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升、面試和分享的差異

又是一年晉升季,有關述職,有關成長,之前談得比較多。說起它,很多同學都會引申出和麵試、分享之間的關係,這裡隨筆展開談一談。

對設計師而言,以上三者同樣可以看成做設計專案,都有著使用者、目標和路徑,專案成功與否同樣需要看不同目標受眾的感受,內容和表述是否達到預期,大家是否滿意。

關於使用者

晉升的使用者是評委,是一群比你職級更高的人,可能對你的業務毫不瞭解,但經驗足夠,會拿著一把標尺,在專業度上進行衡量和評價,同時透過提問答辯的方式動態校驗心中的評審結果。

面試的物件是面試官,一般是用人單位的小組或部門設計lead,帶著強烈給團隊招到合適人的意願,會從崗位匹配度的角度全面瞭解候選人,除了專業,還包括溝通表達、性格、價值觀等。

分享的物件是現場聽眾,一般是同行,他們更希望在現場的活動參與中有所收穫,哪怕僅僅開闊了視野。

關於目標

晉升的標準是職級能力模型,其中包括專業能力,橫向能力和影響力;參照物是同一時間參加的同學相互之間的孰優孰劣,特別在有一定晉升比例限制下。在這把尺衡量中,如果現場就讓評委們都覺得“你很牛”,那麼恭喜你,基本上成功了。

面試的參考是匹配度,包括能力要求、專案方向、經驗年限、過往經歷,甚至眼緣。匹配本身就是相互的,所以如果某次面試沒透過,別洩氣,可能並不完全是因為專業不夠過關,“我們適合”很重要。

分享演講看重的是現場反饋,從聽眾的肢體語言、專注程度可以判斷,所以現場有效且激烈的互動“講得好”,遠比結束後的問卷評價準確得多。

關於路徑

晉升關注成功專案中的個人專業貢獻,也就是常說的“戰功中彰顯武功”,專案的積累和紮實的覆盤都是日常的基本功,尋找業務指標與設計產出之間的關係,論證設計的定義、拆解、決策和驗證之間的邏輯,進而量化個人在專案中的價值,是必由之路。

面試的專案差異很大,B端、C端、車載HMI、資料大屏,專案表象的背後都要看到專業的呈現,互動重思維,視覺看手活,作品有沒有亮點,表達有沒有差異化,人有沒有特點,都是設計工作中點點滴滴的聚合,都能反映出工作中對自我的要求。

相比來說,分享更偏現場感,臺上十分鐘,臺下三年功,有節奏的表達、靈活的控場力、時不時的幽上一默,好的演講舉重若輕,都是生活的演練。

關於實踐

晉升過程彈性最低,需要在8-15分鐘的時間內結構化的內容呈現,在低氣壓的環境下陳述和回答,並且評委也被要求現場就給出判斷和結果,彼此壓力都挺大,這類場合設計思考的深度遠比廣度更容易把人場景帶入,獲得認同。

面試則不然,時間看似固定實則隨機,完全因過程而定,圍繞專業又不僅關注專案,關注協作又想透過合作看到個人的性格,進而判斷是否與團隊匹配。所以當你發現面試官很快就已沒什麼問題可問卻不立刻結束的時候,可能僅是表示尊重。

分享限制最小,能夠自己掌控,可以結合案例,可以旁徵博引,可以實時互動,發揮的空間很大,只要輸出的結果能夠讓聽眾覺得有道理、有收穫甚至是有意思,都不失為一次成功的分享。

以上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