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思維的八個層次 | 學好法律需要到達第幾層?

麥讀君按:梁漱溟先生將人的思維總結為八個層次:形成主見、提出問題、融會貫通、知不足、以簡御繁、學問歸於己用、一覽眾山小、通透。這八種思維是層層遞進的關係。學好法律需要到達第幾層?你已經到達了第幾層呢?可以根據大師總結,觀照自察。

梁漱溟:思維的八個層次

我不是學問中人,而是問題中人。

大約從十四歲開始,總有問題佔據在我的心裡

,從一個問題轉入另一個問題,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罷不能,就一路走了下來。

為什麼會不斷有問題?這是由於我很容易感覺到事理之矛盾,或者很容易感覺到沒有道理,或者看到兩個以上的道理。當我覺出有兩個道理的時候,我即失了主見,便不知要哪樣才好。

眼前有了兩個道理或更多的道理,心中便沒了道理,很是不安,卻又丟不開,如是就佔住了腦海。或許學問大都以這種感覺為起點吧。

所謂學問,就是對問題說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但是,這並不是誰都可為的,而且還分著不同的境界。

第一層 形成主見

用心想一個問題,便會對這個問題有主見,形成自己的判斷。

說是主見,亦可稱偏見。或許很淺薄,也終究是你自己的意見。

有所見便將之視為普遍的道理,因執於其所見而極端地排斥旁人的意見,不承認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道理。美其名曰主見亦可,斥之曰偏見亦可。

學問不學問,並不在讀書之多少。

有主見就是學問!

許多哲學家的哲學也很淺,就因為淺,便很行。

胡適之先生的哲學很淺,亦很行。這是他自己的,縱然不高深,卻是心得,親切有味,便能夠動人,

能動人就行了!

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

就是因為其他人連淺薄的哲學都沒有。

第二層 提出問題

沒有學問的人並非肚裡沒有道理,腦裡沒有理論,而是心裡沒有問題。

將古今中外的哲學都學了,道理有了一大堆,問題卻沒有一個,就成了莫可奈何的絕物。

有主見,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會發覺前後左右都是與我意見不同的人。種種衝突,種種矛盾,種種沒有道理,又種種都是道理,於是就不得不用心思。

面對各種問題,你自己說不出道理,不甘心隨便跟著人家說,也不敢輕易自信,這時你就走上求學問的

正確道路

了。

第三層 融會貫通

心中有問題,就想要求解。那麼,前人的主張、今人的言論,稍有與自己不同處,便知道加以注意。與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親切;與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決不可;有隔膜,就非求瞭解不可。

於是,古人今人所曾用過的心思,慢慢融匯到你自己。

最初的一點主見,成為以後大學問的萌芽。

從此吸收養料,才可以向上生枝發葉,向下入土生根。待得上邊枝葉扶疏,下邊根深蒂固,學問便成了。

這是讀書唯一正確的方法,不然讀書也沒用處。

會讀書的人說話時,說他自己的話,不堆砌名詞,不旁徵博引;反之,引書越多的人越不會讀書。

第四層 知不足

古人說“學然後知不足”。用心之後,就知道要虛心了。會發現自己當初的浮淺見解,不足以解決問題。

學問的進步,不單是見解的進步,還表現在你的

心思頭腦鍛鍊得精密了,心氣態度鍛鍊得謙虛了。

心虛思密是學問的必要條件,最不好的毛病是說自家都懂。

亞里士多德懂嗎?懂。佛家懂嗎?懂。儒家懂嗎?懂。老子也懂;康德、牛頓、柏格森……全懂得。說起來都像自家熟人一般。

對於前人之學,不要總說自己都懂。因為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見,完全虛心地先求瞭解它。

一種常見的毛病是:自己頭腦簡單,卻說人家頭腦簡單;自己淺陋,卻看人家淺陋。想當然地對別人批評攻擊。

我與此類人相反,遇到不同的意見思想,總疑心對方比我高明,必有我所未及的見聞,不然,為什麼判斷不同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過於我,不然,何以我所見如此而他所見如彼呢?

兩句話希望大家常常存記在心:第一,“擔心他的出乎我之外”;第二,“擔心我的出乎他之下”。

我最先走入佛家的思想,後來又走到儒家的思想。因為自己非常擔心的緣故,才去留意人家對佛家儒家的批評,才去努力瞭解西洋的道理。

第五層 以簡御繁

辨察愈密,追究愈深,零碎的知識,片段的見解,都沒有了;心裡全是一貫的系統。

到了這時候,才能以簡御繁,才可以學問多而不覺得多。

(延伸閱讀:

朱慶育:法律人如何跳出應試思維,構建獨立思考的能力)

凡有系統的思想,在心裡都很簡單,彷彿只有一兩句話。凡是大哲學家皆沒有許多話說,總不過一兩句。

很複雜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裡是異常輕鬆的,這就是所謂舉重若輕。

學問家如說肩背上負著多沉重的學問,那是不對的;如說當初覺得有什麼,現在才曉得原來沒有什麼,那就對了。

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覺得無話可說,還是一點不說的好。反之,學問淺的人說話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詞越多。

其實道理明透了,名詞便可用,可不用,或隨意拾用。

第六層 學問歸於己用

有無學問在於能否解決問題。

比方學武術的十八般武藝都學會了,表演起來五花八門很像個樣。等到打仗對敵,叫他掄刀上陣,卻發現一套武藝都白學了。

如果不能解決問題,那學問必是沒到家;如果學問已經通了,就可以解決問題。

真學問的人,學問可以完全歸自己運用;假學問的人,學問在他的手裡完全不會用。

第七層 一覽眾山小

學問裡面的甘苦都嘗過了,再看旁人的見解主張,其中得失長短都能夠看透。

這個淺薄,那個到家,這個是什麼分數,那個是什麼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為自己從前一切深淺精粗的層次都曾經過。

第八層 通透

思精理熟之後,心裡就沒有一點不透的了,講出的每一句話都非常的晶亮透闢。

如果大家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功夫,循此以求,不急不懈,持之以恆者,則祛俗解蔽,未嘗不可積漸以進。

上述八層,前四層是我用功的路徑;後四層,只是望見,非能實有諸己。

少時妄想做事立功而菲薄學問;二三十歲稍有深思,亦殊草率;近年問題益轉入實際的具體的國家社會問題上來。心思之用又別有所在。

我始終不是學問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我大概是問題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