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的大明崇禎王朝

一個存在了276年的大明王朝,終於還是在崇禎王朝走到了盡頭。崇禎王朝本就猶如一隻破破爛爛的小船隨時可能傾覆,而崇禎皇帝朱由檢在這艘小船上如履薄冰的掌舵十幾年。

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的大明崇禎王朝

當16歲的崇禎皇帝朱由檢接受這個千瘡百孔的國家時,就已經進入了國家滅亡的倒計時,大明王朝的覆滅不能完全說是崇禎造成的,國家的積弊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不得不承認的是崇禎即位的時候是面對著一個讓人頭大的爛攤子,明朝政治、經濟、軍事都有極端的腐敗情況,不得不承認崇禎年間掃除閹黨魏忠賢一黨,讓朝廷上下有煥然一新的面貌,任用有才幹的官員整頓政務。

在政治上,黨爭的不斷加劇更是加快了大明王朝的覆滅,當閹黨得勢的時期,東林黨人失去了權力被打壓。明朝計程車人推崇東林黨人執政,可是當閹黨被壓制掃除了之後,東林黨人得勢奪回權力之後,國家機器的運轉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了改變,東林黨人並非各個都是能者賢臣,而魏忠賢為代表的閹黨也並非都是酒囊飯袋之徒。正是由於各黨派之間互相打壓,以公謀私從而造成了官員小團體的形成,這對於王朝而言是極為不利的,真正懂得帝王之術是要尋求“陰陽平衡”,讓各黨派形成一種平衡的關係,而不能是劍拔弩張,栽贓陷害。皇帝在處理黨派之爭的問題是,用錯了方法,導致處理的結果出現了極端化的表現,帶來的結果就是事與願違,導致君臣之間互相猜忌,不能互相信任。這也說明一個君主對於文臣武將、黨派紛爭的重要性所在,畢竟統治者也是血肉之軀,也有七情六慾,代入到實際中來。正是由於崇禎皇帝繼位後對於閹黨等的恐懼,造成了他生性多疑,容易猜忌群臣的性格,以至於君臣之間離心離德,可以說已經信任全無,袁崇煥、盧象升等人的悲劇也給其他們驚醒了,這一點從崇禎皇帝自縊在煤山時只有太監王承恩一人陪伴也可以看出,更能從周皇后臨死前對他說道“但凡他能聽從周皇后一句話,也不至於出現今日的結局”當時的周皇后痛苦流涕,陪伴了18年崇禎皇帝的她還是選擇了陪伴自己的丈夫。

在經濟上,大明朝到了崇禎年間,正巧適逢國家的北方大旱災,基本上沒什麼莊稼,農民流離失所,上位三年趕上連年大旱,百姓種地沒有糧食,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百姓流離失所,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一切都是那麼的湊巧,明朝縮減驛站兵卒,李自成丟了飯碗,而誰能想到,農民起義軍的興起讓本就搖搖欲墜的崇禎王朝雪上加霜,連年的大饑荒、洪水、蝗災、瘟疫,好像在宣佈明王朝的覆滅倒計時,留給明王朝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最慘的就是崇禎13年一直到17年爆發的瘟疫,人傳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十室九空,人口縮減嚴重,政府財政連年吃緊,如果說在和平年間天災人禍就已經給政府造成很大的麻煩,此時再加上外有遼東滿族的虎視眈眈,內有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政府始終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再加上連年的大旱各種天災,財政收入早已不能滿足國家穩定的需要。問題的關鍵是小農經濟的時代背景下,自給自足是主要的特點,問題最大的就是糧食的產量出現了問題,在戰亂年間中國不與世界進行貿易的年間,白銀又有多大的作用呢?而軍隊的連年征戰需要大量的軍餉糧草,政府難以繼續維持龐大的軍隊開銷。加之崇禎時期大量的土地兼併,自耕農的數量嚴重減少,導致了政府對於國家的掌握嚴重下降,這也導致了明朝末年採收收入特別低,朝廷都沒有錢,軍隊的糧餉自然也沒有能力發起了,軍隊沒有穩定的糧餉,就會出現軍隊譁變的情況。在闖王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後,令人諷刺的是,當時李自成兵臨城下派人提出了與崇禎帝議和,崇禎皇帝竟然從國庫裡拿不出來一百萬白銀。當崇禎死後,李自成對朝廷大臣嚴刑逼問,威逼利誘,竟然從這些權臣手裡拿到了7000多萬兩白銀。明朝的財政收入確實是少,據史料記載,明朝三十交稅一,要和之前的朝代相比,確實賦稅降低了不少,但是這種好處並沒有讓廣大農民得到益處,土地還是掌握在地主鄉紳的手中,面對地主的剝削,其實稅率低這種好處是到達不了普通民眾的,這種的財政政策不能說沒有好處,只不過最大的好處是被地主鄉紳給賺去了,對於大部分農民來說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的,這樣的結果反而是造成了國庫的虧空,這也直接導致了崇禎中後期,屢屢被財政匱乏折磨的重要原因,還有一個重大原因就是士族鄉紳部不繳納糧食稅收,通過了幾百年的積累,免稅集團的人數越來越龐大,免稅或減稅的人群越來越多,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造成了崇禎年間稅收的嚴重不足。透過以上不難看過,統治者沒有看見財政困難的原因,農民階級要養活龐大的皇族和鄉紳家族,最後大明朝的財富往往都聚集到了他們的手中,他們變富裕了,大明也就走向了滅亡。

軍事上,大明崇禎王朝的貪汙風氣可以說是越來越嚴重了,封建統治極其腐敗,貪汙行賄的風氣可以說瀰漫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裡,明朝的軍隊非常混亂,軍隊存在普遍的缺員少人現象,一批將領就萌生出了冒領軍餉,建制非常的不完整,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造成了軍隊上腐敗的現象,傾吞的軍餉少則幾萬兩,多則十幾萬、幾十萬兩。更有甚者剋扣軍餉,中飽私囊,造成了軍隊士兵計程車氣低落,戰鬥力嚴重下降。由於在政治上的影響,軍隊的將領也是派系林立,矛盾也日發尖銳,作戰方針的指定、軍隊的賞罰、將領的人事變動等等各方面都有利益的牽扯,可以說不在戰場上互相捅刀子就已經算是仁義,更何談互相作戰,都是各自為營。就是由於將領之間的猜忌,陣營之間的不同,導致明軍在面對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時數次擁有打敗起義軍的機會卻又白白錯過不禁令人感嘆,繼而軍事將領的能力也遭受到皇帝的質疑,以至於頻繁換帥,對於戰事來說是極為的不利,也最終導致了有才能的武將最終多被誣陷而遇害。當然明朝還有一點比較讓人噓唏的事,宦官可以干預朝廷大事,宦官可以說是皇權的產物,在指揮作戰時,就會非常的囂張跋扈,畢竟是皇帝作為背後的靠山,而一些將軍又剛毅勇猛,有自己的作戰想法以及策略,又要一方面討好宦官集團,這對於軍隊的威嚴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宦官的胡作非為將領們也是敢怒不敢言,這往往也是造成軍隊貽誤戰機,最終造成戰爭的失利,而戰爭的失利最後往往還要怪罪到軍隊將領的頭上,可以說是環環相扣,而戰爭勝利,宦官則就會邀功請賞。明朝崇禎時期,軍隊積貧積弱可以說是更加嚴重,軍隊缺乏紀律,由於糧餉的保障性不強,也出現公然搶奪人民財務的情況,軍紀渙散也可以說是極端敗壞。從這也可以看出士兵的待遇是極其差的,情況非常的糟糕,再加上將領的剋扣糧餉,士兵的日子可想而知是極其艱難的,一系列的影響,士兵的訓練無疑是非常缺乏的,士兵練肚子都沒有辦法填飽,更何談以飽滿的狀態投入到日常訓練中去,顯然是不可能了。“槍桿子裡出政權”明朝統治者沒有深刻的領悟到軍隊的重要性,軍隊關係著國家存亡,事值多事之秋的大明王朝,已經無力讓軍隊行使保家衛國的職能。最後導致了明朝軍隊在對農民起義軍戰鬥中節節敗退,以至於到最後亡國。

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的大明崇禎王朝

千瘡百孔的大明崇禎王朝,終於還是在內憂外患、天災人禍中亡國了。官僚集團的強大是崇禎王朝走向滅亡的最大因素這也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對於後金的崛起滿族的威脅,僅僅是一個外部因素卻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內層原因中經濟因素還是一大推力因素,只能說大明崇禎王朝沒有意識到問題的輕重緩急,一方面操之過急,領導者有確實相應的能力力纜狂瀾,另一方面官僚集團的弊端已經影響到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行了,若不能對其開刀,那也無益於是揚湯止沸。對於國家的走向可以說沒什麼影響。有制衡才有黨爭,沒有黨爭才會造成威脅皇權的利益集團。若亡國之君能理解到其中的道理,想必也不需要以發覆面而羞辱的去見祖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