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作者:尤娜Yuna

非常季節,記得要保持平常心~~

Hello大家好我是尤娜,硬體數碼愛好者一隻。按原計劃其實是要給i7-2600K那篇文寫後續的,但一樣關鍵道具因為一些不可抗因素遲遲到不了我手邊,就只能暫時擱置了……今天的懷舊系列,讓我們轉投紅色陣營,重溫當年的

初代APU——AMD A8-3870K

A8-3870K誕生於2011年,與i7-2600K同歲,就連命名方式也十(peng)分(ci)相(xian)似(yi)——然而二者命運卻截然不同。由i7-2600K引領的LGA1155平臺,至今仍活躍在大部分人手中;而由A8-3870K引領的

FM1平臺

卻連“垃圾佬”群體都很早就看不上了,和同期推土機系列一起淪為“i3默秒全”的笑柄。

當年的它到底為什麼而生?普通人入手以後是什麼樣的體驗?現在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歷史

2006年收購ATI之後,AMD成為當時全球唯一同時具備高效能CPU/GPU研發能力的廠商——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近2年,Intel方憑藉Arc獨顯成為了第二家。在此之後AMD就一直有個計劃:推出將CPU與GPU融合的產品,讓二者相互補足,實現

異構計算加速

以發揮最大效能。這從當年AMD的宣傳口號“融聚未來”便能看出。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但和後來的Xilinx不同,當年AMD是用現金收購的ATI,這導致公司遭遇了非常嚴重的現金流問題,事實上後來AMD在CPU領域受到的挫折也甩不開它的影響。輾轉來到2011年6月,AMD終於推出第一代

加速處理器

(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簡稱

APU

),代號為

Llano

(emmmm跟第二年成立的深圳綠巨能撞車了)。

Llano的架構代號Husky,基於羿龍2系列使用的K10改進而來。桌面端首發A8-3800/3850、A6-3600/3650共4款型號;後來9月份又推出了A4-3300/3400。A系列產品線各自區別與定位——

A8系列

:對應上代羿龍X4系列,桌面主流定位,4核4執行緒,搭載擁有400個流處理器的HD 6550D核顯;

A6系列

:仍對應上代羿龍X4系列,桌面主流定位,4核4執行緒,搭載擁有320個流處理器的HD 6530D核顯;

A4系列

:對應上代羿龍X2系列,桌面入門定位,2核2執行緒,搭載擁有160個流處理器的HD 6410D核顯。

至於對應上代羿龍X6系列(桌面高階定位)的,自然就是再後來10月份釋出的推土機家族了。

上述內容放到如今也算是破除了許多謠言——

APU的A是“加速”的意思,並不是“AMD的某些CPU就叫APU”

APU並非AMD“推土機失敗後,為了蠶食入門市場,推出以田忌賽馬”的產物,它的誕生比推土機更早;

APU的A4/6/8命名分級,指的是搭載核顯,並不是要碰瓷那邊Intel的i3/5/7。實際上下一代APU又推出了A10系列,確實也是搭載的比A8系列更高一級的核顯;下下一代倒是出現了某款A10和A8核顯一樣的情況,也算是“開擺”讓上述碰瓷謠言實錘了。

CPU-Z

今天本文的主角A8-3870K是FM1平臺的旗艦,推出時間較晚來到了2011年12月;它遮蔽核顯的版本X4-651K反而出來得更早一些。其針腳個數為905,與前作AM3/同期AM3+(均為938)以及後作FM2(904)均不相容——一代主機板只相容一代CPU,這不光AMD,Intel歷史上也不多見。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我挑選了

華碩F1A75-V PRO

主機板作為它的座駕,這個主機板一大特色是擁有DP介面——FM1系列APU和同期2~3代酷睿一樣,核顯走HDMI介面最多隻能輸出1080P 60Hz;而想要帶動2K顯示器必須透過DP介面。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它還擁有圖形介面BIOS,比它更晚出的更高階的推土機系列,反而不少還是藍底白字的復古扁平化BIOS。BIOS支援CPU/核顯的自動超頻,幅度會因搭配CPU而異。

A8-3870K的CPU默頻是3。0GHz,選截圖上“OC調節”可一鍵超頻至3。3GHz;核顯默頻是600MHz,選截圖上“GPU Boost”的Turbo/Extreme Mode,可分別一鍵超頻至800/900MHz。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不知為何,CPU在BIOS和Windows裡都被識別為A8-3870沒有K,實際上它確實是不鎖倍頻的。截圖可見它的指令集與羿龍2系列一樣,

沒有後來推土機支援的SSE4.1/4.2、AVX、AES等

;最那啥的是把三級快取完全去除了——現在的5600G/5700G砍半已經讓不少人不滿,誰料當年的AMD下刀更狠。

工藝倒是更新到了格芯32nm,和推土機相同,因此功耗表現肯定還是要優於普遍45nm的羿龍2們的。

(我這個截圖是主機板自動超頻以後的結果,默頻應該是3。0GHz)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CPU搭載的核顯倒是有一個很正式的名字

HD 6550D

,現在AMD終於想起給6600H/6800H也給取上了。注意它並沒有沿用AMD經典的GCN架構,而是比GCN更加古老的TeraScale 2架構,對應桌面端HD 5000/6000系列獨顯的。前面已經介紹過它擁有400個流處理器,這個規模與桌面端HD 5570/5670獨顯一樣。

(代號竟然是“相撲”……GPU-Z給錯識別成了320個流處理器)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AMD早已於2016年便停止了針對TeraScale 2架構顯示卡的更新支援。因此這個驅動介面跟上次你們看到的Intel核顯一樣,非常具備年代感……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對比一下今天的Radeon Settings——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測試平臺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我給A8-3870K找來的對手是Intel於第二年(2012年)釋出的三代

酷睿i3-3225

,其基於Sandy Bridge改進而來的Ivy Bridge架構,Intel 22nm工藝,2核4執行緒主頻3。3GHz無加速。最後一位“5”代表它擁有與眾不同的核顯——

HD 4000

,比i3-3220/3230們的HD 2500要高出一檔(實際不止一檔)。主機板就是上篇i7-2600K的文裡出現過的ROG M5G(Z77晶片組)了,它可以透過記憶體超頻提升酷睿核顯效能,而H/B系列主機板不行。

記憶體也還是上篇文裡的

三星金條

。只要了2根,因為我覺得對這個級別的CPU而言,8G雙通道已經夠了。

搭配的獨顯,

銘瑄GTX 650 Ti Boost

曾經專門為它寫過文,

藍寶石RX 590

在上篇i7-2600K的文裡大家也已經見識過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翻看。另外還有一張著名的亮機卡

影馳GT 710冰鱗 1G版

,它採用無風扇的純被動散熱設計,外觀像一條漂亮的魚。

(它還有好多個配色,GT 610也有類似外觀的。實際上GT 610的2G(業界訛傳為1T)“瘋牛病”版本是最值得收藏的,但它沒有HDMI介面……因此我還是入了GT 710,它的效能也更適合與HD 6550D還有HD 4000對比)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主盤因為我不想重複裝系統,故A8-3870K使用了另一塊240GB的金泰克盤。這盤的效能相比i3-3225使用的SM841是要差不少,因此所有應用我都給裝在了副盤裡,以儘量控制變數。

散熱器屬於沒辦法,雅浚G3這種較新的散熱器已經不支援AM3/3+還有FM系列平臺(也包括Intel的775平臺)了,只能採用伴隨了我好多年的舊版“反人類”400。它的散熱效能比雅浚G3是要差不少的,更接近B3。

然而散熱器還不是A8-3870K最要命的問題——

目前主流的監控軟體,甚至包括AMD自家的OverDrive

(現在銳龍系列普遍採用的Ryzen Master的前身),

都沒法準確讀出它的溫度

!推土機和速龍/羿龍系列也是如此。

我手裡這顆A8-3870K可以在1。488V電壓下超頻到全核3。5GHz並穩定透過AIDA64 FPU測試——此時在玄冰400鎮壓下,兩個感測器顯示的溫度分別為67/56。而待機時呢?67那個在7~20之間跳,而我光房間室溫都有24了;56那個穩定在33附近倒還馬虎,但按我的經驗,玄冰400並不足以把100W+的它壓得如此涼快。

這也是為何我一般都不推薦入手AMD銳龍之前的垃圾。效能弱是其次,最關鍵你都不知道它有多熱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另外可以看出,儘管與羿龍2同架構,

FM1 APU們的超頻能力卻相當弱

。羿龍2的CPU如X4-955,其超頻電壓拐點普遍在3。6GHz,體質好的上4。0GHz一般都沒問題;我這A8-3870K再往上到3。6GHz,就連跑分都會報錯了。

(因為我是用Overdrive超的也就是“軟超”,所以Cinebench R15顯示的還是主機板自動超的3。3GHz)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參賽選手最終被我劃分成4組——

A8-3870K默頻3.0GHz,核顯為默頻600MHz,搭配1600MHz記憶體,時序9-9-9-24(後文簡稱“自動組”);

A8-3870K超頻至3.5GHz,核顯超頻至900MHz,搭配1866MHz記憶體,時序9-9-9-24(後文簡稱“雙超組”);

i3-3225,GT 710獨顯,搭配2133MHz記憶體,時序10-11-11-30(後文簡稱“i3獨顯組”);

i3-3225,核顯超頻至1350MHz,搭配2133MHz記憶體,時序10-11-11-30(後文簡稱“i3核顯組”)。

FM1平臺最大支援1866MHz記憶體

,實際可以透過超外頻再提升至2000MHz左右,但這裡我選擇了維持原狀。

自動組之所以仍維持1600MHz,是因為1600MHz的DDR3在當年屬於絕對主流(1333普遍都能超1600,但1600也不一定能超1866)。核顯效能與記憶體頻率息息相關,我這樣做更能還原當年普通使用者的體驗。

i3核顯組之所以選擇核顯超頻+拉高記憶體頻率,是因為HD 4000效能還是太低,這樣做可以儘量拉近它與HD 6550D默頻還有GT 710的表現。有意思的是這兩根三星金條搭配i7-2600K默電是可以穩跑2133MHz CL9的,搭配i3-3225就連加壓都不行,必須CL10,看來記憶體控制器體質也有差距。

這裡還是再強調下:記憶體時序、延遲包括後面DDR4/5時代的分頻,並不影響核顯效能。核顯效能只吃頻寬

跑分

慣例總結放前面,詳述放後面,太長不看的同學可以只看總結然後快進。

有些分數的絕對值過高,為了讓圖表更好看一些,我做了除以10處理。獨顯基本不會影響到純CPU部分的分數,因此i3核顯組我就只放了圖形分數。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先額外來一波喜聞樂見的

娛樂大師經典版

。自動組的圖忘記截了,CPU分數是4W出頭,核顯在1。1W上下。GT 710獨顯是9300左右,HD 4000核顯在被我超了一通後約7000,這個娛樂程度如何就請看後面了。

雙超組CPU可以跑到4。6W以上,比後來的奔騰G5400(基本就是6代i3-6100)都還高了,果然娛樂。核顯可以有接近1。6W分,這個成績跟後來的UHD 630/Vega 3兩枚核顯比較接近。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篇幅所限,以下若無特殊說明,只放雙超組的截圖

CPU-Z跑分因為要用到完整版SSE4。1指令集,只有精簡版SSE4A的A8-3870K是明顯吃虧的,它的前輩羿龍2也是。即便超頻到3。5GHz,單核也才175,還不如上一代Intel最弱的賽揚G530;多核不到700,也就比下一代奔騰G3220強了那麼一點點。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Cinebench R15

的分數就比較正常了,超頻後單核能跑到接近90分,多核347分相當於半個i7-2600K;即便默頻時多核也比較接近i3-3225,單核悲劇,畢竟K10架構已經是2007年的了。

我們來簡單粗暴算下每GHz的分數,權當“IPC”——

A8-3870K為89/3。525。4;

i3-3225為120/3。336。3;

打樁機的FX-8320E為107/4。523。8;

初代酷睿的X3440為118/4。029。5;

酷睿2的E5450為95/3。626。4。

這麼看來羿龍2的同頻效能在誕生年份其實還不錯,即便FM1上三緩已經被砍掉了,相比酷睿2差距也不遠。反而是打樁機還沒它強(推土機更是比打樁機還要低8~10%),開倒車實錘。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Cinebench R23就別難為它了吧,AVX指令集都沒有的玩意……來跑跑同年代的

3DMark 11

表現還行,但即便雙超組物理分數還是沒打過i3-3225。圖形分數自動組略低於GT 710,雙超組就明顯要更高;HD 4000在這一塊表現比較悲劇,即便雙超也只有兩位對手的約70%。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新3DMark也來一下,跑壓力最低的

Fire Strike

。這次自動組與GT 710差不多,雙超組明顯領先;HD 4000的表現回勇了,竟然比GT 710與自動組都要強,這麼看來Intel核顯倒是有些“戰未來”?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Time Spy跑不了,HD 6550D和HD 4000都不支援DX12。GT 710倒是支援。

最終幻想15也跑不了,它要求CPU必須完整支援SSE4。1才能開啟。i3-3225是可以跑的,推土機/初代酷睿也可以跑,可見羿龍2是真的屬於過時架構了。(其實酷睿2 45nm的版本也可以跑,但跑不了後文的起源、2077們)

辦公

看完前面的跑分,相信無論A飯還是A黑同學都要震怒了。堂堂旗艦的A8還超了頻,結果大多分數仍打不過對面的i3——

這放今天大概相當於Intel把13代酷睿從i3到i9全鋪滿貨了,結果AMD只能拿出來一套上限是R5-5600G的系列產品來與之競爭

。那它還靠什麼立足市場,就憑一個強一截的核顯嗎?

別急,現在讓我們請出PCMark 8,沒錯就是筆記本評測文裡常客——PCMark 10的上一代。由於已經屬於過時套件,現在它在UL官網是免費下載+啟用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訪問——

https://benchmarks。ul。com/legacy-benchmarks

PCMark 8啟用後的完整版包括了

家用

(Home)、

辦公

(Work)、

創意

(Creative)三個主要場景;每個場景又擁有

常規

(conventional)和

加速

(accelerated)兩個執行選項,後者可透過呼叫GPU裡的OpenCL模組,為每個場景裡面的任務加速以提升效能。多提一嘴,這三個場景各自在筆記本上還可以進行續航測試,而且測出來的成績相比今天PCMark 10還有Mobile Mark們,是要更貼近實際使用情況的。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家用場景,A8-3870K自動組與雙超組均不敵i3-3225,不過差距也不算大,均不到10%。我另外用

GT 710獨顯搭配默頻的A8-3870K

也跑了一遍,結果是2167,反而不如A8-3870K+核顯。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勾選OpenCL加速後,A8-3870K實現了反超,即便自動組也戰勝了i3-3225!也不知道那年代有沒有“AMD YES”的口號……另外A8-3870K自己搭配GT 710的表現是2165,與加速前在誤差範圍內相當,遠不如核顯。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辦公場景,默頻的A8-3870K落後i3-3225 16%,加速後提升也不算大。搭配GT 710後成績為2306,依舊不如核顯。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勾選加速後的場景很是滑稽:A8-3870K有小幅提升,仍未戰勝無加速狀態的i3-3225,反而是i3-3225自己在勾選加速後大滑坡跌到2369,這是加速還是減速啊……(Intel:哼,你家Vega核顯後來剪影片不也一樣)

GT 710在這個場景裡表現最好,即便和A8-3870K搭檔也來到3142,明顯勝過核顯。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創意場景,這個場景是A8-3870K被i3-3225甩開最遠的了,默頻時候差距來到26%,超頻後也有12%。默頻+GT 710獨顯的表現是1973,相比核顯有一定提升但不大。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勾選加速後再次華麗翻身,默頻即戰勝了i3-3225。搭配GT 710時候為2150,遠不如核顯。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PCMark 8還支援與Office/Adobe套件裡常用內容的聯動測試,我的老硬盤裡恰好裝有Office 2016,因此再順手測了一下Word/Excel/PPT三件套。

這個場景A8-3870K沒有打過i3-3225,默頻時差距17%,超頻後下降到10%。默頻搭配GT 710的表現繼續下降到2223,反而是i3-3225還可以略微提升到2811,此時二者的差距已經比較接近理論跑分的了。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到此我們能夠得出結論:

APU裡面那個“A”確實還是有意義的,這也是那幾年AMD苟延殘喘的資本之一:透過異構計算領域的積累,儘量在硬體層面去融合CPU和GPU

。在HD 6550D核顯的幫助下,A8-3870K可在支援OpenCL加速的場景(而不單單是遊戲)裡實現效能提升,HD 4000和GT 710相對就比較捉急。

最後我也跑了一遍現在通行的

PCMark 10

。話說Win11都出來一年多了,UL你家啥時候更新11呀?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這次A8-3870K就沒那麼好運了,基本是完敗給了i3-3225。但聰明的同學應該不難猜出原因:PCMark 10發售於2017年;而HD 4000和HD 6550D的驅動,恰好都停更於2016年!

失去更新支援後,較量基本就只能依靠純CPU效能大力出奇跡,於是i3完勝A8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不過此時更尷尬的是GT 710——前面PCMark 8裡面,它整體對A8-3870K已經是“拔掉獨顯以提升效能”了,考慮到理論跑分也不如吃飽了的HD 6550D核顯,這個還可以理解;問題是面對理論跑分也不如的HD 4000核顯,它也全面落敗,也成了“拔掉獨顯以提升效能”。

GT 710是發售於2014年的獨顯,驅動更是一直來到2021年才基本停更,分別比兩位核顯對手晚了2/5年——

充分可見,入門級獨顯是在變得愈加尷尬的,同樣不單單是遊戲

。實際上在今天,字尾10的獨顯已經非常鮮見(真有人會買GT 1010?),當然這個不能完全說是AMD的功勞,Intel也有份。

核顯遊戲

鑑於這倆核顯還有GT 710的效能都過於“感人”,只能在1280*720,也就是所謂720P解析度下進行遊戲測試,畢竟“HD”也就是720P的意思嘛。測完以後給我的感覺是眼睛都要瞎了——我用的是2560*1440也就是眼下最流行的2K顯示器,降到720P不是傳說中的“點對點”麼!但實際給我的觀感是遠遠遠遠遠不如降到1080P。

不過話說回來,A8-3870K誕生的年代,720P還確實屬於主流解析度。畢竟一直來到2014甚至2015年,許多家用筆記本,依然搭載著1366*768(這裡請自動腦補45%NTSC色域+TN面板)的螢幕。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有些遊戲截圖顯示的其實是0。1%最低幀數,1%是我手動記錄的。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一代顯示卡殺手

孤島危機

發售於2007年,距今已經有15年曆史了——儘管剛誕生時主流解析度甚至是1024*768,仍然需要三張8800Ultra顯示卡組SLI(在當年約能買下北京2。5房),才能滿足最高畫質+4AA下60幀流暢玩的需求。其實如果你想開中低的畫質玩,倒也不需要那麼好的顯示卡,只是畫質下降就比較慘了。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720P+中畫質下,A8-3870K表現不錯,自動組便以較大幅度戰勝了GT 710和HD 4000。超頻組更進一步提升到平均幀數53最低38,再適當降低一些細節畫質,基本就可以流暢遊玩了。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GTA4

發售於奧運年2008,其實它在系列歷史上地位是一點不輸後輩GTA5的,但尤其在中國人氣寥寥。R星幾乎沒怎麼最佳化就把它搬上了PC,而且由於是Vista年代的遊戲,今天的Win10玩起來還有不少相容性問題。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四位選手表現均不盡人意,HD 4000墊底,連平均幀數都是不可玩的25。A8-3870K自動組的表現也很捉急,雙超組的表現好了不少,戰勝了GT 710,但想達到“暢玩”的程度還是勉強了些。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街霸4

發售於2009年,這款遊戲堪稱那個年代最親民之一了,很低配置的電腦也可以流暢執行。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高畫質+0AA的設定下,即便最弱的HD 4000也能基本保持全程60+幀數(最低幀58出現在嘉米對CV發大招的時候,其實完全不影響)。A8-3870K表現更是突出,雙超組的最低幀都超過對手們的平均幀了。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2010年的

黑手黨2

是個人十分喜歡的一個冷門遊戲,畫質在那個年代稱得上是一流,槍戰/駕駛的手感明顯勝過GTA4,與GTA5相比就見仁見智了。配置要求不算很高,手裡有低配電腦又想玩“槍車球”的不妨一試。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不過對今天的4位選手而言,想要帶動它還是挺吃力的,A8-3870K也只有雙超時能維持全程30幀以上玩。

(我明明安裝的是Win10,它怎麼給識別成Win7了……前面街霸也是識別正常的啊)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2011年也就是和A8-3870K同年誕生的

塵埃3

同樣力薦,就看風景而言個人認為它完全不輸地平線系列,在許多作NFS之上。飆車手感倒是見仁見智,許多駕駛類遊戲都有自己的操作風格,切換時一般都需要適應。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這個遊戲屬於A優遊戲了,A8-3870K自動組即有平均60幀的表現,雙超組更能做到穩定60幀。從左上角的監控資料看,4GB記憶體也能流暢駕馭它,當然如果是用核顯玩那最好雙通道。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同年的人氣網遊

LOL

估計不用我多介紹了吧……

emmmm,這次AMD NO了,自動組平均幀數甚至不足60,打團會卡;雙超組改善了一些,但仍然遠遠不如GT 710還有HD 4000,

估計這就是“騰訊遊戲多A黑”的來源了。實際上真相是A8-3870K自己的不足之處開始顯露了——三緩都沒有

,玩這種需要頻繁與記憶體互動處理資料的遊戲,表現就不要想好了。

(我測的是人機,人人正常還要打8折左右,這時候建議再降到中畫質去玩)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2012年也就是和i3-3225年同年誕生的

熱血無賴

,配置要求開始明顯上升。基本以這個時間點為分界線,更後的遊戲就推薦你上8GB記憶體;2018年則是16GB記憶體的分界線。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A8-3870K雙超後才能跑到中畫質平均31幀,最低幀數低到21,仍然不可玩。如果繼續降到低畫質,倒是可以勉強玩玩,GT 710同樣可以,HD 4000就比較捉急了(實際上HD 4000在這個遊戲裡還有貼圖錯誤)。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同年的人氣網遊

CSGO

經常被渲染成“非常吃CPU的遊戲”,其實它吃的更多是單核效能,無非今天i9/R9們論單核效能確實比i3/R3強,才導致媒體KOL們測出來的成績普遍佔優。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這裡A8-3870K的表現倒是比想象中好,憑藉核顯優勢,雙超後可以達到平均76最低57的表現,休閒玩玩還是可以的。HD 4000雖然平均更高來到77,但人叢中/煙霧升起時最低幀數會低到45以下,體驗並不好。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2013年發售的

古墓麗影9

是一代經典了,續作崛起/暗影雖然有更好的畫面,評價卻都不如它。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這是A優遊戲,不過對HD 6550D核顯鴨梨依然沉重。自動組只是略勝GT 710和HD 4000,雙超組一舉提升到平均46最低37幅度已經非常大了,但離玩得舒服顯然還有不小距離,而且中畫質觀感也著實不如高畫質。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2014年發售的

暗影魔多

是當年年度最佳遊戲之一,在多核最佳化方面同樣也堪稱教科書,8核推土機的表現可以比肩2~3代i5帶K。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不過它對顯示卡的壓力使得A8-3870K也不能流暢駕馭中畫質,鎖個30幀再用手柄玩得了。有意思的是這應該是N優遊戲,開篇大大的NVIDIA LOGO誒,可GT 710的表現還不如HD 4000是幾個意思?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2015年(PC版)的

GTA5

差不多就是A8-3870K旅程的終點了,此時距離它發售已過3年。再怎麼勤儉節約,玩一款3年以後的3A大作還用核顯也未免太……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表現只能用慘淡來形容,雙超雖然平均幀數能過30,但最低幀數沒有絲毫改善,在市區裡開車可以用PPT來形容。GT 710這兩塊表現都比它好,能玩;HD 4000憑著更強的CPU有更好的最低幀數,但還是卡到你發暈。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最後補了一個2020年發售的新人氣網遊

原神

,想不到居然還能玩……預設的最低畫質其實是把渲染比例調到了0。8的,我給拉到1。0後仍然能平均衝上30幀,當然需要雙超才行。GT 710和HD 4000均非常勉強,除非調0。8。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LOL和原神因為沒有測試指令碼,用MSI Afterburner手動記錄幀數表現——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整體看來,A8-3870K+HD 6550D核顯這套組合,

在720P解析度下,駕馭同期最佳化好的遊戲問題不大;但若是最佳化差的遊戲如GTA4、黑手黨2,即便在當年也沒法玩得舒服

。這個現狀同樣可以折射到今天的R7-6800H們。

搭配獨顯遊戲

APU到底還是沒法很舒服的玩遊戲,要知道上面測的一堆,還都是瞎眼級別的720P解析度。

現在讓我們設想一個場景:

你在2011年底或者2012年初入手了A8-3870K

——玩了一年塵埃3、街霸4、NBA2K11可能還有無主之地2以後,感覺確實不夠用了。整機換太貴,要不再加個獨顯湊合下?

正常版

APU使用者上GTX 690這樣的核彈也不太現實,

2013年中發售的顯示卡價效比較高的是GTX 650 Ti Boost

,恰好我手裡也有這麼一塊顯示卡(2G版的)。閒話休提,開造——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注意解析度我都統一提升到了1920*1080也就是所謂1080P,畫質也普遍提升了。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篇幅限制下面只發幀數記錄了,不發遊戲截圖。

孤島危機

因為誕生在單核CPU都還沒完全消失的中古時代,自然是“祖傳單核最佳化”遊戲,A8-3870K的表現明顯不敵i3-3225,不過超頻以後基本還是能夠勝任流暢遊玩的。1080P高視覺效果感覺跟720P是兩個世代啊~~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GTA4的渣最佳化依舊,i3-3225相比超頻後的A8-3870K小有優勢。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街霸4

輪到A8-3870K揚眉吐氣了,默頻平均幀數便直追i3-3225,超頻後更是勝出。尤其i3-3225的最低幀數不知為何一直明顯偏低,這對Intel而言可不正常呀。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黑手黨2

開始顯示卡其實也有點瓶頸了,A8-3870K默頻時略輸i3-3225,超頻後略勝。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塵埃3

默頻時最低幀數上不去60,超頻後穩60,與i3-3225相當。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LOL

依舊是A8-3870K的悲劇,超頻後平均80最低62,按“打八折”算仍然夠不到流暢遊玩標準,最好是降低一檔畫質為“高”。不過i3-3225也就是趕路時幀數比較高,打團時就好得有限,想玩得舒服還是建議至少2~3代i5。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熱血無賴

已經比較吃CPU多核了,但i3-3225仍然憑藉單核效能明顯勝出A8-3870K一籌。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CSGO

A8-3870K表現還是比想象中好,不似LOL。超頻後略輸A8-3870K但可認為是同一級別的,畢竟是開的低畫質瓶頸在於CPU。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古墓麗影9

開始GTX 650 Ti Boost已經不能任性調高畫質了,瓶頸落到了顯示卡上。A8-3870K默頻和超頻表現完全一樣,i3-3225各自1幀吊打它們。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暗影魔多

開始眾生平等……A8默頻/超頻/i3,平均/最低都是完全相同。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GTA5

使用GTX 650 Ti Boost仍然可以駕馭高畫質,此時瓶頸在於CPU。因為多核效能不足,三位選手的最低幀數都跌到了40幀以下,只算勉強能玩,

基本上GTA5也是A8-3870K或者i3-3225能帶動的遊戲極限了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我實際開啟遊戲做了一個任務,CPU全程吃滿,市區開車時的體驗還是比較難受的;i3-3225同。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原神

我測A8-3870K超頻組時候放了大,戰鬥場面其實更復雜,結果平均幀數竟然還比i3-3225高……不過其實CPU佔用率還是經常飆到80%以上,i3同理,這個遊戲想要玩得舒服建議至少2~3代i5。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呂布騎狗版

再來點娛樂性質的。這次把顯示卡換成強了3倍以上,放今天仍舊不太落伍的的RX 590。

古墓麗影9

直接拉到最高畫質,平均幀數111/112,i3是113一幀吊打。最低三位均為84。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暗影魔多

也是最高畫質,平均幀數85/95,超頻後可以和i3-3225相同。最低幀數默頻47,超頻62,i3還是要技高一籌可以達到69。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GTA5

非常高畫質,默頻/超頻/i3下平均分別為51/60/54,i3反而有些撐不住了。最低三個依然都是悲劇,分別為25/35/29。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繼續跑更吃配置的大作。2015年的

古墓麗影崛起

第一次讓我感受到惡意:非常高畫質跑到基準測試最後一個場景,竟然閃退了!超頻無效。

i3頂得住這一波,不過成績其實也不咋地。降到高畫質以後超頻組平均最低幀數分別為74/52,竟然還小勝了74/49的i3。默頻組我覺得已經沒必要再測試了吧……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2016年的

原始殺戮

載入速度倒是不滿,就是卡卡卡卡卡非常的卡。默頻組都已經不再測了,次高畫質超頻組平均47最低30;i3-3225平均高到58倒是吊打了,最低卻低到25被反吊打……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2017年的

刺客信條起源

……這遊戲要求SSE4。2指令集,A8-3870K是打都不要想打開了。放個i3-3225的測試結果,高畫質平均33,最低跌到慘絕人寰的11,實際上之前大家應該還記得i7-2600K也要超頻才能玩得舒服。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同年的人氣網遊

吃雞

它倒是還打得開,但首先是光大廳就載入了2分鐘,i3也差不多;其次就是跑圖還算流暢,但一對槍就卡成PPT(截圖沒截到最低幀數)。超頻後三極致畫質平均44最低15,i3還更低一點平均40最低15,臥龍鳳雛了屬於。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2018年的

古墓麗影暗影

它居然還能完整跑完,那前面崛起是怎麼回事……超頻後高畫質平均50最低34,i3同樣也更低一點是平均49最低32。補充一句,最後一個場景同樣是都載入了約2分鐘。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再補充一句,雖能跑完,但最後一個場景已經很明顯出現了各種貼圖錯誤,截圖可見肉案子背後的人都沒了,驚悚一點還可以看到無頭人,i3同理。按我當年各種低配置肝遊戲的經驗,應該玩不到15分鐘就會閃退。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2019年的

全戰三國

它居然還能打得開?這遊戲我印象中指令集都運用到AVX2了啊!

最佳化還真不錯,沒有貼圖錯誤,超頻後中畫質平均56最低38。i3還是要更低一點平均53最低37,多核效能一旦不夠用了,哪怕你有指令集優勢也沒轍。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2020年的

賽博朋克

它打不開了哈哈哈哈,這遊戲要求SSE4。2。放i3-3225的,中畫質平均40最低17,咦竟然比前面的AC起源要好……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2021年的

永劫無間

它……居……然……也……還……打……得……開……

不過不能玩了,訓練場還行,一進多人遊戲整個螢幕就開始嘩嘩嘩嘩閃,嚇得我還以為是我的顯示卡壞了。沒有記錄幀數,就截個圖告訴你這環境我竟然都還打死了一個人(機)……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i3表示俺也一樣,閃得還比你更誇張……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不知現在各位是否見識到“低U高顯”(更流行一點的說法叫“呂布騎狗”)是怎麼一種體驗了?

以後要有人問這個或者類似“普通使用者能感受到CPU的效能差距嗎”,就直接把這篇文扔給TA好了~~

功耗及其它

AIDA64和HWiNFO都讀不出A8-3870K的封裝功耗值,只能用功率儀來展現整機功耗了。

默頻時待機和影片播放還行,製程老了一代(32nm對22nm)之下,功耗表現仍然和i3-3225+核顯差不多。隨著負載加重開始愈發放飛自我,好在即便雙烤+雙超輸入功率也就200W出頭,老式電源足夠帶;如果搭配GTX 650 Ti Boost獨顯然後超頻+雙烤,插線板我讀出來在260W以下,沒虛標的300W電源應該也還撐得住。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HD 6550D核顯可以開啟1080P影片硬解並跑滿60FPS。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但無法承受1080P高位元速率影片+完整彈幕同時播放,須降至普通位元速率或精簡彈幕。4K就不用想了,哪怕是它的CPU部分也不具備軟解4K能力,

想要軟解4K 60FPS流暢至少需要i7-2600K/E3-1230V2級別的CPU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這些沒有三緩的APU(FM2我測出來也是,更早以前有三緩的羿龍2不是)跑老版本的娛樂大師有個坑,顯示卡部分無論如何都只能平均60多幀,最終分數只有3。5~4W。但其實跑3DMark啥的還是相對正常的。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最後,當年的APU還支援核顯與同級別獨顯交火(CF),像A8-3870K實際上可以和HD 6670/6750獨顯交火,效能疊加。但最終效果仍然依賴於硬體最佳化,關鍵效能上限也不怎麼樣——

到頭來這一功能,反而成了電腦城JS坑小白的利器之一,許多同學估計都對下面這種動輒“三卡交火”的筆記本有心理陰影

【懷舊】APU的始祖,卻是最沒存在感的平臺——回憶AMD A8-3870K

結語

雖然以“垃圾佬”自詡,但今天這塊A8-3870K卻是近年來玩過的,真正能讓我有“垃圾”感受的硬體……尤其是前面720P測遊戲那一段,太痛苦了。儘管我確實是玩著更低的480P解析度遊戲長大的,儘管哪怕是HD 4000都比我人生第一塊顯示卡要強,但如今的我仍然沒法想象,之前那麼多年我到底是如何過來的。

不過永遠要相信一點:

世界上還是囊中羞澀的人居多,只有垃圾的價格,沒有垃圾的產品

。以2011年的視角審視A8-3870K以及它所代表的FM1平臺,它仍然可圈可點——小超後可獲得類似3代i3的物理效能+GTS 250獨顯的圖形效能;在用它過渡一年以後,續上一塊GTX 650 Ti Boost(也可以2年以後選擇GTX 750 Ti或者是R7 260X),還能繼續玩到4年後的GTA5和巫師3。最重要的是——它的國行版首發價僅為899元,來到第二年7月已經低到約730元,在當年對平民玩家而言還是非常實惠的。

而AMD倡導的“融合”也並非簡單膠水一個核顯,實測即便在理論跑分差距巨大前提下,APU確實仍能在某些實際應用裡維持相當——其實有興趣你用今天的5500套個RX 560一類的獨顯,再和5600G比一比PCMark 10還有Adobe 2022等應用,都會發現驚喜。只可惜當年AMD實在是沒有話語權,這塊努力評測媒體不會吹,消費者也看不到——

既然你不能在遊戲裡把A8變成i5,那麼“i3默秒全”就完事了

“融合”最終也沒有在PC上拯救AMD,

而且從第二代APU更換為推土機架構後,最高只能4核的設定使得它的日用體驗反而變差,畢竟推土機的4核實際只有約3.3~3.4核的多執行緒倍率

。現在回首看來,它最成功的產物應該是PS4;反而是今天的蘋果M系列處理器,真正實現了許多當年APU畫的餅,這不禁讓人倍感唏噓。

當年的AMD懷揣夢想,可惜與它的fans們一樣囊中羞澀,一切也無從延續。

今天的AMD倒是重回正軌了,成為了市值比肩Intel的千億級大公司,CPU/GPU兩開花。

那它還會記得自己年少時的夢嗎?

本文到此結束。我是尤娜,硬體數碼愛好者一隻,期待和大家的下一次重逢~~

擴充套件閱讀

https://post。smzdm。com/p/axzpp5qw/

https://post。smzdm。com/p/aqm59xpx/

https://post。smzdm。com/p/a5d9rr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