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軒手工月餅—蛋黃酥

隨著時代的發展,月餅演變出了京式、蘇式、廣式等不同的流派。在中國人挑剔的口舌之下,近年來,以蛋黃酥為代表的特色酥皮月餅日益風靡,逐漸成為了人們中秋餐桌上的重要角色。今天,我們就從“蛋黃酥”下手,帶你走進深圳麥軒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為你解密麥軒手工蛋黃酥月餅是如何誕生的。

麥軒手工月餅—蛋黃酥

麥軒蛋黃酥月餅

一個專業的生產車間,對食品安全有著嚴格的要求。在進入車間之前,都佩戴好了帽子、口罩經過清潔、消毒、風淋等程式確保身體潔淨。

和麵

如今,和麵這一工序多用機器替代手工以提高效率。將一定比例的水、油、麵粉等原材料放入機器,進行初步的混合,然後將混合物放入攪拌用的機器攪拌起勁,麵糰拉伸時表面是光滑的,代表麵糰已經和好成型了。

麥軒手工月餅—蛋黃酥

開酥

用麵糰包裹住一定比例的油酥,然後將整個麵糰放入機器進行反覆壓制,這個過程被稱為“開酥”。麵糰壓制過程中,師傅們要仔細盯著運作,壓得不夠,酥皮不夠酥,壓得太過,皮又太死,這之中需要長時間的經驗,方能掌握分寸。麵糰壓制完成後按比例切好捲起放入盤中備用,一條條麵糰,方便後續師傅們分切為大小均勻的劑子。

麥軒手工月餅—蛋黃酥

包餡

在和麵、壓制餅皮、切割麵皮等環節,現代化的機械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但在酥皮月餅製作的關鍵環節,純手工操作仍是保證傳統味道的關鍵。調製好的蓮蓉包裹著一整顆金黃的蛋黃作為餡料,師傅們手腳麻利地將一個個大小均勻的劑子擀成餅狀,然後迅速將餡料包裹起來,仔細收口。包餡兒也是一門技術活,皮擀的太薄容易露餡兒,太厚又影響口感,因此,師傅們也需要反覆練習培訓後才能上崗,成為熟練工人後,一個小時便能夠包制200個左右。

麥軒手工月餅—蛋黃酥

打蛋

點芝麻

包裹成型的蛋黃酥在盤中排列整齊,師傅用一把刷子將蛋液均勻塗刷在餅皮表面。每一個餅都要塗抹3遍蛋液,這樣烤出來的色澤才會亮麗。塗抹好蛋液後,師傅以兩指蘸取芝麻,快速地點綴在餅皮上,一個蛋黃酥就初步完成了。

麥軒手工月餅—蛋黃酥

麥軒手工月餅—蛋黃酥

烘烤

成型後的蛋黃酥送進烤箱進行旋轉烘烤,確保每一面都能均勻烤制,高溫下烘烤28分鐘後便可出爐。站在烤爐外,甜絲絲的味道已經迫不及待鑽入鼻腔了。

麥軒手工月餅—蛋黃酥

冷卻包裝

烘烤完成後的蛋黃酥會放入靜置間冷卻,待溫度低至30-40℃時,就可以開始包裝。包裝臺上工人將蛋黃酥一個個放入塑膠小盒內,隨後進入自動包裝線。獨立包裝後的蛋黃酥由工人收集整理成箱,送至最後的禮盒包裝處。經過一系列嚴謹有序的流程,一顆顆金黃、飽滿、散發著奶香氣且包裝精美的蛋黃酥就誕生了。

麥軒手工月餅—蛋黃酥

麥軒手工月餅—蛋黃酥

對於深圳人而言,麥軒是身邊非常熟悉的品牌,一口咬下酥脆香甜的蛋黃酥,舌尖上喚醒的便是記憶中的味道。看似常見的蛋黃酥,其實並不簡單。

麥軒手工月餅—蛋黃酥

“金樽美酒香酥餅,相如彈琴醉文君”、“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從古詩詞中可見,我國酥點的歷史頗為久遠。其中,粵式酥點是深受廣東民眾喜愛的酥皮類餅食、點心(主要品種有老婆餅、蛋黃酥、潮式酥、合桃酥等)的統稱,是廣東傳統小食中的一個獨特系列,其製作技藝已在民間流傳了上百年。

麥軒手工月餅—蛋黃酥

清末民初,廣東省陸豐縣(今陸豐市)潭西鎮崎頭村人莊智敬,根據祖傳酥點製作技藝,結合他在廣州食品店打工時學到的西式糕點技術,在家中專事酥點生產,並將產品運往縣城銷售。他將粵式酥點製作技藝傳授給兒子莊信德和同族侄兒莊信珍,莊信珍後來隻身前往香港元朗從事粵式酥點製作與經營。

麥軒手工月餅—蛋黃酥

麥軒品牌源於香港元朗,始創於1932年。麥軒食品中以老婆餅、蛋黃酥為代表的粵式酥點製作技藝迄今為止已有上百年曆史,到老闆莊流創這裡,已經是第四代傳承人。1993年麥軒進駐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以家傳老婆餅起家,之後開設餅廠,到2002年進行公司化運作,在2005年建立現代化傳統糕點生產基地並運作。2017年,麥軒粵式酥點製作技藝被列入深圳市寶安區第四批非遺保護專案名錄。在寶安,一顆月餅誕生的背後,不僅有現代工藝的支撐,更有歷史文化的傳承。從傳統的使用簡單模具,所有環節親力親為,到現代化專業的生產線大幅度提升了效率,這一顆月餅背後所要表達的心意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