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驗的結果來了,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你可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

早飯要吃好,午飯要吃飽,晚飯要吃少。

”對於想要透過控制飲食來減肥的人來說,不少人相信

早飯多吃、晚飯少吃的吃法,有利於達到更好的減肥效果

。原因聽起來也頗有道理,因為在早上攝入一天裡的大部分熱量,可以在白天更有效地燃燒卡路里,而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人體的晝夜節律有關。

為了驗證這種流傳甚廣的說法,英國阿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的營養學專家Alexandra M。 Johnstone教授決定展開一項臨床試驗,仔細研究一天的進食時間如何影響人的新陳代謝。最重要的是,

早上多吃點還是晚上多吃點,究竟會對減肥效果產生多大的差別?

科學實驗的結果來了,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而他們剛剛發表在《細胞》子刊Cell Metabolism上的實驗結果,著實有些出人意料:

從能量代謝的角度來看,把一天攝入的熱量主要分配在早上還是晚上,其實並不影響減肥效果。

有16名男性和14名女性參與完成了這項臨床試驗,這些受試者都屬於

超重或肥胖

。在試驗期間,被隨機分配到“早飯吃飽”組的參與者,早餐攝入的熱量佔全天的45%,而晚餐吃得較少,熱量只佔全天攝入量的20%;“晚飯吃飽”組的參與者,早晚兩餐的熱量攝入比例則剛好倒過來。不過,兩種情況下

每天的熱量攝入是相等的,並且都是蛋白質佔一天總熱量的30%、碳水佔35%、脂肪佔35%。

科學實驗的結果來了,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試驗設計 | 參考資料[1]

為期四周的飲食控制階段,研究人員不僅記錄了這些參與者的體重變化,還精確測量了他們的能量消耗。

隨後,經過一星期不做干預的“洗脫期”,每個參與者再次進行為期四周的飲食控制,但這次三餐的熱量攝入比例倒過來,“早飯吃飽”組改為“晚飯吃飽”,反之亦然。同樣,他們的體重變化和代謝引數也被記錄下來。

透過這種隨機交叉試驗,每個參與者都充當了自己的試驗對照組。

從最直觀的體重變化來看,

無論是早上多吃點,還是晚上多吃點,參與者都在四星期的時間段裡平均減輕了3公斤多,減肥效果是一樣的。

科學實驗的結果來了,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當總攝入量(EI)一樣時,早上多吃點(ML)和晚上多吃點(EL)的體重變化效果沒差別 | 參考資料[1]

而能量消耗的測量結果也顯示,

早上多吃點和晚上多吃點,對於一天的能量消耗總量來說也沒有差別

。在這項研究中,Johnstone教授帶領的團隊採用了一種叫做雙標水(doubly labeled water)的分析方法,透過分析尿液、血液、唾液等,計算平均每日能量消耗。

這種基於同位素技術的技術,可以準確測量一個人每天總共消耗了多少能量,包括維持生命的基礎代謝,以及活動代謝。

儘管從能量消耗的角度來說,“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並不像過去所猜測的那樣有明顯差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項臨床試驗還設定了一組次要終點:主觀食慾控制、血糖控制和身體成分。

科學實驗的結果來了,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早上吃得多,對能量消耗影響不大,但一天裡的主觀飽腹感更強 |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結果,研究人員注意到,

參與者普遍報告說,在早飯吃得比較多的日子裡,他們感覺食慾得到了更好的控制,而且在一天接下來的時間裡飽腹感比較強。

換句話說,離開了試驗環境,

換到現實生活中,早飯吃得飽,很可能更容易“管住嘴”,一天攝入的總熱量更容易相對較少——而這可能才是早飯吃飽、減肥效果更好的真正原因。

與此同時,我們現在也知道了,對於減肥人士來說,如果你的工作生活安排就是比較適合在晚飯時候多吃一點,那麼也不必介意,

只要控制好一天的熱量攝入總量,並不會因為晚飯吃得比較多就減不下來,

沒必要非得在大晚上忍飢挨餓。

“關於進食時間及其如何影響體重或健康存在很多神話。” Johnstone教授說,“需要注意的重要一點是,在時間安排和飲食方面,不可能有一種適合所有人的方案。”

參考文獻

[1] Leonie C。 Ruddick-Collins et al。, (2022) Timing of daily calorie loading affects appetite and hunger responses without changes in energy metabolism in healthy subjects with obesity。 Cell Metabolism。 Doi: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2。08。001[2] Front-loading calories early in the day reduces hunger but does not affect weight loss。 Retrieved Sep。 13, 2022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63480

免責宣告: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資訊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援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封面圖來源:pixabay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