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組裝效率高達97.5%!中國學者提出超快速組裝術,突破傳統奈米粒子二維膜應用侷限性

“論文發表後最觸動我的是,

學界和業界的不少科研人員,對這一薄膜技術都很感興趣,也希望能用於能源領域和電子顯示領域。

這既讓我們感到被肯定,也讓後續研究更有動力。”杭州師範大學高分子系主任黃又舉教授表示。

粒子組裝效率高達97.5%!中國學者提出超快速組裝術,突破傳統奈米粒子二維膜應用侷限性

日前,

他和團隊研發出一種薄膜技術,粒子組裝效率高達 97。5%。在 5 秒極短時間內,幾乎所有奈米粒都能自組裝到介面,

並能以短程有序的方式,進行定向密集排列,組裝面積可達 4。3 英寸。

12 月 22 日,相關論文以《均勻奈米顆粒單層膜的瞬間介面自組裝啟用共形薄膜技術》(Instant Interfacial Self-Assembly for Homogeneous NanoparticleMonolayer Enabled Conformal ‘lift on’ Thin Film Technology)為題發表在 Science Advances 上[1]。

粒子組裝效率高達97.5%!中國學者提出超快速組裝術,突破傳統奈米粒子二維膜應用侷限性

圖 | 相關論文(來源:Science Advances)

突破傳統液液介面奈米粒子自組裝技術

黃又舉教授表示,此次研究是對傳統液液介面奈米粒子自組裝技術的一種突破。在液液介面的自組裝中,奈米粒子需要從體相、也就是溶液中克服能壘,到達介面形成粒子自聚集狀態。克服能壘的過程好比爬山,而在傳統的介面自組裝方法中,受限於粒子本身的性質,攀登這座“能壘之山”堪比“徒步”,費時費力、難度巨大。

這導致最終大約只有 32% 的少數粒子可達到介面,組裝過程耗時 30 多分鐘,組裝面積也很有限只有幾個 cm2,並且這些自組裝的薄膜中粒子排布不均一,帶有孔洞且容易破碎。

粒子組裝效率高達97.5%!中國學者提出超快速組裝術,突破傳統奈米粒子二維膜應用侷限性

(來源:Science Advances)

在該團隊的設計體系中,透過賦予超高接觸角,可給予粒子足夠的燃料動力,這時的粒子好比上了膛的子彈,即使遇到再高的吸附勢壘,也能被輕鬆克服。

粒子組裝效率高達97.5%!中國學者提出超快速組裝術,突破傳統奈米粒子二維膜應用侷限性

(來源:

Science Advances

拋開實驗容器大小和奈米粒子數量的限制,理論上該方法可在 5 秒左右自組裝成和容器大小一樣的面積。

粒子組裝效率高達97.5%!中國學者提出超快速組裝術,突破傳統奈米粒子二維膜應用侷限性

(來源:黃又舉團隊)

更重要的是,從工程角度來看,該組裝技術還可普適到多種奈米、微米粒子的快速大面積介面自組裝。

具體來說,不同形貌、不同種類、不同表面性質的貴金屬奈米粒子、氧化物、聚合物等,均可透過超快速介面組裝技術,獲得宏觀大面積二維組裝結構。相比傳統介面自組裝方法,即它比前者更具技術普適性。

粒子組裝效率高達97.5%!中國學者提出超快速組裝術,突破傳統奈米粒子二維膜應用侷限性

粒子組裝效率高達97.5%!中國學者提出超快速組裝術,突破傳統奈米粒子二維膜應用侷限性

(來源:

Science Advances

同時,本研究也提出一種奈米薄膜工程化技術的新方法,這也是該團隊此次收穫的新認識。

其中,瞬間自組裝是該方法最直觀的特徵,但它還有一些其它獨特優勢,由於了引入特殊分子,幾乎所有溶液的奈米粒子都能自組裝到介面,粒子組裝效率高達 97。5%。黃又舉表示:“這是一項很難得的優勢。”

透過該方法制備的單層膜奈米粒子膜,再借助此次提出的一種策略,可在聚二甲基矽氧烷、塑膠、玻璃、紙張等任意基材表面都具備優異的保形塗覆效能。

這為開發可工程化的奈米薄膜技術,以及後期利用奈米薄膜來製備功能器件提供了技術可行性,也為拓展奈米粒子單層薄膜的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打下了基礎。

構建高分辨熒光功能化薄膜,在熒光防偽領域具有較好應用前景

從實驗角度而言,整個體系大致分為三個重點探索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傳統介面自組裝存在的問題出發,以達到有所突破。

在粒子介面的自組裝過程中,也就是動力學和熱力學吸附勢壘的調控過程,粒子接觸角起著決定性作用。為此,黃又舉教授團隊理論公式,找到調控介面自組裝的引數。圍繞這一重要引數,從實驗角度進行探索。

第二階段是對基於奈米粒子二維膜的薄膜共形技術的探索。

對於實現新型結構-效能關係來說,膜結構的共形加工(Conformal engineering)至關重要。然而,材料本身的性質、可擴充套件性、以及繁瑣的加工步驟等,嚴重製約了規模化製造的廣泛應用。期間黃又舉團隊發現,透過全氟誘導的二維單層膜,具備滿足工程尺寸要求的製備面積,而且全氟修飾的奈米粒子二維膜具有較低的表面能。

粒子組裝效率高達97.5%!中國學者提出超快速組裝術,突破傳統奈米粒子二維膜應用侷限性

(來源:

Science Advances

從轉移、轉印的角度來說,粒子二維膜與印章之間具備較小的介面能釋放速率。因此,該團隊研究人員在實驗過程中,透過調控印章的微觀尺寸、間距、壓力等引數,實現了宏觀和微觀圖案在不同基底上的保形薄膜塗覆。

他還發現,即使曲率高達 0。7 的形狀,也可透過此技術實現高解析度的奈米粒子薄膜保形塗覆。

第三階段主要想突破傳統奈米粒子二維膜應用的侷限性。

要知道,全氟誘導奈米粒子二維膜的組裝,除了能克服傳統組裝的不足,膜本身還具備“自癒合”效能。

該研究團隊發現,在奈米粒子表面完全覆蓋、所需全氟分子的 1000 倍用量下,即使用強力去進行機械式攪拌破壞,奈米粒子二維膜仍能在介面恢復如初。

那麼,能否利用這一自癒合過程,實現對其他物質的組裝呢?出於好奇,他對多種物質進行了嘗試,最終發現在奈米粒子二維膜自癒合過程中,可實現對多種金屬離子、以及水溶性染料分子的捕獲。

並且,這些被捕獲的分子或離子,能和奈米粒子進行共組裝,最終實現功能性圖案化薄膜的構建。基於此,黃又舉團隊構建出來高分辨熒光功能化薄膜,並表示在熒光防偽領域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粒子組裝效率高達97.5%!中國學者提出超快速組裝術,突破傳統奈米粒子二維膜應用侷限性

(來源:Science Advances)

透過調控親疏水性,實現快速介面自組裝

從組裝機理的角度來看,克服動力學吸附勢壘,是組裝領域的共性問題。為此,黃又舉教授團隊根據理論公式,找到調控介面自組裝的引數。圍繞這一重要引數,他進行了相關實驗。

但是,即便克服了動力學的吸附勢壘,如何精準地控制奈米粒子介面的組裝過程,是該領域此前面臨的難題之一。從粒子組裝機理來看,在動力學和熱力學的調控組裝過程中,奈米粒子疏水性起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在傳統的液液介面自組裝中,粒子接觸角的調控範圍較小隻有不到 90°,這就很難提供足夠的驅動力,去克服動力學和熱力學吸附勢壘。

有趣的是,在該研究的體系中,雖然粒子表面的接觸角高達 132°,但它們卻以均勻密集排列的形式,存在於水-正己烷介面。黃又舉團隊認為,這與全氟配體的強極性、以及正己烷的強非極性有很大關係。該團隊還發現,當把溶劑替換為甲苯、或二氯甲烷等極性更強的溶劑時,粒子組裝出現明顯的多層或團聚體結構。

粒子組裝效率高達97.5%!中國學者提出超快速組裝術,突破傳統奈米粒子二維膜應用侷限性

(來源:Science Advances)

發展低成本的薄膜共性技術

在應用上,黃又舉教授認為該成果主要有三大優勢其一,藉助該成果可發展出一種低成本的薄膜共性技術。黃又舉表示,該方法顯然可滿足工程技術成本大於4英寸的要求,更可達到 4。3 英寸的工程應用級別。

而且,相比其他薄膜技術苛刻的環境要求比如高溫等,該方法簡單且快捷。該團隊希望在和同行的共同努力下,能把它用於工程領域。

其二,在柔性感測器件領域具有一定應用價值。奈米或微米粒子陣列,已成為柔性器件感測單元的主要基材來源。本次薄膜技術不僅可滿足器件尺寸要求,其具備的單層粒子厚度,也使其能夠與柔性基底高度貼合。其三,可用於光學顯示領域。對於光學顯示器件的構建來說,宏觀大面積的粒子均一排列至關重要。而在動態光學顯示中,往往需要外加分子或粒子的輔助。研究中,高解析度的熒光功能化微圖案的成功製備,讓黃又舉開始思考:能否利用薄膜技術,實現高分辨動態光學顯示器件的一體化?

即藉助薄膜技術的優勢,透過成膜及轉印、粒子間距、組分調控,就能構建光學顯示器件。

粒子組裝效率高達97.5%!中國學者提出超快速組裝術,突破傳統奈米粒子二維膜應用侷限性

(來源:Science Advances)

回顧研究歷程黃又舉教授說:“此工作,難忘的事、有趣的事有很多。但最難忘的一件事,也是促使本研究成功的地方,就是全氟癸硫醇分子的選擇。學生在最初嘗試實驗的過程中,並沒有考慮過全氟分子,因為從傳統介面自組裝的方法來看,往往會選擇在油相中有一定溶解性的分子,比如十二硫醇等。但是,嘗試了各種符合機理的分子,結果並不理想。”

理論上,全氟癸硫醇分子並不是一個合理的選擇,因為它在正己烷中的溶解性極差。

但成功之處在於:全氟癸硫醇分子的嘗試,促使團隊科研人員宋麗平博士決定選擇混合溶劑。

這一決定十分正確,他們發現,混合溶劑可進一步促使 1000 倍數量於奈米粒子表面分子的全氟癸硫醇分子,進而可進入到水相,起到“燃料推進劑”巨大作用,實現粒子全部超快速“啟用”並自組裝於介面。

粒子組裝效率高達97.5%!中國學者提出超快速組裝術,突破傳統奈米粒子二維膜應用侷限性

(來源:

Science Advances

最終,組裝機理漸漸清晰起來,這個過程中黃又舉的學生感觸良多。科研是奇妙的,有時按照理論上設定好的合理課題思路,往往不一定是最好的,反其道而行之,反而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事實上,黃又舉教授在該領域已深耕多年。2010 年,黃又舉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博士學位,師從李良彬教授。後面四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做博士後。

2014,他回國並加入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擔任專案研究員。2017 年,他來到德國馬普所高分子所做訪問學者。2019 年 9 月,他重新出發加入了杭州師範大學。

此前,圍繞奈米生物感測器相關問題,他發展出一系列新型奈米生物檢測監測技術,並探索了在食品安全、環境和生物醫療領域的基礎研究與產業化,還曾以第一發明人授權中國發明專利 15 件,亦作為主要起草人起草了浙江省團體標準 2 項。

對於未來,他表示首先要最佳化這種薄膜工程化技術,畢竟目前還處於雛形。未來如能成功,將對實際應用產生重大價值。第二是探究薄膜技術的應用領域。“我們希望它在柔性感測器件中發揮其獨特的作用,”黃又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