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汽車互攻腹地,吉利、小米跨界"搶地盤"勝算幾何?

文|小魔丸

手機廠商和車企的界限正在越發模糊。

日前,吉利旗下星紀時收購入魅族79。09%股權,成為魅族的實際控制人;無獨有偶,蔚來、特斯拉也在試圖雙線作戰,準備在智慧手機領域分一杯羹。另一邊,蘋果早就殺入汽車戰場,聲勢浩大。據最新財報來看,小米也正在持續加強新能源汽車研發投入,蓄勢發力造車。

手機、汽車為何互攻腹地?大亂斗的戰場中,壁壘將如何建起?跨界之王難做,試錯之後是更進一步還是會陷入泥潭?

01

車企的野望

不誇張地說,車企回來做手機是違背行業共識的。

據國融證券研報資料顯示:2021年國內智慧手機滲透率已達到97。4%,上升空間非常有限。市場研究機構Gfk預測,2022年中國智慧手機銷量或跌破3億,回到10年前的水平。諾基亞CEO佩卡·倫德馬克甚至在世界經濟論壇2022年會上預言,6G將在2030年左右進入市場,屆時智慧手機將被淘汰。

智慧手機市場已近飽和,進入存量競爭成為不爭的事實,紅海之下,五大廠商都是經過白刃戰留下的強者,新創手機品牌想在這個高度集中的市場逆襲,可能性幾乎為零。

那麼,吉利為何逆勢而行呢?

很明顯,此次吉利收購醉翁之意不在酒,吉利首先看中的是魅族在智慧化方面的實力,這對於完善吉利汽車智慧化版圖意義深遠。李書福曾解釋過佈局手機業務的目的,“手機更好地發展就能帶來車機更好地發展,車機更好地發展就能夠推進智慧座艙水平的不斷提升,從而能夠幫助智慧電動汽車競爭力不斷提高”。

的確,吉利智慧化版圖的迫切,意在補足短板。而看基礎實力,作為自主品牌老大哥,雖然吉利近年來在底盤、動力總成、外觀設計上進步很大,但吉利的車機系統,近年來一直因卡頓問題深受詬病。顯然,利用魅族在車載系統、人車互動層面的技術積澱與人才儲備,吉利的“軟實力”無疑會更進一步。

其次,更有吉利深層次的新能源戰略焦慮。公開資訊顯示,吉利汽車旗下在新能源板塊有吉利新能源、領克、幾何、寶騰、路特斯、沃爾沃新能源及極氪等幾大品牌。雖然產品矩陣完備,產業配套與生產製造能力毋庸置疑,但吉利新能源板塊的銷量卻總是“不及預期”。

差在哪裡?智慧化無疑是基礎實力中的重要一環。缺少相關基因、屢屢因車機系統卡頓遭受吐槽的吉利,亟待升級完成蛻變。

實際上,吉利發力時間並不算太晚。早在2015年底,其就釋出了“藍色吉利行動計劃”,目標是到2020年,新能源車銷量達到總銷量的90%。但現實卻很殘酷。2018年至2021年,吉利汽車銷量新能源佔比分別為4。5%、8。3%、5。2%、7。5%,距離90%目標可謂是相當遙遠。

而今,疊加油價上漲等客觀原因,燃油汽車為主力的吉利汽車面對不小增長壓力,新能源戰略的推進也更為迫切。吉利汽車月報資料顯示,2022年前5個月累計銷量為48。7萬輛,同比下滑8%。其中,5月銷量為8。91萬輛,同比下降7%;好在新能源板塊表現亮眼,其雖基數低,但增長卻很出眾,2022年5月,吉利汽車新能源車銷量為19619輛,同比增長304%,環比增長39%。

如何追擊新能源浪潮?只有把自主權握在手裡,收購現有科技企業無疑是最快、最穩的方式。

這樣的思路下,吉利並不是唯一一個手機“跨界者”,自造手機、從0開始的路徑也大有人在。今年3月,蔚來傳出造手機的訊息,官方表示其手機業務正處於調研階段,將從車的角度看手機,以車為中心去做移動IOT裝置;特斯拉CEO馬斯克也曾直言,自己不喜歡iOS和Android兩大主流手機系統,要打造“自己的系統”。

蔚來CEO李斌表達過與李書福相似的擔憂:“不造手機相當於家裡的鑰匙不在自己手中。蘋果、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也都在造車,蔚來作為車企,更覺被動。”

如此看,手機是否成為了電動汽車的“大號鑰匙”?

誠然,新能源汽車的智慧化下半場,動力電池系統、底盤都可以直接外購,純粹依賴硬體很難取勝。手機也越來越超越其通訊工具的地位,成為連線萬物的終端。對比之下,以軟體、資料為核心的智慧互聯生態,已經成為不可不爭的制高點。

回到吉利。事實上智慧化的完善不可一蹴而就,也並非買買買之後便可萬事大吉,併購模式是否真的可以構造更全面的自主車聯網系統、戰略統領是否能更協同有序,是否能“買”來網際網路思維基因,都要經受時間檢驗。

02

手機的戰略擴張

汽車廠商焦灼智慧生態建構,而擁有軟體稟賦的手機廠商意圖高階化破局。

困於價效比的小米,在2021年3月高調官宣造車,雷軍壓上“人生中所有的戰績和聲譽”,高喊“為小米汽車而戰”。2021年9月,小米汽車公司成立,註冊資金100億元。但造車不同於生產手機,二者的難度等級不在一個維度。不論在體積、零配件數量和複雜程度上都無法相提並論。

深知短板,自宣佈造車以來,小米在投資方面出手闊綽、不惜血本。官宣造車時雷軍表示,小米計劃造車的首期投入為100億元人民幣,未來十年將投資100億美元。

據中國能源報統計,截至目前,小米已先後投資了近40家汽車產業鏈以及電池產業鏈企業。自研方面也如火如荼。根據財報資料,今年第一季度小米研發投入34。9億元,同比增長16%,佔營收的4。8%。其中,僅智慧電動汽車單項研發費用就達4。25億元。

按照規劃,小米首款車型預計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問題是,並非量產之後就“見亮”了,小米造車燒錢長遠看更有持續性。講究重資產的造車是有周期的,且即便量產,在達到規模化之前也難以逃脫虧損局面。特斯拉在2020年才實現其成立17年來的首次盈利,蔚來、理想、小鵬、零跑、哪吒、威馬等造車新勢力至今仍處於虧損狀態。

更何況,造車本就充滿不穩定性。與傳統車企相比,並無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優勢;軟體技術而言,蘋果、華為等強勁對手不容小覷;透過收購補齊自動駕駛、動力電池等領域的短板,但造車資質、資金鍊的不確定性仍在。

但仍然要迎難而上,小米造車的all in ,有目共睹。

與之相比,其他手機玩家參與造車的方式則各有不同。華為強調“不造車”,卻深入到造車環節,牽手賽力斯聯合推出了賽力斯華為智選SF5、AITO問界M5;蘋果在推出量產車之前,於今年3月釋出了全新CarPlay車載互動系統;三星則佈局新能源造車產業鏈,擔當供應商角色,瞄準零部件供應,賦能車企。

如此投入,不單單是為了構建新增長極這樣簡單。事實上,小米跑步進場造車,意在使小米的智慧生態系統,在智慧電動汽車正在普及的當下形成閉環。

願景是美好的,道路是艱險的,小米造車的未來,看點與難點交織。

03

烈火烹油,如何做強生態圈?

更深層次看,推進吉利、小米追趕跨界的,是愈發緊密的新能源汽車智慧化浪潮。

億歐智庫《2022中國智慧電動汽車品牌競爭格局研究報告》,中國智慧電動汽車的銷量及滲透率正在加速提升,由2019年的17萬輛增長至2021年的133。3萬輛。智慧電動汽車,將是未來智慧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的報告指出,手機是互聯世界的入口,而汽車則轉變為出行過程中的終端。汽車與手機,兩個在傳統意義上相距甚遠的產業,在智慧生態中找到了彼此的共同點。

的確,融合已然成為主旋律。不僅限於收購、自造的完全控制,當下合作也是主旋律,各大手機廠商與車企之間,透過智慧汽車解決方案、增量部件、開源軟體等多元化方式,形成優勢互補的全新佈局。

賽點時刻,自然不容放鬆。吉利、小米激進的跨界攻勢,正是為日後的質變節點做好準備,爭取未來之戰的先發優勢。

但機會之餘,多元進擊帶來的風險也不可忽視。如此激進的跨界,試錯成本並非小數目。尤其新能源賽道是重資金、重技術、重人力、重壟斷的行業,無論是吉利這樣的轉型老炮兒,還是小米這樣的跨界新星,雖然各自的主營業務可以供血,但都應在勇氣決斷之餘,多些警惕感、急迫感、敬畏感。

畢竟,一日千里的新能源賽道,留給吉利、小米破局的時間也不多了。