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頭牙齒“常打架” 警惕或是疾病惹的禍

  目錄:

第一章:為何舌頭會被牙齒咬

第二章:崴腳 為何多是外側踝部

第三章:腿腫是怎麼回事

  編者按:

吃飯舌頭會被牙齒咬到,是不是覺得很悲催?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舌頭會被咬到呢?是因為舌頭太長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小編為你分析一下,一起去看看吧!

  為何舌頭會被牙齒咬

這半年來,吃飯時,我牙齒經常把舌頭給咬了。我也曾去醫院檢查過牙齒,沒有什麼毛病,牙齒也比較整齊。我就是弄不明白牙齒為何總跟舌頭過不去,經常把舌頭咬出血,弄得有時候吃飯都怕怕的。

廣西博白廖小亮回答說,牙齒經常把舌頭給咬著這一問題,可要具體問題,詳細分析。

從口腔學角度看,牙齒和舌頭是天天在一起、彼此互相配合不能分割的好夥伴,但還是有“打架”的時候,據估計95%以上的人都經歷過。其實,偶爾咬一咬還挺“提神”的,但要是經常咬,舌頭可受不了。咬到舌頭一般可理解為吃東西時不小心引起,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但經常咬舌頭肯定不正常,要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從口腔學的角度分析,出現咬舌頭的情況,也有可能是以下幾種情況:裝有義齒,出現了咬合問題,有疼痛病史,偏側咀嚼;牙齒疼痛、口腔裡有潰瘍,有意識避開疼痛區域等。如果確定身體健康,牙齒、口腔也都正常,那麼存在此類問題的人應該改變咀嚼習慣,逐漸建立新的迴圈,讓舌頭去適應口腔,並在吃飯時專心一點,咀嚼頻率慢一點,相信咬舌頭的情況會大大減少。

中醫認為:身體內臟生病,中醫往往透過觀察“舌頭”,看出疾病的苗頭。舌頭是身體健康的視窗,透過觀察舌頭症狀,判斷身體出了哪些病患。舌頭的舌苔厚薄程度、顏色以及舌頭的齒痕等,都能透露出人體健康狀況的問題。

中醫看舌頭,主要是分別觀察舌苔和舌質的變化。觀察舌苔,一是要看苔質的厚、薄、幹、滑、膩、粘,二是觀察苔色的黃、白、黑、灰等不同的變化。因此,咬到舌頭與疾病雖然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從中醫上來講,常常咬到自己的舌頭,也可能是一些病態的原因。一般體虛溼困為多見。這種情況,可採取補脾等措施。

另外,如果牙齒沒問題,那會不會是舌頭過大?有些人的舌頭會比較長,嘴巴一張,舌頭都伸到牙齒外面去了。舌頭天生長的人,應該早就養成自己特有的咀嚼習慣,不會經常咬到舌頭。有的人舌頭突然變得胖大,邊上有牙齒的痕印,這是脾胃虛引起的脾不化溼,說明人體內的溼氣過重。這種人一不小心就會咬到自己的舌頭。南方人容易上火,舌苔黃膩,建議可以吃些薏米、蓮子健脾去溼。

此外,反覆咬到,會增加舌癌風險。偶爾咬一次舌頭並不要緊,但如果反覆咬到同一個地方,那麼產生的口腔潰瘍就難以痊癒。特別是出現半個月以上無法痊癒的情況,應該及時就診。除口腔和舌頭的原因之外,還可能有神經方面的原因。有種說法認為,如果壓力過大,或是身體疲勞、休息不足,神經系統就可能無法正常控制肌肉進行咀嚼活動,在吃飯的時候,就容易咬到舌頭。

如果是老年人愛咬舌頭,就更要提高警惕了。有種疾病叫做腔隙性腦梗死,它的前期症狀中就有愛咬舌頭、精細動作差等輕微症狀,很容易被忽視。這種病會讓大腦區域性的微血管發生梗死,腦組織缺血、壞死,從而使舌頭失去靈活運動的能力。腔隙性腦梗死是一種發病率高又較特殊的腦梗死,經常發生在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老年人身上。如果發現老人最近常咬舌頭,或伴有頭暈、頭痛、步態不穩、言語不清等,就要趕緊就醫。

如果咬傷了舌頭,首先要注意消毒和清潔,然後在傷口上塗碘甘油;或用西瓜霜噴劑噴個四五天即可癒合。不要吃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吃飯時要注意避免食物刺激傷口,吃完之後要立刻漱口。

  崴腳 為何多是外側踝部

崴腳,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情,醫學上稱“踝關節扭傷”。踝關節是由脛骨、腓骨下端和距骨構成,脛骨下端向內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內踝,腓骨下端向外突出的部分稱為外踝,踝關節的四周有許多韌帶附著固定。

崴腳,可以發生在各個年齡段,中學生、籃球排球愛好者較多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上下樓梯,步行逛街,公園漫步,體育活動等,稍不留意時踏空了梯級,碰撞了磚石樹墩,高處墜落或跑跳落地不穩時,重力失衡,導致足部突然內翻或外翻、旋轉,扭傷踝關節。

  扭傷多為外踝

但凡踝關節扭傷時,大部分出現於外側踝部,而內踝側較少見。這是由於外踝較長,內踝較短;同時,內踝有一組呈扇形的三角韌帶,自內踝伸展到足骨上,緊緊地拉住了踝關節內側。外踝是三個獨立的韌帶,不如內側的韌帶堅固;此外,小腿內側支配足部的肌肉群較強大有力,可以穩定住踝關節內側,不使其外翻移位。而小腿外側支配足部的腓骨長肌、腓骨短肌相對薄弱。

因此,一但遇到扭傷時,它不能緊緊地控制踝部外側穩定不動,而是被迫拉伸使踝關節過度內翻(腳底朝向內側),造成踝的外側韌帶損傷或骨折,這就是踝關節扭傷多見於外側的原因。

  判斷傷勢輕重

踝部扭傷,輕者韌帶拉松,重者部分撕裂或完全斷裂,更甚者伴有踝關節半脫位或撕脫性骨折。

1。韌帶損傷。崴腳最為多見的是輕度外側韌帶部分撕裂。如果只是外踝部疼痛,腫脹,自己活動足踝時不是劇烈疼痛,還可以勉強持重站立行走。疼的部位不是在骨頭上,而是在筋肉上。大多數是韌帶扭傷,可以自行處理。

外惻韌帶完全斷裂較少見。此時,腳外側更加疼痛腫脹,使足內翻時,疼痛加劇,不能站立行走。判斷韌帶完全斷裂時,需要到醫院做X光照相或踝部CT檢查,青骨科醫生診治。

2。第五蹠骨基膝部骨折。崴腳嚴重時,最常見的是導致第五蹠骨基底部骨折。因為,它是腓骨短肌肌腱終端附著點,崴腳是腓骨短肌突然牽拉而引起撕脫骨忻。扭傷時感覺腳裡面發出聲音,腳外側迅速出現疼痛、腫帳、皮下瘀斑和血腫,畸形,壓痛點在腳外面中間高突的骨頭上,自己活動時疼痛加劇,不能負重行走,需要去醫院診治。

3。腓骨下端撕脫性骨折。崴腳嚴重時,還可能造成腓骨下端撕脫性骨折(即帶有小片骨質連同韌帶撕脫下來),甚至是內、外踝的雙踝骨折。損傷嚴重,疼痛腫脹會更加嚴重,關節出現畸形,不能負重站立和挪步,應馬上去醫院診治。

  正確處理方法

分辨傷勢的輕重非常重要,事關處理方法和預後。輕傷可以自己處置,傷勢嚴重就必須到醫院請骨科醫生診斷和治療。崴腳時早期治療不當,會造成韌帶鬆弛,導致踝關節不穩,容易引起反覆扭傷,嚴重影響行走功能。

1。冷敷與熱敷。冷敷和熱敷都是常用的治療方法,但作用截然不同。輕度扭傷,或扭傷嚴重限於條件一時不能去醫院,要立即做冷敷。將整個受傷的腳和踝部浸入冷水中(水裡可放些冰塊),每次30分鐘(首次1小時),4小時一次;或區域性噴射冷凍劑,或將冰塊放入塑膠袋內,用溼毛巾包裹外敷,3分鐘更換一次,持續30分鐘。冷敷可使血管收縮,降低組織溫度,減輕區域性出血,起到止血,消腫和鎮痛的作用。

2天后則需要熱敷,或照射紅外線線,超短波等熱療方法。以促使區域性血液迴圈加快,組織間隙的滲出液儘快吸收,從而減輕疼痛。

切忌扭傷後,馬上按摩、熱敷和使用活血化瘀的約物,或立即行止活動,這樣都會加重區域性損傷及出血。

2。固定制動。扭傷後製動處理很重要,受傷的腳不能過早活動和踩地負重,以免影響骨折癒合和關節功能的康復。

輕度踝關節扭傷。可用張力繃帶包紮足部或踝關節,適當休息,患側下肢抬高,走路時儘量足跟著地,一般l至2周就可痊癒。

嚴重損傷或骨折。最常見的是第無蹠骨基底部骨折或腓骨下端撕脫性骨折。由於屬於撕脫骨折,一般不會發生明顯的移位,加之此處血運較豐富,骨折容易癒合。但是骨折發生後,一般需要外固定4至6周,讓骨折保持在穩定製動狀態,有利於癒合。石膏固定要從踝關節到小腿中部,足底加上橡皮墊。

嚴重的韌帶損傷恢復的時間與骨折相同,如果處理不當會導致患側踝關節習慣性扭傷,因此,正確的處理方法也需石膏固定4至6周,像骨折一樣和護理。

  傷後護理和鍛鍊

骨折癒合是一個複雜而連續的過程,通常分為三個階段。血腫炎症機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骨板塑形期,全部過程約需8至l2周。

扭傷後科學護理和適當鍛鍊,可以促進骨折癒合,功能康復,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和骨質疏鬆。

1 。合理飲食。有些人骨折後,大量喝骨頭湯用來補鈣。檢測證明:骨頭湯裡的鈣含量微乎其徽,更缺少具有促進鈣吸收的維生素D。一碗豬骨湯中所含鈣量僅有1。9毫克,與我們每日所需1000毫克鈣量相去甚遠,如果僅靠靠喝湯來滿足補鈣的話,至少每天要喝400碗骨頭湯。骨頭湯裡含量較高的是脂肪,喝多了會引起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

正確的做法是:以清淡為主。除正常飲食外,可以適量吃一些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的食物,例如牛奶、蝦皮,瘦肉、雞蛋、魚、豆製品,蔬菜和水果等,來預防骨質疏忪。

2。藥物治療。據專家介紹,目前還沒有能夠促進骨折癒合的藥物。酌情服1~2周活血化瘀的中成藥;可以長期服用鈣爾奇D,每日一粒。骨質疏鬆嚴重時,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幅善美(阿倫磷酸納)。

3。適當鍛鍊。平躺時,抬高患肢高於心臟,以便血液迴流,減輕足部腫脹;坐著時,把患腳平放在另一個椅子上,行走時,不要用患肢踩地負重,要持雙柺或坐輪椅。

如果你平時喜愛運動,骨折後一定很苦惱。此時,您可以隨意活動上身,例如仰臥起坐,提舉啞鈴、提臀收腹,還可以平躺,雙手緊握床邊,兩腿在牽中蹬腳踏車的動作,屈伸腳趾等等,這些都是有益的功能鍛鍊的方法。

4。傷後訓練。拆除石膏後,就開始逐漸進行功能鍛鍊。

踝關節活動度訓練。這項訓練是使關節牽拉到極限並堅持15秒鐘,復原,重複10次,每大做4至6次。踝關節背伸牽拉:向後牽拉患腳到極限,踝關節蹠屈牽拉:向前牽拉患腳到極限,躁關節內翻牽拉:向內牽拉腳到極限;踝關節外翻牽拉:向外牽拉腳到極限。

躁天節等長力量訓練。踝關節外翻等長力量訓練:患足外側抵住桌腿或門板,向外側用力使肌肉收縮並堅持15秒鐘,復原,放忪10秒鐘,重複5~10次;踝關節內翻等長力量訓練:患足內側抵住桌腿,牆面或門板,向內側用力使肌肉收縮並堅持I5秒鐘,復原,放鬆10秒鐘,重複5~10次。

目前市場上有,不少足踝部的護具和支具,如足踝步行器,是一種可調式的行走靴,有利於踝部軟組織損傷、骨折後康復。

  預防崴腳措施

據報道,每天有數萬人扭傷踝關節。造成躁關節損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不重視預防措施。因此,培養和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提高踝關節的肌肉力量,以及踝關節的穩定性和協調性,是減少關節損傷的關鍵。

1。宜穿包幫鞋。踝關節損傷後,為避免習慣性扭傷,宜穿包幫鞋,並將鞋外側加高1釐米左右,必要時穿戴踝部護具,使足保持外翻位,防止反覆扭傷。

2。運動前熱身。中學生不宜穿高跟鞋,不要追跑打鬧,活動前要做好充分的熱身準備,以預防踝關節扭傷。

3。走路思想集中。在出差或旅遊,尤其是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或下山下臺階時一定要思想集中,儘量不要思考問題,接按手機。

4。穿對鞋、養好腳。腳被稱為人的第二心臟,它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穿鞋最重要的是感到舒適,其次才是美觀。一般講,50歲以後足底肌肉和韌帶會發生退行性變化,足弓彈性減弱或消失,負重能力也下降,與年輕時相比更容易崴腳或損傷更嚴重。所以,應該穿後跟有一定高度的鞋,以1。5至2釐米為宜。

這樣既有利於限制過度的定向轉動,增強活動時的穩定性,又可維護足弓的形成和抗震盪能力。保護雙腳,快樂工作,享受生活。

  腿腫是怎麼回事

王先生平時身體健康,工作繁忙。在一次長時間出差坐車後,他突然出現小腿腫脹,走路困難,並且很快發展為整條腿都腫了。他馬上到醫院檢查,醫生說他患的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症,必須立即住院進行溶栓治療,否則就可能致殘,而且會危及生命。王先生經過住院治療,肢體得以恢復。痊癒後,王先生感慨地說:“我經常看點醫學書籍,也懂點醫學知識,以前只聽說過腦血栓、心臟冠狀動脈血栓,現在才知道腿上的血管也能發生血栓,如果治療不及時還會危及生命。”

王先生患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血管外科的常見病之一,近年發病率逐年升高。患者表現為莫名其妙地出現一側或兩側下肢腫脹、增粗、疼痛等。肢體之所以會腫脹,是因為下肢深靜脈為下肢靜脈血迴流的唯一主幹通路,一旦出現血栓,迴流受阻,就會引起嚴重的下肢腫脹及其他症狀,有的人甚至會出現壞疽,並有發生致死性肺栓塞的可能。

在血栓形成的早期,下肢會出現腫脹、增粗、疼痛、面板溫度升高、面板顏色發紅等症狀。一旦血栓遊離脫落,會沿著下腔靜脈迴流到心臟,繼之流向肺部,造成肺動脈栓塞而發生猝死。因此,下肢深靜脈血栓是一個“沉默的殺手”。

一旦出現下肢腫脹,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同時應減少活動,防止因過多的活動造成血栓脫落。要特別強調的是,不可對腫脹的肢體進行按摩,因為按摩更容易擠壓患肢,使血栓脫落而出現致命性的肺栓塞。

  結語:

你吃飯會咬到舌頭嗎?可千萬不要認為咬到舌頭是因為舌頭太長了,是正常的事情,這很有可能也是一種疾病呢哦,大家可要小心了!(文章原載於《大眾健康》,刊號:2012。03,作者:呂斌/王建軍/王明,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絡,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