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不色腎絕,不食脾絕,不言氣絕”,什麼含義?養生不妨瞭解

中華民族發展至今,人民的智慧功不可沒,透過古人不斷地思考與嘗試,歷史的車輪才能“滾滾而進”。

即便是在健康方面也不例外,在漫長的歲月裡,古人經歷了無數的疾病和災難,從而總結出一套又一套有關健康的“養生之道”,並且透過俗語的方式流傳下來。其中就有“不色腎絕,不食脾絕,不言氣絕”一說,能夠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潛在的疾病端倪。

俗語“不色腎絕,不食脾絕,不言氣絕”,什麼含義?養生不妨瞭解

“不色腎絕,不食脾絕,不言氣絕”,應該怎樣理解?

其實從字裡行間,大家也應該都能體會出其中的意思:

“不色腎絕”:

指的是人如果不好色,可能說明腎的健康不太樂觀。

這裡的“腎”,其實和現在所說的“腎臟”是兩碼事。在古人的認知中,“

腎主藏精”

,是身體精氣的主要來源,維持著生理的基本活力和衝動。

如果腎的健康受損,身體精氣自然也會受損。而好色是生理衝動的基本體現,因此會有“不色腎絕”的說法。

俗語“不色腎絕,不食脾絕,不言氣絕”,什麼含義?養生不妨瞭解

“不食脾絕”:

說的是如果人不吃飯,則多半說明脾臟有問題。

《黃帝內經

》有云:“

脾為五穀精華”

。簡單來說,脾臟是食物轉化成營養的“中轉站”:我們吃下去的飯餐,都會經過脾臟轉化成最精純的能量,供給身體運轉。

但如果一個人總是不吃飯,則說明腸胃裡的食物,

沒有來得及被脾臟所轉化,殘餘的食物已經將腸胃裝滿,

從而讓人食慾下降。

如果真的是因為“脾絕”而出現厭食的情況,往往會伴隨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的症狀共同出現。

俗語“不色腎絕,不食脾絕,不言氣絕”,什麼含義?養生不妨瞭解

“不言氣絕”:

如果一個人

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

,則氣息萎靡,健康有恙。

“氣絕”這裡指的並非是某種器官,而是氣息萎靡。中醫認為,聲音是中氣的體現,中氣則是人體精氣神的體現。

若“

聲如洪鐘”

,則說明中氣十足,關聯的

肺,咽喉,心臟,大腦等器官,皆充滿活力且健康;

“聲若遊絲

”,則說明

中氣低迷

,關聯的身體器官不足以支撐發出正常的聲音,疾病風險更大,生命受到威脅的程度也更高。

雖然在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不色腎絕,還是不食脾絕,亦或是不言氣絕,都存在這一定的侷限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如若出現上述症狀,的確是有相對應的原因存在的。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調養,才能更好地守護健康。

俗語“不色腎絕,不食脾絕,不言氣絕”,什麼含義?養生不妨瞭解

“腎絕”、“脾絕”,“氣絕”分別應該如何調理?

這裡的“絕”,並不是說完全“沒救”了,而是處於一種疾病狀態,可以看做是“虛”,對應器官或狀態存在虛症,從而需要我們對應調理。

調理“腎絕”——以“水利通達”為先

腎為陰精集中之地,腎臟的水裡運轉通透,精氣產出的才會越高,才能更好的支撐身體健康狀態。

補充“陰精”,水利通達是關鍵。日常生活中積極補充水分,及時排尿,從而促進腎的水液迴圈,達到提高精氣產出效率的目的。

另外,

腎主黑色,木耳,黑米等食物,

也可以加入食譜,多多食用。

調理“脾絕”——減輕“運化”負擔為先

脾絕的一大原因,在於消化勞累,脾臟運化能力下降,從而誘發例如食慾下降症狀以及腸胃疾病。

因此,想要調理脾絕,則要以減輕脾臟運化負擔為先,比如平時

少吃油膩辛辣的食物。

增加

膳食纖維攝入

,透過提高腸胃蠕動,來減少消化負擔等,都是非常不錯的調理方式。

調理“氣絕”——養中補血為先

氣絕,其實就是氣虛的症狀。氣虛即為“血氣虛”,血氣是支撐人體健康的基礎。所以,調理“氣絕”的方法,即為養中補血優先。

比如

瘦肉,枸杞,紅棗

等食物,是滋補養血的不錯選擇。陽氣作為血氣的載體,透過積極運動的方式,滋生身體陽氣,助長血氣潤澤,同樣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總而言之,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東西,是智慧和經驗的結晶,對於如今的我們來說,是非常具有參考價值和參考意義的。就拿“不色腎絕,不食脾絕,不言氣絕”來說,平時在生活中,多多觀察自己是否有類似現象,及時調理養生,相信健康也會給我們回報。

參考資料:

[1]周莉雅, 倪青, 時振聲。 時振聲教授從脾論治腎臟疾病的經驗[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 2016, 16(4):2。

[2]周安方, 郭煜暉, 舒勁松,等。 “腎脾相關”的理論內涵[J]。 河南中醫, 2011, 31(6):3

[3]王海豔。 中醫脾腎相關理論辨治慢性腎臟病的臨床研究。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