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野菜之王,為何卻被貼上“致癌”標籤?

要說到野菜之王,蕨菜便是其中之一的代表。

在滿目青翠中,蕨菜總是如此顯眼且特別,紫中泛綠的莖搖曳修長,頂端的幼芽向內捲曲呈旋渦狀,彷彿就如同一個個跳躍的音符,奏響田野的序章。

這種野菜之王,為何卻被貼上“致癌”標籤?

蕨菜,可謂是伴隨著國人多年

要知道,蕨菜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2億多年,一向“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也早早就發現這種美食。

無論是《詩經》雲:

“陟彼南山,言採其蕨”

;還是《爾雅·翼》中記載:

“蕨生如小兒拳,紫色而肥”

,又或者《史記》中記載了伯夷、叔齊二人

“不食周粟,採蕨薇於首陽山”

的故事。

這些無疑都記載著國人早已對這種野菜之王有著崇高的敬意。

這種野菜之王,為何卻被貼上“致癌”標籤?

(蕨菜根部透過加工處理,能得到蕨根粉)

蕨菜,舌尖上的“野味”

蕨菜存在極大的食用價值,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處的營養物質,這包括了

膳食纖維、維生素類、蛋白質、微量元素

等等。

同時它還含有18種氨基酸,適當吃蕨菜可以起到促進

腸胃蠕動、補脾益氣、強健身體、提高免疫機能

的作用。

不但如此,蕨菜本身還是一種藥食同源的食物,它就是中藥材的一種,其具有良好的抑制細菌效果。

在中醫看來,它有清熱解毒、殺菌消炎的作用,可以用於高熱不退、溼疹、消化道疾病、泌尿系統感染等多方面治療,是不錯的中藥材。

也正因如此,一百種蕨菜,自然就有一百種吃法。

就好比貴州人,總喜歡將爽滑的蕨菜與幹韌的臘肉搭配起來如此美妙,口感且格外豐富,蕨菜中吸收臘肉的香,又中和它的膩,成為不少人的下飯菜。

這種野菜之王,為何卻被貼上“致癌”標籤?

蕨菜雖好吃,但聽說它致癌?

隨著人們對養生的關注和重視,有關於蕨菜的爭議也越來越大,這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蕨菜中含有原蕨苷,它對人體可能存在致癌性,人們擔心吃蕨菜會導致癌症。

蕨菜真的會致癌嗎?

早就在上世紀的40年代,就有研究發現了蕨菜的致癌風險。

1983年,日本科學家指出,蕨菜中含有一種名為

原蕨苷

的天然毒素,它可能存在致癌性。

同時,世衛組織下屬機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也將蕨菜列為了2b類致癌物質,與敵敵畏、硝基苯歸類在了一起。

之所以說原蕨苷致癌,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專家進行了臨床動物實驗,結果顯示實驗小鼠大量進食原蕨苷之後,出現了消化道癌變。

但專家並沒有進行臨床研究和人體試驗,這種物質被列為了2b類致癌物,也就是對動物存在致癌風險,對人體存在不確定風險。

這種野菜之王,為何卻被貼上“致癌”標籤?

難道咱們吃了蕨菜,就一定會致癌嗎?

實際上,正如老話所說的——

越過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蕨菜也是如此,不存在絕對安全攝入劑量,也不存在只要攝入任何劑量就一定會致癌。

要知道蕨菜中不同部位的原蕨苷含量都存在極大的差異,而且葉片部位的原蕨苷含量大約是根部的10倍之多。

同時,蕨菜中的原蕨苷成分其實並不穩定,它會受到外力因素影響並被破壞。比如蕨菜葉片部位在經過浸泡、焯水滾煮、爆炒之後,原蕨苷含量就會大幅度降低,最多可減少90%左右。

這也就意味著:處理得當的蕨菜,也不一定存在風險,並不是只要吃蕨菜就會致癌。

這種野菜之王,為何卻被貼上“致癌”標籤?

生吃蕨菜,自然就不提倡

正如上訴所獲得的,蕨菜若能經過加工處理,所含的致癌物的濃度雖說不會完全消失,但可以進一步大幅度降低。

尤其是在吃的這件事上,國人向來一般不喜歡生食,而生鮮的蕨菜本身就帶有一種難於言述的苦澀味道,生吃基本上難以入口。

所以在會吃的中國人帶領下,蕨菜經過浸泡、漂焯、蒸煮、煎炒等絕妙廚藝之下,那些有害物質也基本上哀鴻遍野。

不過值得一提,浸泡漂焯留下的水,就需要及時倒掉,可不能當飲用水喝下。

這種野菜之王,為何卻被貼上“致癌”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