看,我們到底會怎麼看待自己。

3)把新的行為和日常生活習慣捆綁

大部分人都會在早上起床之後刷牙,這已經算是一種日常慣例,不這樣做反而會難受。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同樣是一個行為,刷牙這事兒卻壓根不需要耗心耗力。

這是因為,刷牙和起床聯絡在了一起,已經成了一種先後的程式化動作。

同樣的,我們如果想堅持做一件事,其實只需要把這件事加入到日常生活的習慣之中進行捆綁。

心理學家:總是無法堅持做一件事,是因為你太依賴意志力

舉個例子,我在練習冥想的時候,發現自己總是會因為工作繁忙而忘記。

後來,我把冥想時間改為每天睡覺之前,從此再也沒有忘記。

這是因為,我每天都肯定要睡覺,只要爬上床,我就會想起來,我需要先完成10分鐘的冥想,再躺下去睡覺,而且這兩個動作之間並不彆扭。

同樣的,如果你想養成寫作、跑步的習慣,就應該為它找一個固定的啟動時間,讓它們融入生活。

3、努力而非用力,會讓我們心想事成

上面講了三個方法,其實我還想講,習慣的養成,堅持做一件事,未必就需要苦哈哈的。

很多人總愛表現得很悲情,明明身體不舒服、失戀、遭受打擊,卻還得強迫自己去做,否則就好像自己失敗了。

實際上,好的堅持,不是365天一天不落,而是

懂的

適時的休息。

如果總讓自己覺得很辛苦,多半很難真的長久去做,因為人的大腦是會對快樂的事情更感興趣,誰願意沒事整天讓自己體會到辛苦呢?

其次,如果真的不喜歡、不認可、不想做,也不要勉強自己去做。

聰明的放棄,是一種減法。我們的生活其實不需要有那麼多的自律行為,一個人能有一個堅持下去的愛好、習慣,就已經很好的。

心理學家:總是無法堅持做一件事,是因為你太依賴意志力

你不需要既堅持早起,又堅持運動、寫作、讀書等等,非要把自己訓練成完美的勵志偶像。

這不僅困難,也很無趣,人生有一些小缺點是無傷大雅的,不需要為自己沒成為極度自律者而感到挫敗。

最後,我們堅持做一件事的前提,是從中受益,從中感受到快樂。

當然,也不能一直只以快樂為前提,適當的離開舒適區,也會提高我們生活的豐富度。

在這裡,我其實想講,很多人把堅持變成苦差事,本質上是用力過猛。

而在我看來,是努力,而不是用力,才能帶領我們去到想去的地方。

4、結語

我自己是一個比較懶的人,也沒有那麼多真正堅持下來的事情,但我也從偶爾的堅持中受益匪淺。

所以我發現,堅持做一件事,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關鍵還是看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對自己會有怎樣的要求,是否能從中體會到好處、樂趣。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一件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事,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