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刺武昌魚、無核荔枝、無臭榴蓮……科技更好吃!

你是否想過,有朝一日,吃魚可以不挑刺?吃蝦可以不剔蝦線甚至蝦頭也能吃?

這就好比,小時候盼著“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現在,葡萄品種的日益豐富,不僅可以不吐葡萄皮,無籽葡萄的培育更實現了不吐籽的自由。

過去三四十年,農業科技水平的長足進步,滿足了我們的美食追求,下一個十年、二十年,農業科技的發展將與更多關於吃的想象雙向奔赴。

科技更好吃

從無到有,從有到好,

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逐漸從“吃得飽”演進至“吃得好”。

9月25日,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高澤霞團隊透露了關於無刺魚的最新研究進展:今年以來,他們利用已獲得的第一代雜合體(F0代)少刺魚,經過雌雄交配繁育出了完全沒有肌間刺的武昌魚(團頭魴)苗種(F1代),明年將進一步開展無刺魚遺傳穩定繁育工作。按照正常程式,新種質性狀穩定後,再取得國家的相關認證,就可以大規模推廣。

無刺武昌魚、無核荔枝、無臭榴蓮……科技更好吃!

無刺魚要剔除的魚刺,不是指作為脊椎的那條大魚刺。吃魚時容易卡喉嚨的是魚肌間刺,即魚椎骨兩側肌間隔中的硬骨小刺,它們不僅帶來食用麻煩,還是大規模機械化加工的重要障礙。骨骼染色圖清楚地顯示了魚刺多寡的對比,有刺武昌魚的骨架加肌間刺,線條顯得密密麻麻,而無刺武昌魚骨架舒朗,沒有任何多餘的小刺。

現在,不僅是武昌魚,草魚、銀鯽、鰱魚等淡水魚的魚刺調控研究也都各有進展,預計不久的將來,人們就可以吃上各類無刺家魚。

訊息一出,引發網友廣泛討論,腦洞也是大開:

雖然是比較大膽的想法,但是農參君梳理了過往的一些熱門科研話題,發現科技正在逐步實現廣大網友的美食自由。

比如荔枝,是一種廣受歡迎的夏季水果,雖然早在1997年就有農民培育出無核荔枝,但是種植難度極大,導致最後的成果率很低,無核荔枝雖好吃,但一荔難求。今年上半年,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科學家宣佈:他們成功研發了無核荔枝催花和採前防裂防落技術。實驗中,這兩種技術能使無核荔枝的裂果率低於3。9%,落果率僅為4。6%,平均畝產超過1。1噸。相信很快,不僅一荔可求,還能吃到爽。

比如榴蓮,有“一隻榴蓮三隻雞”的說法,可見其營養價值之高,但榴蓮本身的味道卻勸退很多消費者,一些城市還明確規定嚴禁攜帶榴蓮乘坐公共交通。今年7月份,位於泰國東北部的呵叻府培育出了一款無臭的榴蓮。並且,這款無臭榴蓮已經得到了認證標誌,在試吃中還收穫了好評。據說這款榴蓮的口感比普通泰國榴蓮的味道清淡很多,目前已在同府39個農場批次種植。這為榴蓮開啟更廣闊的市場提供了可能。

再比如豬肉,我國是全球豬肉消費第一大國,豬肉是我國居民最主要的副食品之一,豬肉消費量長期佔肉類消費比重60%以上,我國人均每年肉類消耗量60千克左右。在人口持續增長、國際環境複雜多變、 “碳達峰”任務艱鉅的新時期,如何兼顧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居民吃夠肉、吃好肉已成為國家戰略問題。江南大學未來食品科學中心陳堅院士團隊的“細胞培養五花肉製備關鍵技術”讓無肉不歡者將來大口吃肉不再有顧慮。

無刺武昌魚、無核荔枝、無臭榴蓮……科技更好吃!

細胞培養五花肉產品及菜品展示

細胞培養肉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細胞農業技術,有助於優質動物源蛋白質的車間式生產,培養肉相對傳統肉類來說,可以減少7%—45%的能源消耗,降低78%—96%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99%的土地使用,減少82%—96%的用水量,還可以避免傳統畜牧業造成的忽視動物福利和濫用抗生素等各種問題。

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農參總編輯鐵丁老師認為,科技對農業的發展有三個核心貢獻:第一,提供差異性;第二,降低成本;第三,提供多元化風味。在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在“質量興農、科教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的戰略選擇下,只有重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才能夯實品牌樹起來的基礎。科技引領,從優質溢價到優質優價,再到優質平價,這才是品牌建設的星辰大海。

科技如何照進現實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人民消費需求的轉變升級,對科技創新不斷提出新要求。而科技工作者孜孜不倦地投身科研工作,以一個又一個突破性的科技成果回饋著消費者的期待。

農業科技的創新應用,正影響著上游的生產者們。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滲透,讓種植環節影響作物生長的溫光水氣熱,由看老天爺臉色到全靠演算法控制,“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讓作物生長更滋潤,與之對應的是生產成本的下降及生產效率的提升。

而在收穫後的銷售環節,科技創新所引領的農業標準化,讓更多產品開啟電商銷路新世界。在傳統的農產品層層批發鏈條中,由於產業鏈條分散,上游農戶往往缺乏採後商品化處理意識或能力,所帶來的問題是農產品在上游的品牌化難度大,商業價值被壓低。

在阿里西安產地倉,從西北各產區運來的蘋果,在這裡以阿里數農設計的分級標準,透過專門的儀器檢測,這些蘋果被快速進行分級,不同大小、不同品相及內部產生病變的蘋果被快速識別出來,進入不同的生產線,再經由發貨生產線發往各個流通渠道。

無刺武昌魚、無核荔枝、無臭榴蓮……科技更好吃!

而騰訊所做的,是基於騰訊一物一碼、區塊鏈等前沿技術不可篡改性,構建農產品溯源系統,為優質農產品做品牌背書,同時依託騰訊積累的權威媒體矩陣為農產品做品牌營銷。

農業滲透得更深、更透,讓科技成果“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一系列成果的背後,離不開政策的有力推動。

無刺武昌魚、無核荔枝、無臭榴蓮……科技更好吃!

但從品種到技術到產品,儘管科技覆蓋面已經很大,要從實驗室成果轉化為居民餐桌上的美食,這中間仍存在不小的挑戰。在我國,大量的科研成果被置諸高閣,無法惠及廣大農業從業者,商品規模化和產業化成為破局之道,只有真正打通科技成果轉換的“最後一公里” ,才能真正做到惠國利民。

基於此,元一智庫成立了“北斗猩猩”團隊,此專案旨在讓“科技更好吃”,並遴選優秀的科學家,請他們推薦自己研發的優質產品,幫助他們做科技成果的轉化,打造“明星科學家+明星產品”的“雙品牌”模式,打通“生產的最後一公里”和“市場的最先一公里”,實現品牌溢價。

結語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因此,農業創新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既是實現我國農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擺脫“看他人臉色”的必然選擇,也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需求。

一項高價值的農業技術,既要有科技創新性,也要具備快速落地的潛力。這意味著它的學習和應用成本足夠低,對於不同環境的適應性和複用性足夠強,可以藉助規模化迅速攤薄成本,且產品能夠滿足大多數人的口味。

無刺武昌魚、無核荔枝、無臭榴蓮……關於吃的想象空間有多大,科技發展的動力就有多大,市場對吃的需求,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最大的動力!

參考資料:

[1]華中農業大學:歷時十年!“無刺”武昌魚繁育成功

[2]中國食品報新聞:江南大學“細胞培養五花肉製備關鍵技術”專案透過科技成果鑑定

[3]字母榜:當碼農不如種紅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