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犯規?短道速滑的“追尾”你看懂了嗎?

原標題: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你不知道的冬奧事:短道速滑的“追尾”你看懂了嗎?

新華社北京1月24日電(記者王君寶、王鏡宇)在短道速滑比賽中,常常出現運動員相互碰撞、人仰馬翻的情況。那麼,發生碰撞的時候,誰有理?誰犯規?你瞭解嗎?

是誰犯規?短道速滑的“追尾”你看懂了嗎?

2021年11月28日,2021-2022賽季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界盃荷蘭站比賽在荷蘭多德雷赫特落下帷幕。中國隊選手範可新(右三)、孫龍(右二)在2000米混合接力A組決賽中。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 攝

我們知道,短道速滑跟速度滑冰不一樣,在滑行的過程中可以搶道。因為一場比賽有4至7名運動員一起出發,比賽過程中互相超越、你爭我奪的場面屢見不鮮。運動員在拼搶、卡位時爭奪激烈,常常會出現碰撞、摔倒的情況,甚至因此出現判罰爭議。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超越是合理的?什麼樣的動作會被判犯規?

根據國際滑聯的相關規則,有幾種情況會被判罰犯規,一是脫軌,二是阻擋,三是協助犯規,四是蹬踢冰刀。其中,阻擋是出現頻率最高的犯規。規則規定,運動員的以下行為會被判為阻擋犯規:阻擋、攔截、變線或用身體的任何部位推另一名滑行者;橫向穿過另一名滑行者的路線,從而引起碰撞和干擾。

身體接觸和碰撞經常是在有人試圖超越時發生的。國際滑聯的滑行規則規定:除非兩人並排,否則發生碰撞時責任在後方的選手和隊伍——前提是在前面滑行的選手沒有不恰當的動作。這個規則看似簡單,裁判員實際判罰的操作過程卻很複雜。觀看錄影回放時,裁判員要從碰撞發生的區域、疑似犯規運動員的動作、滑行過程中突然改變路線的方向和是否發生身體接觸等幾個方面綜合考量,來判定運動員是否犯規。值得一提的是,短道速滑專案的規則一直在變動和發展之中,自2018年平昌冬奧會以來又有很大變化,運動員都還在重新適應和理解中。對於觀眾而言,更是難以作出準確的判斷。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規則執行和解讀這件事我們還是交給裁判員吧。

在短道速滑比賽中,對被犯規的運動員是有救濟機制的。比賽中運動員一旦被撞,而且撞人的選手被判犯規、且被撞選手在衝撞發生的時候處於第一或第二位,則被撞選手可以被判進下一輪。

是誰犯規?短道速滑的“追尾”你看懂了嗎?

2021年10月23日,選手在2021/2022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界盃(北京站)男子1500米決賽中發生碰撞。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但是,如果碰撞發生在決賽中,那被撞的運動員就只能自認倒黴了,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鹽湖城冬奧會上澳大利亞選手布拉德布瑞意外奪冠的那次比賽。當時在男子1000米決賽中,4名領先的選手在最後一個轉彎處全部摔倒,滑在最後一名的布拉德布瑞幸運得金。那也是澳大利亞獲得的冬奧會歷史首金。

既然碰撞這麼多,如果摔倒時冰刀劃傷人怎麼辦?別擔心,比賽中運動員所穿著的服裝都具備防切割能力。即便如此,過去我們也在一些比賽中看到運動員受傷流血的畫面,可見短道速滑專案的競爭激烈程度。

我們常把中國短道速滑隊稱為王牌軍,他們牛到什麼程度呢?中國代表團在以往歷屆冬奧會上獲得了13枚金牌,有10枚來自短道速滑專案。無論是楊揚在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上為中國拿下冬奧首金,還是王濛在溫哥華冬奧會上勇奪三金,一幕幕來自短道速滑賽場上的精彩瞬間,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上屆冬奧會,武大靖在短道速滑男子500米比賽中一騎絕塵,奪得中國男子短道速滑的冬奧首金,也是中國代表團在平昌冬奧會上的唯一一枚金牌。

是誰犯規?短道速滑的“追尾”你看懂了嗎?

2018年2月22日,在江陵冰上運動場舉行的2018年平昌冬奧會短道速滑男子500米決賽中,武大靖慶祝勝利。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當時,武大靖的成績打破了世界紀錄。但是,在短道速滑的賽場上,打破紀錄往往不像速度滑冰專案那樣引人關注,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短道速滑專案是在人與人的對抗中完成,是人跟人比,運動員在比賽中的某些時段可能出於比賽策略的考慮壓低速度。而速度滑冰專案是人跟時間賽跑,創造的紀錄含金量更足。

此外,和田徑比賽運動員通常用胸部撞線不同,短道速滑衝線的標誌性動作是拼命伸腳。這是因為,短道速滑比賽的規則是冰刀前端到線就算撞線。在1998年長野冬奧會上,中國選手李佳軍以“一刀之差”屈居亞軍,就是因為腳下慢了那麼一丟丟。

今年北京冬奧會的短道速滑比賽跟往屆有何不同?最大的區別是這次增加了男女混合2000米接力的比賽,可以在冬奧會賽場上看到男女隊員同場競技。這個小項也是本屆冬奧會中國短道速滑隊最具衝金實力的專案之一。2月5日,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首都體育館,看中國隊能否拿下短道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