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議特斯拉"降價",價效比還是不行!

出品 | 何璽 排版 | 葉媛

2023年的元旦剛過,特斯拉就用一輪兇猛的降價,為新能源汽車市場來了一場“迎新”。

力度空前的大降價,為特斯拉贏得了短期訂單量的上升。然而從長遠看,特斯拉價效比偏低的現狀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而其品牌力、影響力,乃至於市場策略的有效性,將面臨更大的質疑。

01

特斯拉再“降價”

1月6日,特斯拉突然在官網宣佈了又一輪新的價格調整政策。儘管官方對此有各種解釋,但在消費者群體眼中,“大幅降價”四個字就是新政策的核心內容。本次調整涉及了Model 3、Model Y及其各配置版本。主力車型Model 3和Model Y降價幅度為2萬~4。8萬元。其中,Model 3後驅版更是從26。59萬元降至22。99萬元,降幅3。6萬元;Model Y長續航版由35。79萬元降至30。99萬元,降幅4。8萬元。實際上,特斯拉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已經進行了兩次降價,可力度都無法與這一次“調整”來的大,立刻就在車主中引發負面情緒,特斯拉自身一直標榜的高階品牌形象,也再次遭受質疑。

面對紛紛輿情,特斯拉方面由對外事務副總裁陶琳向媒體作出了迴應。她表示,特斯拉的價格是根據成本來制定的。以往由於供應鏈國產化程度尚不高,所以價格在“關稅”等因素作用下會有些偏高。但今年以來其國產化率已經達到95%,因此價格也就有了下調空間。對於這個說法,許多消費者都並不“買賬”。他們認為特斯拉的降價頻度、幅度,與生產線國產化比率的提升程序,在時間上完全不同步。而且由於產品毛利率極高,其生產成本對定價的影響程度,也根本不應該由這麼高。群情洶湧之下,不久前剛購買了Model Y、Model 3的車主,紛紛開始在網上、甚至線下采取了一些“維權”措施,引起輿論很大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陶琳在與媒體互動的過程中,專門針對市場關於“特斯拉是賣不動了才降價”的傳聞作出了“闢謠”,並直斥這種說法是“無稽之談”,表示特斯拉從來不存在“賣不動”的問題。然而陶琳的堅決態度,與消費者在今年以來的實際感受卻大相徑庭。隨著真實庫存、訂單等資料變化情況的陸續披露,特斯拉“賣不動”的傳聞非但沒有在“闢謠”之下消散。據瞭解,儘管特斯拉2022年在全球交付了131。39萬輛車,但卻比馬斯克年初制定的150萬輛交付量低了近20萬輛,遠沒有達到預期。乘聯會的資料則顯示,特斯拉中國在2022年12月交付了5。58萬輛,較2022年11月下降了44%,特斯拉比以前難賣,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與這些外部資料相比,手持訂單儲備量的變化更是直接反映了特斯拉在的市場銷售走勢。在去年6月份之前,特斯拉的訂單量在火熱的市場行情下,從來都是累積超過一個月、甚至一度超過3個月的,使用者從付款到提車總是要有漫長的等待時間。然而下半年的情況卻變化很大,上海工廠累積的訂單儲備量一路下跌,到9月份手中甚至只持有1。64萬輛的單,顯示其需求量嚴重下滑。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簡單:特斯拉在享受多年增長紅利後,在新產品研發和推進上速度明顯減慢,主力車型Model 3、Model Y上市已經分別達5年和2年,至今不但在技術上沒有任何變化,就連改款都沒有計劃推出。而國內的造車新勢力廠商們,卻在不斷地推出新車型、新改款,在內飾、智慧化水平、駕乘體驗上不斷進步,吸引了越來越多消費者。在這種對比之下,固步自封的特斯拉也就只能透過降價來“衝量”了。

02

再議特斯“降價”,價效比還是不行

與特斯拉不到一年內連續3次降價的情況相比,國內從比亞迪和奇瑞等傳統廠商,到小鵬等新勢力品牌,卻剛剛經歷了一次聲勢頗大的漲價潮。例如,比亞迪就宣佈將車輛價格上調2000-6000元,極氪部分車型上調1000元,幾何品牌車型上調3000-6000元,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的ID。系列車型上調6600元,廣汽埃安則上調了3000-8000元。而一眾新勢力廠商,雖然沒有跟風漲價,卻也出臺了“保價”政策。例如,小鵬汽車官方就表示,2023年小鵬各車型全國建議零售價,將於2022年底的綜合補貼後價格一致。

國產廠商陣營這種堅持不降價的做法,實際上是有著相當底氣的。在歷經多年發展後,國產新能源汽車無論在技術水平,還是在內飾高階感、以及駕乘體驗方面,都獲得了長足進步。而特斯拉在連續數年保持“老面孔”的停滯狀態下,在價效比方面與國產車型相比,已經出現了差距。例如,調整後的Model 3後驅版,儘管價位已經到了23萬元水平,但其配置水平卻乏善可陳,就連國內同價位段品牌基本都標配的eap,都要加配才有。而在內飾、座艙智慧化等方面,特斯拉的車型更是差距明顯,與國產品牌多年“內卷”之下,無不努力提升內飾高階感和智慧化水平的情況相比較,特斯拉包括Model 3、Model Y在內車型的內飾水平,按官方的描述是“極簡風格”,可是在大量消費者心目中卻並非如此。即便這次採取了較大的降價幅度,但其暫時性的“衝量”成果,依然主要是依託品牌形象取得的,在價效比方面依然還是被多數使用者評價為“不太行”。

值得憂慮的是,特斯拉幾個月內頻頻祭出“降價術”的做法,在行業和消費者中已經引發了對品牌價值和定位的質疑,而這種質疑,早在前兩輪價格調整中已經在逐漸發酵。就在不久前的10月份、12月份,特斯拉就進行了兩次全面降價。

然而事實表明,特斯拉不論是10月份還是12月初的降價,都沒有能夠起到預想中的帶動作用。就在特斯拉大降價後不久,國產陣營領頭羊比亞迪非但沒有跟風降價,反而率先宣佈漲價。其中對旗下王朝、海洋車系,以及騰勢品牌車型進行價格調整,漲價幅度為2000-6000元。緊隨其後,廣汽埃安、 東風 EV新能源等國產品牌也同樣進行了漲價“逆操作”。此事被行業廣泛視為特斯拉的市場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的跡象,說明在國內新能源廠商集體崛起的背景下,特斯拉過去用領先一步的黑科技、以及高階品牌定位,為自身營造的新能源“宇宙中心”地位已經動搖。而以這種市場中心地位為支撐的各種市場策略、乃至於“玩法”,也在中國面臨失效了。

03

從特斯拉開始,2023新能源汽車市場捲起來

總的來說,由於在價效比環節上的競爭力日漸不足,特斯拉長期而言對國產廠商的優勢已經呈現出下降趨勢,因此從戰略上來說,國產新能源產業並不懼怕特斯拉施加的壓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國內新能源市場正在面臨一些前所未有的變化,例如在2023年,整個新能源產業享受長達13 年的購置補貼政策要退出市場。這必然會讓行業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並且在整體成本上,令新能源車型面臨來自傳統燃油車型再度強化的競爭。再加上目前多家機構都預測,2023年汽車市場整體增速將會比2022年大幅放緩,廠商之間的競爭將很大程度上向更加慘烈的存量競爭靠攏,同時各大廠商還在爭相制定規劃,要在2023年投入更多車型來爭奪份額,這就天然地為全行業進入“降價潮”營造了足夠氛圍。

在這個行業背景下,特斯拉的大降價雖然難以在新能源產業內部,形成對國產廠商的優勢,但其最先發起的價格調整,無疑會幫助其在與傳統燃油車型爭奪使用者時,處於相對更有利的地位。而包括比亞迪、長城,以及蔚小理在內的國產廠商陣營,要在這場與傳統車型的爭奪戰中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恐怕也不得不進行同步降價。對於比亞迪這種年銷量已經登上180萬輛以上高位的領先廠商如此,對年訂單量尚處於10餘萬輛、甚至幾萬輛水平的新勢力廠商們來說,就更是如此。

所以從根本上來說,無論有沒有特斯拉的這一輪大降價,整個新能源產業在2023年大機率都會掀起新的降價潮。而這個降價舉措,不是由A企業來發起,就是由B企業來牽頭,特斯拉不過是開了“第一槍”而已。特斯拉之後,無論是新能源車企還是傳統車企,2023年都將捲入這一輪的降價潮,將新能源汽車市場在2023年進入競爭白熱化階段。從具體車型和品牌來看,20萬~30萬元這個主流價格帶,在特斯拉帶頭降價後,必然會在拼殺中演變成“紅海”。而比亞迪漢、比亞迪海豹、小鵬P7等原本與特斯拉Model Y車型處於想同檔次,但定價卻略低的車型,在特斯拉這一波大降價後,將要面臨最直接的衝擊,它們將是國產車型降價的第一批“候選者”。而在這些主流車型的帶動下,其他價格段的車型恐怕也將被迫捲入。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廠商即將到來的集體降價潮下,最受衝擊的傳統燃油車型也必將面臨降價壓力。例如在11月份,當新能源車降價的可能性剛剛出現時,BBA中的賓士,就於11月15日晚官宣對旗下的EQ系列車型進行調價,其中,EQS最高降價甚至達到約23萬元之巨!而一眾本來就在新能源大勢下壓力巨大的日系廠商,將旗下車型進行主動降價的可能性更大。

一句話,2023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更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